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記載:
1、秦漢時期,我國第壹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鐵皮石斛:"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贏弱,強陰,長服厚腸胃。"
1、石斛:"味甘,性平。
2、五代十國時期《日華子本草》:"治虛勞羸弱,強筋骨,溫水臟,智慧,平胃氣,逐虛邪"。
3、南朝醫家陶弘景《名醫別錄》:"益精氣,補內絕虛,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之氣,腳膝痛,虛弱,健陽氣,補腎積精"。
4、隋末唐初甄權《藥性論》:"益氣清熱,主治男子腰足痿弱,健陽氣,補腎積精"。
5、唐代開元年間道教經典《道藏》:"石斛、天山雪蓮、千年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茯苓、肉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為九大仙草。"
6、明代名醫賈守學《藥物化義》補:"治肺氣多虛,咳嗽不止 "意思是鐵皮石斛能治肺氣嚴重虛弱引起的咳嗽不止"
7、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石斛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贏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祛皮膚邪熱痱氣,足膝冷痹痛弱,定誌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膝酸軟,健陽氣,祛皮膚風痹,骨中寒久,補腎益力,強筋骨,溫中止水,益智清氣,治發熱自汗,癰疽膿出內塞。"
8、明代名醫繆希雍《本草經疏》--"主傷中、下氣,補五臟虛,贏瘦,補內絕不足,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明代醫家倪株木《本草匯言》--"培補五臟陰部不足之藥"
11、清代名醫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清胃除虛熱,生津思勞倦,以茶代酒,健胃和脾,定驚療風,能鎮涎化痰,解暑除煩,甘芳降氣,謂之滋陰補寶!".
12、清代醫家周炎《本草思辨錄》:"為腎藥,為肺藥,為胃腸藥"
13、清代趙學敏《本草再新》:"整胃氣,清胃火。除心中煩渴,治月經腎虛熱,安神定驚,止盜汗,能散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