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為腸胃不好的人準備的食譜

為腸胃不好的人準備的食譜

免責聲明!以下是我以前從忘憂那裏出來後在網上找的,僅供參考。

慢性胃炎方(原名加減六煎):

方藥:

1.丹參15克,當歸、白芍各12克,香附14克,炙甘草10克,煆瓦楞子30克。

加減變化:脾胃虛寒者,加黃芪15克,桂枝10克,良姜8克,白術、陳皮12克;肝胃不和者,加元胡、川楝子12克,柴胡10克;胃陰不足者,加生地10克,麥冬、石斛12克。

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45天為壹療程。服藥期間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其他藥物。

功效:活血散寒,理氣止痛。主治:

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

大棗療法:

將大棗放入炒勺中炒至外皮微黑,以不焦爛為準,將炒好的大棗掰開,放入盛有開水的杯中,1次放3-4枚,可加入適量白糖,待水色變黃後每天當茶飲用。

民間驗方:

柴胡12克,赤芍15克,沈香15克,枳殼20克,陳皮15克,當歸15克,半夏15克,黃連12克,鹿茸12克,海藻20克,川楝子12克,半枝蓮15克。

服法:將藥放入砂鍋內加水浸泡約30分鐘,加水不超過藥棉兩指高,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再加水不超過藥面,煎煮30分鐘,倒出藥汁約150毫升,將兩藥汁混合,分成兩份,早、晚餐前各服1次。

功效:疏肝健脾、清熱和胃、止痛。建議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與淺表性胃炎有關: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表現為胃脘悶痛,或惡心、嘔吐、噯氣、嘈雜、泛酸等癥狀。凡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痞、解郁除滿作用的中成藥,均適用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防治。目前治療本病常用的中成藥有:

(1)保和丸。主要成分:六神丸、山楂、法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和胃健脾。

主治:胃脘積食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脹、泛酸、噯氣等。

(2)越鞠丸。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梔子、蒼術、六神曲。

功能主治:理氣舒中,解郁除脹。

主治:胸脘痞滿、腹脹、噯氣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主要成分:木香、砂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紫菀、陳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脘腹脹滿,嘔吐泄瀉。

(4)香砂養胃丸。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術、茯苓、枳殼、白蔻仁、厚樸、香附、陳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

健脾和胃: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食欲不振、乏力、胃痛、腹脹、噯氣、反酸。

(5)舒肝丸。主要成分:柴胡、厚樸、川芎、香附、枳殼、景天、虎耳草、牡丹皮。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兩脅脹痛,腹脹,噯氣,惡心。

(6)氣滯胃痛沖劑。主要成分:柴胡、枳殼:柴胡、枳殼、甘草、香附。

功能主治:疏肝行氣,胃痛。

主治:

肝郁氣滯:肝郁氣滯胸痞脹滿,胃脘疼痛。

(7)涼蘇丸。主要成分:高良姜、苦參。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脘腹冷痛:主治中焦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喜溫喜暖者。

(8)溫胃舒膠囊。主要成分:黨參、白術、山楂、黃芪、肉蓯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溫胃養胃、行氣止痛、助陽溫土。

主治: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冷痛、脹氣、噯氣、食欲不振、怕冷等癥。

(9)陰虛胃痛沖劑。主要成分:

(9)陰虛胃痛沖劑:北沙參、麥冬、川楝子、甘草等。

功能主治:滋陰益胃,和中止痛。

用法: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隱痛灼熱、口幹舌燥、惡心幹嘔等癥。

(10)養胃舒沖劑。主要成分:黨參、玉竹、黃精、白術、菟絲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陰養胃、調和中焦、行氣除導。

主治: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灼熱、手足心熱、口幹口苦、食欲不振等癥狀。

(11)胃乃安膠囊。主要成分:黃芪、三七、合成牛黃、珍珠層粉。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寧心安神、活血通絡、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12)胃康靈膠囊。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藥物組成。

功能主治: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緩急止痛、去腐生新。

用法:用於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

(13)三九胃炎丸。主要成分:苦三焦、九裏香、白芍、生地黃。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理氣健脾。

