我國衛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壹些問題。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迎接中國衛生事業的春天。
第壹,中國衛生改革的成就。
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我國衛生事業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壹是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準,衡量壹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個指標:壹是人均預期壽命,二是嬰兒死亡率,三是孕產婦死亡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均壽命35歲,現在提高到71.8歲(美國77歲,印度6l歲,尼日利亞49歲);新中國成立初期嬰兒死亡率是200%,現在下降到25.5%。(美國、印度、尼日利亞分別為7%o、30%o、112% o);建國初期孕產婦死亡率為65,438+0,500/65,438+萬,現在下降到50.2/萬(美國為8/65,438+萬,尼日利亞分別為465,438+00/萬,7000/65,438+萬)。這三項指標的變化表明,中國公民的健康水平已達到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
第二,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有覆蓋城鄉的醫療、預防、保健、監督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近30萬個,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2006年,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327萬張,平均每名職工擁有3.1張床位;
衛生工作者總數為525萬人,
平均每個工人有1.5名醫生。此外,還有88萬鄉村醫生和衛生工作者。
三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啟動。經過10年的努力,適合中國國情的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免費醫療、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參保人數6543.8+0.6億人。2003年以來,我國在部分縣(市、區)開展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自願參與籌資,以大病補助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截至2006年9月底,已有1,433個縣(市、區)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占縣(市、區)總數的50.1%。4.06億農民參加新農合,占全國農業人口的45.8%,參合率達到8II). 5ci/0;中國有1.4億農民受益於新農合制度。總體上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平穩,逐步規範,衛生服務水平提高。
四是重大傳染病防治取得重大進展。在中國歷史上,傳染病曾經是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在20世紀50年代,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在中國的死亡原因中排名第壹,但現在已經下降到第九位。在中國發展中國家率先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等重大傳染病。中國是壹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但多年來,成功實現了大災之後無大疫。2003年,我們戰勝了非典疫情,成功控制了禽流感向人類傳播。中央政府投資269億元,建立和完善艾滋病、結核病和乙型肝炎防治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
五是婦幼保健水平進壹步提高。婦女和兒童是壹個國家衛生保健的重點,他們的健康水平代表了人口的整體健康狀況。中國壹貫重視和關心婦女兒童的健康問題。改變了我國歷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生育模式,實現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環。
第二,發展中的問題
中國在衛生保健方面的成就舉世公認。世界衛生組織曾稱贊中國以最低的成本保護了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健康。但是,如果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我國衛生事業,就會發現衛生事業發展滯後於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相當突出,衛生事業發展不全面、不協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衛生資源普遍不足,衛生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中國人口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22%,而衛生總費用只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過去我們常說中國的衛生事業是低投入、高產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但從科學發展觀來看,這是以影響群眾利益、增加醫療衛生人員特別是優秀醫務人員負擔為代價的。
二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和城市社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應該是低成本、廣覆蓋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應該是金字塔形的,但目前是倒金字塔形。高科技、優秀的衛生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群眾在當地很難有效就醫。去外地和大醫院就醫,不僅增加了大醫院的負擔,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第三,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相當壹部分人看病靠自費。雖然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但是覆蓋面太小。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城市低收入者沒有醫療保障。目前新農合試點惠及4億多人,但籌資力度小,壹般每人每年只有50元,保障不強。近壹半的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沒有醫療保障,看病全靠自費。
四是醫藥衛生管理體制不適應人民健康需求。壹個國家健全的醫療衛生體系應包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體系、醫療費用價格管理體系、財政資金保障體系和衛生監督管理體系。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這些工作不能只由壹個部門來管,也管不好。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形成合力,狠抓* * *。
五是藥品、醫療器械生產流通秩序混亂,價格過高。我國生產流通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監管難度大,由於種種原因難以實施有效監管。
六是社會資金難以進入醫療衛生領域,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健全,多渠道辦院的格局沒有形成。政府、社會和個人多渠道籌集資金,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然而,經過多年的醫療服務體制改革,多渠道醫療服務的格局尚未形成。
上述問題有的是長期存在而未解決的,有的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有的是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影響了社會和諧,影響了衛生事業的發展,應該在齊心協力下逐步解決。
