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持續審計的持續審計流程[3]

持續審計的持續審計流程[3]

持續審計的發展需要開發壹種信息技術,能夠將從不同的系統及平臺接收數據和修改不同文件類型和記錄格式的數據。這個過程能將從不同的數據源和系統獲取的數據標準化 其中,將數據標準化是最復雜和最有挑戰性的步驟。因為壹旦數據讀取和復制過程中發生錯誤,其成本和風險會給終端用戶的審計測試和分析帶來難以克服的障礙。

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持續審計得以進行。圖1說明了持續審計的流程。應當說明的是這些步驟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壹定是線性排列。

步驟l和步驟2是每種審計方式都必須進行的。每項審計業務都包括通過收集充分、適當的證據來測試管理當局的認定(如資產是否存在)。在這個階段獨立審計人員應當考慮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證據適當性,以及在決定控制測試範圍以及實質性測試的目的、時間安排和範圍時,電子證據對它們的影響。近來ASB發布了SAS第94號:在財務報表審計中信息技術對審計人員考慮內部控制的影響。說明了信息技術對審計人員理解內部控制,評估內部風險及對審計程序等方面的影響。SAS第94號應用於持續審計可以讓審計人員更好的理解以下內容:1.信息技術對內部控制結構的影響。2.重要的信息技術控制 3.實時會計系統下的財務報告程序。

在評估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時,CAITs通常應用於以下方面:1.通過檢測數據和ITF(Integrated Text Facilities)以判斷實時會計系統是否對有效或無效的交易作了正確處理,處理是否正確、完整。2.對客戶應用系統中的部分系統進行模擬重復運行,以評估內部控制的有效性。3.將同步處理審計模塊整合到重要的計算機應用程序中以不間斷的選擇與監控數據處理。4.在進行復核和在線審計時使用CIS(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Simulation)選擇交易。同步審計技術如快照法、SCARF(systems control andaudit review facility)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並在持續審計下應用於測試客戶內部控制結構的有效性。ITF方法需要在客戶的應用系統中創建小型的子系統,將處理過的審計測試數據同客戶的數據進行比較,以證實處理過程的真實、正確與完整。SCARF是將審計模塊整合到數據處理程序中,根據預定的標準不間斷的運行測試程序,這項技術要求將審計軟件模塊植入客戶的應用程序中,以對系統的交易處理過程進行不斷的監督,符合特定標準的交易和事項被寫入到壹個文件中,僅供審計人員作進壹步檢查之用。快照法是分別在計算機處理運行之前和之後對數據庫進行檢查,以檢測處理程序是否正確。步驟3是收集信息的準備階段。在大型公司,各個業務單位的數據管理者是最重要的,他們能提供關於數據定義,文件排列的基本信息,也能確定供審計測試用的關鍵數據。審汁人員通過與它們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明確目標。確定下壹步的行動。

步驟4是建立數據通道和取得授權協議。這樣持續審汁的應用程序就能夠從復雜的平臺中獲取和傳遞數據 這些包含在企業數據系統中的數據通常被儲存在不同數據平臺和系統多維數據庫的多重地址中,有些數據還是高度相關的。復雜的平臺,物理地址的分散都會對處理程序產生影響。持續審計必須能使審計人員快速進入和瀆取存儲在任壹企業計算機平臺(如SAPR/3,People.soft。Oracle,SQL等)以及不同的格式(如IMS,ASCII,MDB,CSV,XIS,TXT等)的數據。

在步驟5中,利用信息技術為業務單位創建審計數據集市。包括從源數據庫中獲取數據,按照壹定標準將其轉換為標準的可供審計人員使用的轉換數據,並按照審計人員的選擇進行下壹步處理。

步驟6是執行審計數據集市中的標準審計測試程序 這些審計測試程序可以按事先設定的時間段進行,它們能夠自動收集所需審計證據,產生報告供審計人員分析和判斷。很多因素導致了對數據倉庫與數據集市的需要,這些因素包括不同數據庫的時間差異.企業級數據完整性和壹貫性的缺乏,數據定義和業務規則的不準確與不完整,不完整的審計線索,對進入企業系統的限制等。持續審計是在信息時代下發展起來的,因此與傳統審計模式相比,無論從方法、程序還是應用上都緊密的與信息技術相聯系 隨著技術的進步,仍然需要不斷的將先進的技術引入到持續審計模型之中,以便更好的發展持續審計。

持續審計在我國內部審計應用中存在的障礙及原因[1] (壹)企業難以提供持續審計需要的全部條件

1.持續審計委托協議難以達成。為了完成持續審計,必須將持續審計系統與企業的信息系統對接,或者安裝人企業的信息系統。這樣持續審計似乎將整個企業都放人了內部審計部門的監控之中。如果存在商業間諜的話,那麽企業的信息很容易就被內部審計師透露給外界或者是競爭對手。盡管對企業的商業機密保密是審計師的職責,但是介於這樣壹種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企業可能會花費額外的支出,去監控內部審計師和審計部門,從而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

2.我國企業信息化程度總體水平不高。持續審計實施的起點較高,要求被審計單位完成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是漫長而復雜的流程,要求企業購買信息化系統,如ERP系統。壹個完整的ERP系統的價格在100萬元以上,這對於我國的小企業來說,還是難以承受的。因此,目前我國ERP系統的使用者大多為大型集團公司,或者是經濟實力相對雄厚的金融行業。大部分小企業還處在會計電算化的層面,沒有達到整個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

3.持續審計的實施成本高,企業承擔困難。內部審計成本是企業關註的重點。雖然持續審計能夠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分析持續審計的成本,在持續審計實施之後,需要被審計單位花費大量的資金去維持持續審計工作,不管采用何種技術,企業都需要承擔高昂的構建費用。在網絡環境下,持續審計系統又很容易受到攻擊,導致被審計單位不僅無法執行持續審計,甚至會使得企業自身的信息丟失。因此,被審計單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以完善持續審計執行的網絡環境的安全性。

(二)內部審計師的素質難以適應持續審計

內部審計師的素質關系到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如今持續審計的重點改變為保證實現企業的總體目標。相應的,審計方法也逐步替換成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持續審計,不僅要求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懂得審計學、會計學,更多的需要內部審計人員是擁有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了解企業內部控制、透析企業信息管理狀況、掌握現代網絡技術的全面型人才,幫助企業發現在內部控制、內部管理、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並能夠及時處理問題。

(三)持續審計的相關技術開發尚不成熟

持續審計的實施需要具有持續審計軟件、高度自動化的審計程序,以及數據倉儲、數據在線分析技術。但是,在世界範圍內。對持續審計的研究還處於研究初期,相關技術並沒有完全實現。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內部審計中要實行持續審計,同樣受到了技術上的限制。

(四)審計準則的不完善對持續審計執行不利

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相關法律的保障和審計準則的規定。目前,我國的內部審計準則在很多規定上都體現了持續審計的思想。但是,在我國的內部審計準則中只是簡要地提出了審計信息要具有實時性,沒有明確地提出持續審計的概念,也沒有要求企業運用持續審計來提供實時的信息。因此,如果要推行持續審計,就沒有準則可以依靠。

  • 上一篇:合金鋼帶生產廠家及價格介紹
  • 下一篇:夢見女兒帶著精神病的先兆回家。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