主治: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各類慢性胃炎。

(14)猴頭菇菌片。主要成分:猴頭菇。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管癌。

此外,治療本病的中成藥還有胃蘇沖劑、舒肝和胃丸、木香順氣丸、鎮中益氣丸等,臨床應辨證應用。

民間單方

方1:百合30克,烏藥9克。水煎服,每日2次。

方2:丹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服,日服2次。

人參30克,檀香4.5克,砂仁4.5克。水煎服,每日2次。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以胃脘脹滿、疼痛、糜爛及消化不良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多由飲食失調引起,發病率較高,臨床常用有效偏方、驗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方壹】雲豆500克,大棗250克,紅糖150克,糖桂花適量。將雲豆用清水浸泡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爛熟,待冷卻後用幹凈布包好搓成泥,備用;將紅棗用清水洗凈後去核,煮熟,趁熱加入紅糖150克、糖桂花適量,拌勻後壓成泥冷卻待用;再將雲豆泥攤在案板上,用菜刀手工抹成等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拌壹層紅棗泥,縱向卷起,豎向切成方向,然後縱向卷起,豎向切成 "回 "字形卷塊,即可食用。 本方補脾益胃,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二】粳米100克,生姜9克。將粳米用水浸泡後,用5--6層麻紙包好,燒成炭,研成細粉;生姜煎水,取粳米炭粉6--9克,早晚各服1次。服藥1周後以流食為主,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本方補中和胃,適用於慢性胃炎。

【方三】蓮子、糯米各50克,紅糖1勺。 將蓮子用開水浸泡,去皮去心,人鍋中加水煮30分鐘後加入粳米煮沸,慢火燜至米爛即成蓮子酥,早餐服食。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於虛寒引起的慢性胃炎。

【方4】黨參10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陳皮9克,廣木香5克,砂仁4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健脾和胃,適用於慢性胃炎。

【方五】柴胡10克,香附6克,玉竹9克,防風15克,枳殼、陳皮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服。 本方疏肝和胃,適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六】沙參10克,麥冬15克,竹茹12克,石斛、百合各10克,山藥12克,扁豆12克,白芍9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益胃滋陰,適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七】陳皮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蒲公英9克,梔子6克,黃連5克,蒲公英9克,白芍9克,元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本方清胃散肝,適用於肝胃熱盛所致的慢性胃炎。

【方八】丹參10克,赤芍9克,五靈脂6克,生蒲黃9克,檀香、砂仁、香附各6克,川楝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活血行氣,適用於氣滯血瘀型慢性胃炎。

【方九】竹茹12克,熟地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石斛各10克,麥門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300毫升,早晚分2次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

本方山東老中醫姚子陽組方。功能理氣止痛,清涼潤燥,適用於慢性淺表性胃炎。

【方十】麥芽、谷芽各30克,雞金、山藥各15克,黨參10克,甘草8克。前藥加水過藥面l寸(指-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於火上熬煮壹沸,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壹天壹劑,壹天兩次,飯前壹小時服用。本方為福建名老中醫趙榮的經驗方。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療效。

【方十壹】柴胡6克,炒黃芩、炒白術、香扁豆、炒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八月劄15克,炒六曲、香谷芽各6克。水煎分2次服,飯後1小時溫服。 本方為上海名老中醫張景仁方,功能疏肝和胃、健脾和中,適用於慢性胃炎。

【方十二】黨參、炒白術各10克,炮姜、黃連、木香各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 3 次服。也可按比例制成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本方為四川中藥彭述驗方。功能益氣運脾,燥濕固腸,適用於腸炎。

【方十三】火腿250克,姜、蔥、花椒、鹽適量。將火腿肉洗凈,切成薄片放入碗內,加姜、蔥、清水少許,置蒸鍋上用旺火蒸至熟爛。花椒碾碎,鐵鍋燒熱,放人花椒翻炒,再加鹽,繼續翻炒至花椒香味四溢,鹽粒散落即可。服用時,將火腿蘸花椒鹽,佐餐食用。 本方溫胃理氣。適用於中焦虛寒而常上沖呃逆者,並可輔以治療胃寒疼痛。