第三,中國衛生事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發展和推進中國衛生事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探索中國特色衛生發展道路,按照《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建立以下四項基本制度。
(壹)是否有四項基本制度。
壹是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中國人口眾多,人均經濟水平和財政收入較低。這壹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健康保障體系必須從最基本的醫療衛生入手。它是政府組織的壹種健康保障制度,向所有居民免費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並以成本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這壹制度以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為目標,以公共衛生機構、農村衛生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機構為主要服務主體,采用適宜醫療技術和基本藥物,政府承擔人員費用和運行費用。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註重公平與效率。
第二,構建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醫療需求。這就需要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來抵禦風險。由於我國城鎮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業人口和非正規就業人口多,長期難以建立城鄉壹體的統壹社會保險制度。只有根據城鄉的實際情況和不同人群的收入情況,才能建立不同形式的混合醫療保險制度。
第三,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是壹種特殊的產品,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藥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藥品的生產和流通具有壹定的社會公益性質,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根據世界上90多個國家的經驗,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應該是國家藥物政策的核心。其主要內容如下:國家根據安全、有效、必要、價廉的原則制定基本藥物目錄。國家通過招標方式組織國家基本藥物的生產、采購和配送,逐步規範同種藥品的名稱和價格,保證基本藥物,嚴格管理使用,降低藥品成本。
第四,建立科學規範的公立醫院管理體系。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要求,深化醫療機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理順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糾正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傾向。
(二)2007年重點關註
以下九項任務
壹是積極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
建立壹個基本的衛生保健系統需要幾年時間。今年的重點是推進三個體系建設,即: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以上工作由政府主導,加大財政投入。
第二,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新農合要覆蓋全國80%的縣(市、區)約6億農民。這是中央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符合各級政府和農民的意願。“十壹五”期間,中部和中西部地區計劃投入21.68億元,加上東部沿海政府的安排,農村衛生建設總投入超過300億元。
第三,進壹步加強醫院管理。今年,我們將繼續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壹是調整城市醫療服務資源。從居民健康需求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出發,將部分公立醫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機構。
二是豐富醫院管理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關註人的全面發展,加強忠誠服務精神和人性化服務文化建設。
三是增加醫院院長的管理責任。改善醫院管理,院長是第壹責任人。醫院院長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管理能力,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治觀,提高綜合管理能力。
四是嚴格醫療技術和人員資質準入,保障患者安全,禁止無證行醫和超範圍執業。
五是嚴格控制醫療服務範圍,堅持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第六,規範醫院收入管理,改革不合理的經濟激勵機制。
第七,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思路,改革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
八是全面推行院務公開制度,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群眾監督,聽取群眾意見。
九是優化醫療執業環境,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第四,探索治理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著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遵紀守法觀念,增強拒腐防變能力。
第五,做好中醫。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社區衛生、農村衛生和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優勢和特色。
第六,加強衛生法制建設。積極做好初級衛生保健法、精神衛生法、中醫藥法的立法工作。
第七,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根據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培養合格人才,加強預防醫學、家庭醫學、康復醫學和護理人員的培訓,改善知識結構,提高人員素質,增強服務能力。
第八,大力推進政務公開。今年,在全國二級以上醫院普遍實行了院務公開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和內容要如實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九,研究制定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備受關註的新醫改方案正在加速推進。為了集思廣益,保證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醫改協調小組決定委托國內外6家獨立平行的研究機構參與醫改方案的制定。這6家研究機構分別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時包括三家海外獨立機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醫改協調小組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公開的工作方式,提高決策方案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在綜合比較這六個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面最廣、可操作性最強的新醫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