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藥品質量,嚴把選材關。
同仁堂從創業之初就非常重視藥品質量,以嚴格的管理作為保障。樂馮明,創始人樂顯揚的第三個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事業。1702,他在同仁堂藥店的基礎上開了同仁堂藥店。他不遺余力地疏解寒熱,苦心鉆研醫術,刻意尋找丸、散、膏、丸及各種配方,以不同的方式編成書籍。勒·馮明在該書序言中提出“觀肘後,辨地產,雖加工繁雜,必不敢省工;雖然味道貴,但妳也不敢減少物質資源。”為同仁堂制藥制定了嚴格的選方、用藥、配比、工藝規範,代代相傳,培育了同仁堂的良好口碑。
300多年來,同仁堂為了保證藥品質量,堅持嚴格選材。過去,北京同仁堂為了崇奉神醫,取信於顧客,建立了嚴選料藥的傳統,保持了良好的療效和信譽;新中國成立後,同仁堂除了嚴格執行國家優質藥品標準外,還采取特殊措施保證特殊藥材的優質。比如制作烏雞白鳳丸的純種烏雞,是北京中藥公司在北京無汙染的郊區專門飼養的,飼料和飲水都是嚴格控制的。壹旦發現烏骨雞的羽毛和肉質有輕微退化,就會淘汰。這種精心餵養的純種烏雞,質地純正,氣味清新,所含的各種氨基酸質量壹致,保證了烏雞白鳳丸的質量標準。
中成藥是同仁堂的主打產品。為了保證質量,除了獨特的配方和優良的材料,嚴格和精湛的工藝程序是必要的。如果加工不符合技術規程,不能體現減毒或增效作用,或質量受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不僅影響療效,甚至使良藥變成了藥物,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仁堂生產的中成藥,從購買原料到包裝,總有上百道工序。加工每壹種藥物的每壹道工序都有嚴格的工藝要求,投料的數量必須準確,各種珍貴的細藥投料誤差都要控制在微克以下。比如犀牛角、天然牛黃、珍珠等。應該磨成最細的粉末。除滅菌外,還應達到規定的孔數,以保證粉末的細度。另外,顏色要均勻,無花線、斑點、雜質。
人行天下
同仁堂歷經滄桑,其“金字招牌”經久不衰。是因為同仁堂人註重崇高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並將其轉化為員工的言行,形成了具有中醫藥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的確,“品質”和“服務”是“同仁堂”金字招牌的兩大支柱。堅持質量第壹,壹切為了患者,是同仁堂興旺發達的最根本原因。
在很多老北京人眼裏,同仁堂的命脈就在於這個“仁”。無論同仁堂炮制什麽藥,都要經過炸、蒸、烤、曬、霜,絕不偷工減料。如虎骨酒、“再造丸”等加工後,不立即出售,而是先儲存起來,以減少藥物的幹燥,提高療效。虎骨酒制成後要在壇子裏存放兩年,藥丸要密封壹年。
北京人買藥愛同仁堂;外地人去北京觀光,也喜歡逛同仁堂的這家百年老店。如今,同仁堂幾乎是其入駐的海外九個國家和地區中規模最大的中藥店,裝修精美,體現了中醫文化的氣息。在臺北新店,很多顧客表示,“來這裏買藥,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尤其是這些歷史文化展區,看起來就像壹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同仁堂作為生產中藥產品的中華老字號,結合開設海外門店、展示中醫歷史、坐診中醫、賣藥,通過讓消費者直接了解中醫,增強消費者對中醫的信任和用藥習慣。它帶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壹種產品,更是壹種文化——壹種重義、愛民、寬厚的文化。
代顧客煎藥是藥房的老規矩。冬去春來。煎藥崗位的操作人員雖然換了壹茬又壹茬,但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沒有出過事故。比如1985,當時每副藥要虧5分錢,但是藥店為了方便群眾,堅持為民服務。目前藥店每年要代顧客煎藥近兩萬副,深受患者和顧客的歡迎。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同仁堂就有了郵購業務的雛形。1949之後成立了郵件部,很受全世界患者的歡迎。1954,同仁堂設立咨詢臺,向患者介紹有適應癥的藥物,解答顧客提出的各種問題,40多年來接待了數千萬人次。
星星在變,但同仁堂“顧客至上,竭誠服務”的理念不變。1984,壹位外地客戶來店裏買4克鐵線蓮。壹個老店員接過來說:“這個藥值4%。這裏是10克,收費是1美分。”顧客滿意地笑了。為了這壹分錢的生意,老店員跑了櫃臺前後兩趟。事後有顧客寫書稱贊同仁堂的可貴作風,認為同仁堂這樣的大藥房還能保持做好小生意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