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分析
“物質如何溶於水”是小學科學人教版四年級第二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命中的物質哪些能溶於水,哪些不能。影響溶解的因素有哪些,溶解的狀態是什麽,如何改變物質溶解的速度,如何分離溶解在水中的物質。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鹽可以溶於水並與之分離,讓學生掌握分離溶解物質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無法詳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物質如何在水中均勻分散缺乏感性認識。本課使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漸變過程,想象鹽溶解於水時可能發生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學習情況分析
1.高錳酸鉀是壹種學生並不熟悉的物質,其溶於水的狀態十分奇特,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這節課的實驗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進壹步體會到了高錳酸鉀溶於水的奇妙和趣味。
2.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分兩步。第壹步,觀察高錳酸鉀是如何逐漸分散到水中的。第二步,觀察攪拌後的高錳酸鉀水溶液。
3.通過觀察,讓學生註意到溶液是均勻的,肉眼觀察不到物質顆粒,高錳酸鉀溶液不會自行沈澱。然後通過與鹽的對比,想象鹽溶於水時可能的變化過程,幫助他們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的本質。
教學目標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無法詳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所以對物質如何在水中均勻分散缺乏感性認識。本課選取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過程,想象鹽溶解於水時可能發生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主體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沈降,也不能通過過濾與水分離。
過程與方法:觀察並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想象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仔細觀察和比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鹽、高錳酸鉀等物質溶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鹽、沙子、面粉、高錳酸鉀在水中的變化。
教學過程
(A)提出問題和介紹新的課程。
老師:我們已經知道鹽是溶於水的,那麽鹽是怎麽溶於水的呢?
生:回答。
老師:物質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今天這堂課我們要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題目:物質如何溶於水)
(2)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1.觀察高錳酸鉀並解釋其特性。
老師:(拿出高錳酸鉀)這是什麽?妳猜怎麽著
生:高錳酸鉀。
老師:(對,就是)壹種叫高錳酸鉀的化學物質。人們經常用它來消毒和防腐。那麽誰能為大家描述壹下呢?
生:紫紅色,小顆粒狀。
老師:那很好。呈紫色顆粒狀。因為高錳酸鉀是我們第壹次接觸化學品,服用時不能用手直接接觸,以免傷害皮膚。壹定要像我壹樣拿藥勺。(教師演示)
2.做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老師:我們來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是如何緩慢變化的。
(老師示範,輕輕將幾粒高錳酸鉀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
老師:學生要仔細觀察我把高錳酸鉀放入水中後,它是如何分散在水中的。
生:慢點,慢點...
老師:學生說的是對的。他們仔細觀察了它。高錳酸鉀顆粒到達水中後下沈。在下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紫紅色向下擴散,然後紫紅色逐漸擴大。請將這壹現象記錄在課本第25頁下面的表格中。
老師:我們用攪拌棒輕輕攪拌壹段時間後,水和高錳酸鉀會發生什麽變化?
生:整杯水變成紫色,高錳酸鉀完全溶解。
老師:對,攪拌後形成均勻的紫紅色溶液了嗎?我們還能觀察到高錳酸鉀的微粒嗎?
生:沒有。
老師:學生也在表格中記錄了這壹現象,高錳酸鉀顆粒消失,形成均勻的紫紅色溶液。
老師:那位同學,我們來完整的描述壹下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生:描述壹下。
老師:學生知道鹽不能通過過濾從溶液中分離出來,那麽高錳酸鉀可以通過過濾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嗎?
生:我們來做壹個高錳酸鉀的過濾實驗,看看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老師:我們沒有通過過濾把高錳酸鉀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老師:妳能告訴我高錳酸鉀是否完全溶解了嗎?
生:溶解均勻。
(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引導學生觀察和描述鹽、沙子、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並做好記錄。
師:回頭看,我們做過鹽、沙、面粉的溶解實驗。讓我們填寫書上的表格。
老師:我們通過實驗知道,鹽和高錳酸鉀是完全溶解在水中的。面粉和沙子不溶於水。能說說溶解物質的相同特性嗎?它和不溶於水的物質有什麽區別?
健康:...
老師:應該如何觀察和區分壹種物質是否溶解?
健康:...
老師:答案是對的。溶解是指物質在水中形成均勻穩定的肉眼不可見的顆粒,均勻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沈降,也不會通過過濾將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
(4)練習鞏固和加深理解。
老師:我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麽?妳知道些什麽?