人參煨豬肚:

豬肚1個,人參15克,幹姜6克,蔥白7根,糯米150克。將豬肚洗凈,蔥折斷須,糯米洗凈,與豬肚壹起用線縫好。砂鍋加水,將豬肚放入鍋內,先用旺火煮沸,撇去湯面上的浮泡,改用文火煮至很爛。空腹溫食。具有治療胃虛寒癥,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泄瀉。

蓮子粥:

蓮子50克,糯米50克,紅糖壹勺。蓮子用開水浸泡,去皮去心,倒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小火先煲半小時備用。再將糯米洗凈入鍋,加水,大火煲10分鐘,然後倒入蓮肉和湯,加糖,改小火燉半小時即可。可作早餐或午後點心。有補中燥濕、健脾暖胃、止瀉斂汗、安神固精之功效。適用於胃寒、寒瀉、睡眠不佳的患者。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主要原因有:急性胃炎的遺留;長期食用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食物過於粗糙或過熱;經常口服水楊酸類藥物;慢性鼻竇炎、口腔炎、咽喉炎的細菌毒素咽入胃內;長期膽汁反流損傷胃黏膜屏障;胃酸缺乏,使細菌容易在胃內繁殖;蛋白質和維生素B缺乏使胃黏膜變性等。

病情輕重不壹,根據胃鏡和病理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按部位可分為胃竇胃炎、胃體胃炎。本病病理變化較大,癥狀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無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上腹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等。

本病在中醫屬於 "胃痛"、"腹痛 "範疇,分為寒痛、熱痛、實痛、虛痛。寒痛為暴食生冷或寒邪傷胃所致;熱痛為肝氣郁結,熱邪內滯,日久化火,脘腹灼痛;實痛為飲食積滯;虛痛是由於胃痛日久傷陰或脾胃陽氣虛弱所致。

就飲食原則而言,應以清淡為主,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但飲食清淡不足以緩解癥狀。飲食要規律,不要過饑過飽,少食多餐是原則,尤其是老年人,胃腸蠕動功能下降,以壹日進食3~5餐為佳,每次八成飽。飲食上註意糖、脂肪、蛋白質的含量,註意維生素等必需物質的供給。

慢性胃炎患者飲食也有壹些禁忌:

1、忌辛辣刺激之物(包括煙、酒、濃茶),因其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加重炎癥變化,故應避免。

2、忌過冷過熱的食物,進食後會導致胃黏膜血管收縮和缺血,不利於炎癥的消退。

3、忌堅硬粗糙之物,食後會使胃黏膜受到摩擦和損傷,也會加重消化不良。

4、忌腐敗不潔之物,因其對胃黏膜有破壞作用,故應避免。

5、忌油膩堅硬食物,食後會加重胃的負擔和胃黏膜的損傷,故應忌食。

最後介紹幾種常用原料,制作簡易慢性胃炎食療方:

●韭菜蒸豬肚

原料:韭菜10克,豬肚1個。制法:豬肚洗凈,韭菜放入肚內,再放入碗內加調料,上籠蒸至爛熟即可。功效:理氣和脾胃。主治:慢性胃炎。

●生姜米醋燉木瓜

原料:木瓜100克,生姜、米醋適量。制法:木瓜洗凈切塊,生姜洗凈切片壹起放入砂鍋中,加米醋和水文火同燉,木瓜燉熟即可。功效:補氣養血、解郁調中、祛風散寒、消滯解毒。主治:慢性胃炎、產後缺乳、病後體虛。

●白胡椒蒸鯽魚

原料:200克以上活鯽魚1條,白胡椒25克。制法:鯽魚宰殺去內臟,白胡椒放入魚腹,蒸熟即可。功效:健胃止痛:健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

●胡蘿蔔山楂湯

原料:鮮胡蘿蔔2根,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制作:將三種材料放入砂鍋中,加水煎煮1小時即可。功效:消食化積:消食化滯。主治:慢性胃炎食積不化:食滯胃脘型慢性胃炎。

●生姜韭菜牛奶湯

原料: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或奶粉2湯匙)。制法:韭菜、生姜洗凈切碎,搗爛,以幹凈紗布絞汁,入鍋後再加入牛奶,加熱煮沸即可。功效:溫胃止痛:暖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痛、惡心嘔吐等。

●鴿子山藥湯

原料:鴿子1只、山藥50克:鴿子1只,山藥50克,砂仁15克,生姜、胡椒粉、鹽適量。

做法:鴿子殺好洗凈,下油鍋用姜片爆至微黃,再將鴿子和洗凈的淮山及花椒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再燉2小時,然後加入砂仁打碎,再燉15~2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溫中健脾,行氣止嘔。

主治:慢性胃炎、胃潰瘍。

●糯米紅棗粥

原料:糯米60克,紅棗10枚。制法:紅棗去核後與糯米同煮成粥即可。

功效:益氣和胃。主治:慢性胃炎、脾胃虛弱。

●蜂蜜土豆粥

原料:土豆(不去皮)300克,蜂蜜適量。制法:馬鈴薯洗凈,切塊,加水煮成粥,食用時加蜂蜜調味即可。功效:養胃益氣:養胃益陰。主治:慢性胃炎、胃陰不足。

●香菇粥

原料:水發香菇、罐頭米各100克,熟牛肉50克,蔥姜、鹽、味精、胡椒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秈米洗凈入鍋,加水1升,牛肉切丁,香菇切絲,然後入鍋煮粥,粥熟後放入香油、蔥姜及各種調味品調味即可。功效: 1:益胃健脾。主治:慢性胃炎、胃痛。

●百合糯米粥

原料:百合3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做法:將百合洗凈,糯米淘洗幹凈:百合洗凈,與糯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煮粥,粥成後將冰糖再煮片刻即可。功效:滋陰益胃:滋陰益胃。主治:慢性胃炎、胃陰虛者。

另壹單方

方1:幹黃花菜20克,幹黑木耳10克,瘦豬肉60克。

做法:黑木耳用水泡發洗凈,黃花菜略泡,過濾。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精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勺,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略炒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精鹽、黃酒炒出香味,加入清湯或清湯半小碗炯燒8分鐘,撤入蔥花,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補脾胃

配方二: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做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塊,用適量清水、易文火燉煮,待湯汁濃稠時再加入牛奶,調入面粉糊攪拌均勻,煮沸即成。

功效:補脾胃。

用法: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吃完。

胃炎方

胃炎是人體胃黏膜的壹種疾病。主要癥狀為胃痛、惡心、嘔吐、噯氣泛酸、食欲不振、食後上腹脹滿感等。胃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胃炎起病急,癥狀突出;慢性胃炎起病緩慢,癥狀時輕時重。

1、陳皮、生姜各10克,紅棗7枚,水煎服,有止痛、止嘔功效。

2、花椒、幹姜、陳皮、幹草,分別研為末(或為丸)飯後服,每次服3克-6克,每日2次,主治胃氣虛寒型胃痛。

花椒3粒,胡椒7粒,紅棗3枚,杏仁5粒,搗爛,熱黃酒送下。常服對胃炎有較好療效。

4、粳米100克,幹姜粉3克-6克,煮粥,早晨起床後空腹食用,治療胃氣虛寒型胃痛。

五、鮮芹菜根30克,幹草10克,鮮雞蛋1個。芹菜、幹草煎湯,打雞蛋沖服。治療反胃、嘔吐有效。

6、鮮藕粥:鮮藕適量,粳米100克,紅糖少許。鮮藕洗凈,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幹凈。將粳米、藕片、紅糖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煮至米爛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炒木須肉片 配方:幹黃花菜20克,幹黑木耳10克,豬瘦肉60克。

制作:黑木耳用清水浸泡洗凈,黃花菜稍浸泡,過濾晾幹。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精鹽、黃酒拌勻。植物油 2 勺,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略炒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精鹽、黃酒炒出香味,加入清湯或清炯湯半小碗燒 8 分鐘,撤入蔥花,拌炒幾下即可。