生:回答。
老師:答案很對。妳懂的知識很多,我就來提個問題,看誰答的最準。妳知道媽媽在家洗油碗的時候用的是洗潔精。是這個原因嗎?
生:回答。
老師:妳是這麽回答的嗎?下壹節再研究吧!下課了。
教學環節
1,提問,引入新課。
2.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4.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高錳酸鉀,了解其顏色和結構狀態。
2.教師向學生演示實驗方法。
3.組織學生做實驗,觀察鹽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狀態。
4.學生分組討論並報告實驗結果。
5.老師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無法詳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認為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了解溶解現象。
學生行為的預設
學生對高錳酸鉀不熟悉,很好奇。我覺得他們對實驗很感興趣,做實驗的時候觀察的很仔細。他們能準確描述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因此對溶解現象有深刻的認識。
設計意圖
學生對物質如何在水中均勻分散缺乏感性認識,因此選擇高錳酸鉀溶於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於水的漸變過程,想象鹽溶於水時可能發生的變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書設計
物質如何溶於水?
變成粒子
物質溶解的特征是均勻分布的。
沈澱過濾無法分離。
把水變成紫紅色
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設計
1,每組分別做實驗,看哪組操作方法規範。
2.每組分別匯報實驗結果,老師記錄。
3.老師匯總小組的匯報結果,看那個小組的具體匯報,選出最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和鼓勵。
教學反思
“物質如何溶於水”是教育出版社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在第壹課“水可以溶解某些物質”的基礎上,安排本課內容進行學習。學習本課的目的是通過進壹步觀察和比較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找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點。最後壹節課,鹽能溶於水並提出溶解過程的問題,讓學生對物質的溶解產生興趣,並能發現和深入思考問題。通過觀察鹽再次放入水中的現象,得出只有壹種物質顯色,才能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全過程,從而引出關於高錳酸鉀如何溶於水的壹些知識。物質如何溶於水是壹堂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課。學生可以通過壹系列的實驗和觀察得到溶解的概念。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無法詳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所以對物質如何均勻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認識。本課選取典型的溶解物質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漸變過程。想象鹽溶於水時可能發生的變化,通過後來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逐漸形成“溶解”的科學概念。
本課著重於學生對高錳酸鉀和水的混合物的觀察和描述。借助於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產生的紅色的緩慢擴散,將水染成紅色,最後整個水變成均勻的紅色。在這次活動中,似乎學生只是簡單的描述了高錳酸鉀與水混合的現象,但是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我們可以知道物質在溶解時在學生頭腦中的微觀世界。
這節課認真理解了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設計了教學思路。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分析敘述——得出結論。總體來說,基本符合理科班的教學理念。因為課前已經準備好了實驗項目,基本可以進行幾個環節,可以更好的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壹些學生在實驗中也存在壹些問題。比如面粉放入水中後立即觀察認為面粉沒有沈到杯底,說面粉溶解在水中;過濾的時候慢慢倒面粉,太快會溢出來。需要指導學生將面粉放入水中靜置壹段時間,觀察到有的面粉沈在杯底,有的浮在水面,才知道面粉不溶於水。讓學生過濾時,要指點方向,不能快倒慢濾。在指導學生如何判斷壹種物質是否溶於水時,學生的反應並沒有預想的那麽好,舉手的學生也不多。但做了實驗後,學生的回答基本準確,對溶解的概念有了壹些了解。在實驗中,由於高錳酸鉀用量控制不好,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過深,影響了學生對溶解特性的觀察,教學效果不如預期。
探究是這節科學課的主要學習方式。探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內化知識的最有效方式。解散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在經歷了探索活動後逐漸完善和確立的。在我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他們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能。在探究活動中,我把重點放在物質的溶解過程和物質是否會溶解。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水可以溶解壹些物質,但是對於物質是如何溶解的並不是很清楚。高錳酸鉀這種有色物質,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到物質溶解的全過程。在高錳酸鉀溶解的過程中,學生對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物質的溶解過程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學生思維被積極調動,學生對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有不同的描述。盡管他們對溶解過程有不同的描述,但還是有壹些人犯了錯誤。但我覺得正是在這個不斷探索和修正的過程中,他們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做老師要求的事情,最後自己去探索實驗。學生們的經歷真實而充實。活動主體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在這堂課上,鼓勵學生親自實驗並描述自己的感悟和探索,有助於理論聯系實際,體現科學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