功效:柔肝,補脾胃。用法:佐餐食用。

牛奶山藥泥配方:牛奶250克,山藥30克,面粉30克。

制法:將山藥去皮,洗凈,切成丁,加水適量,益文火燉,待湯汁濃稠後加入牛奶,調入面粉糊攪拌均勻,煮沸即成。功效:補脾胃。用法:每日1次:每日1次,空腹為宜,1次吃完。

麥門冬粥配方:前門冬30克,粳米100克。

制法:先用麥門冬煎湯,去渣取汁備用。粳米淘凈,加水適量煮粥,待粥快熟時,加入麥門冬汁和適量冰糖,調勻稍煮即可。

功效:補中和胃,滋陰除煩。

用法:作為早晚兩餐食用,也可作為點心。

人參燉雞方:雞肉90克,人參30克,山藥15克,生姜3片。

做法:雞去肥膘,洗凈切塊,人參、淮山、生姜洗凈。將所有材料壹起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大火燉1~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滋陰。用法:飲湯食肉:飲湯食肉。

人參薏米粥配方:人參12克,黃芪20克,炒薏米60克,粳米60克。

制作:將人參、黃芪、粳米、薏米洗凈,用冷水浸泡。將所有材料壹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即可。功效:健脾祛濕:健脾祛濕。功效:健脾祛濕:早、晚餐食用。

萎縮性胃炎在用藥的同時,可結合食療進行治療,頗有療效。

(1)姜棗豬肚湯。豬肚150克,生姜15克,大棗20克,隔水燉爛,分2次食用,此湯可治療胃陽虛引起的吐水。

(2)人參須石斛養胃湯。人參10~15克,石斛12~15克,玉竹12克,山藥12克,李子3枚,大棗6枚,水煎分2次服。主要用於治療氣陰兩虛所致的萎縮性胃炎,如食欲減退、胃脘不適、食欲不振等。

(3)延參靈芝香菇散。人參30克,靈芝、香菇各30克,焙幹***研細末,每服2~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具有益氣養陰、補益脾胃的功效,可用於食欲不振者。

(4)胡蘿蔔山藥雞金湯。胡蘿蔔250克,淮山藥20。30克,雞金10~15克,洗凈切塊與雞金同煮,半小時後加少許紅糖,飲湯。可健脾胃、助消化,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具有預防惡變的功效。

(5)黨參玉米茶。黨參20-30克,搗碎,玉米100棵,炒熟,加水1000毫升煮爛,當茶飲。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胃痛。可用於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氣虛者的輔助治療。

(6)黃精雞。黃精100克,雞1只,雞切塊,置於碗中,放上黃精,加水適'量,蒸熟後分數次食用。能磁補肝腎,補益脾胃,用於肝腎不足脾胃虛寒鹹補。

(7)糯米百合粥。糯米100克,百合25-50克,蓮子(去心)20-25克,紅糖適量,***煮粥食用,每日1次,連服7-15天。具有養胃止痛、補心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心脾兩虛或心陰不足的胃痛,心煩失眠等癥。

(8)威靈仙雞蛋湯。威靈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加入生雞蛋-2個去殼,調勻成,藥汁,加紅糖5克,***,煮成蛋湯,日服1劑,連服2劑。主治萎縮性胃炎。

(9)益氣養血--粥。黃芪30克,肉桂8克,丹參15克,乳香、沒藥各8克,太棗4枚,薏苡仁100克,先將上述藥物(薏苡仁除外)煎湯,再與薏苡仁****,煮粥,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壹療程。主治萎縮性胃炎。

(10)豬肚煨花椒。豬肚1只,洗凈,花椒9~15克,研末放入豬肚內,用線紮緊,煨燉,熟後加調料,飲湯食肚,2~3天1次。具有溫補脾胃、通脈散寒的功效,用於萎縮性胃炎引起的胃脘部冷痛。

  • 上一篇:香腸派對16.38
  • 下一篇:施工現場高溫防暑降溫通知(實用5篇)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