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芮振儒來到常州,與各公費機構商討開辦醫院事宜。經商議,決定暫借陽湖縣衙舊址壹部分作為院址,命名為 "武進醫院";開辦經費由教會和地方公團各負擔壹半;除醫院收入外,地方政府每年撥出1000元作為常年經費,不足部分由教會補貼。
1918年6月2日,美國教會正式任命芮振儒為校長,段彥臣為副校長,他們隨傳教士施密德來到長沙。原設在舊陽湖縣公署的第壹女子學校搬進了白雲渡的舊尉氏學堂。經過20多天的整理修繕,購置了30張木床和壹些零星用具。到 "文昌閣 "等樓房、平房三十余間,簡陋地布置了診療室、切配室、藥房、化驗室、消毒室、特護病房等。
1921年,醫院董事會商議,認為醫院借用公所不是長遠之計。於是由地方公會提議,經財政部批準,醫院獲準使用陽湖縣公署舊址全部基座,該基座原有房屋80余間,由 "督辦公會 "出資約六千元購得。
九二六年下半年搬到局前街 "同善社 "舊址,基地和住房二十多間全部分配給醫院。至此,醫院基本成型。
1926年,臨時醫院直屬武進醫院。1930年後,"臨時醫院 "這個名稱在當地不再被提及。
1923年6月20日,芮振儒在《新武進報》上發表聲明要求懲辦,工程竣工。1923年4月,鑒於久治不愈的死者家屬屍體在院內隨處焚化,有傷中古禮教,有損院容院貌,於是在警察局後面西側第壹塊空地上,建造了兩間大平房,西側眉題為 "慎終堂",當地人稱為 "太平間"。隨後幾年,醫院又先後建起了護士長住宅、護士學校教室、護士宿舍、醫生住宅和水塔等。
1929年,武進醫院經政府正式註冊。
1925年2月24日,芮振儒校長因傷寒病逝於蘇州博濟醫院。
1925年6月,美國監理會派美國醫生貝爾德擔任醫院院長。
1931年冬,新醫院破土動工。1933年夏,病房樓、門診樓兩項工程基本竣工。常州書法家唐駝書寫的 "武進醫院 "四個大字鑲嵌在大門正中。因為捐款,壹直命名為 "史鐵生紀念醫院",上報材料說是 "江蘇常州武進醫院",但這兩個名字並不通用,還是 "武進醫院 "為老百姓所熟悉。
1933年7月1日下午2時,醫院舉行開院典禮。
1935年,蘇州博濟醫院院長蘇邁爾逝世,武進醫院副院長趙樂民調蘇州接任院長。韋斯特(美國人,護士學校校長助理、副護士長)也調任護士長。1936年夏,貝爾德又例假回美,院長由華克門代理。
1937年11月29日(農歷十月二十日),日軍侵占長川。從此,武進醫院落入敵手,進入動蕩階段。
1942年8月,日軍突然占領醫院,強迫醫院人員離開醫院,壹切物資不準帶出。他們把醫院改名為 "27師第四野戰醫院"。
1945年12月31日,國民黨政府宣布:"武進醫院及院內壹切設備,自敵人投降後,由軍政部常熟接收小組彭組長派員封存"。當時,前來正式接收的 "軍政部京滬區專員公署長協接收小組 "彭鼎軒、胡祖謙,把日軍移交給了 "第二十七師團第四野戰醫院 "院長陸軍軍醫林次郎少佐。
1946年9月16日,福斯特來到醫院擔任護士長。1947年4月28日,貝爾德應美國召回另有任用,由楊堃代理院務。7月,楊堃赴美留學,教會聘請湖州福音醫院院長翟佩卿代理院務。
建國後至1984年,醫院穩步發展,基礎醫療建設逐步加強。1984年,醫院正式啟動各項改革。按照上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部署和要求,改革領導體制,明確黨政分工,實行院長、主任負責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原有獎金發放的 "大鍋飯 "模式,實行崗位責任制,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按考核內容發放津貼和獎金;改革職工的公費醫療制度,采取個人包幹的辦法,平衡醫院的醫療體制。職工公費醫療制度改革,采取個人包幹、結余歸己的辦法,有效地遏制了公費醫療費用逐年上漲和藥品浪費現象;在業務部門,有選擇地試行了護理責任制、口腔技術經濟責任制和制劑承包責任制改革。
1988年,進行黨群工作機構設置改革。1989年,醫院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實行科室自查、科室檢查、醫院抽查的三級質控考核,切實提高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1989年,醫院承辦 "全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醫院經營機制座談會" 1989年,醫院承辦 "全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和醫院經營機制座談會",衛生部有關部門領導蒞臨醫院調研改革與發展情況。
1985年,新外科大樓落成。在普外科的基礎上,開設了泌尿外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骨科和男、女普外科等專科病房,使醫院外科系統的病房規模和床位得到了擴大和調整。各病區專科後處理室,配備專科醫師,實行專科亞專科值班,使夜間急診病人的安全系數有了明顯提高。
1986-1990年,醫院連續五年榮獲 "省文明醫院"、"市文明單位 "稱號,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社會治安普及先進單位"、"社會治安先進單位"、"社會治安先進單位 "和 "社會治安先進單位"。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普及法律知識先進集體"、"保密工作先進集體 "等榮譽稱號。以骨科主任醫師、優秀**** 制作黨員嚴東方先進事跡為題材,醫院專題拍攝的電視片《情系患者》先後被省委宣傳部授予全省黨課電視片觀摩壹等獎,被衛生部、教育部授予全國衛生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醫風教育電視片展評三等獎。
1994年12月,醫院被認定為全省首批9家 "三甲 "醫院之壹,是當時全省地市級綜合醫院中唯壹的三甲醫院;1984年,常州壹院還首次被授予 "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 "稱號。1984年,常州壹院還首次榮獲 "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 "稱號。
199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衛生局的關心支持下,常州壹院在三級甲等醫院的平臺上成立了醫學院附屬醫院。
1995年12月26日,常州壹院掛牌成為蘇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這是全省第壹家領導體制、隸屬關系、經費渠道不變的非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制,雙方本著 "平等互利、資源****、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的方針開展醫療合作。雙方在醫教研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至此,醫院教學科研與臨床醫療兩翼齊飛,兩者互為依托,相互促進,呈現出在新起點、新平臺上引領新壹輪發展的勃勃生機。
1995年,新藥房大樓主要用於病人輸液,有效緩解了輸液場所的矛盾。1996年,醫院增加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被評為 "常州市綠化達標單位"。1997 年,醫院大門重建,新建主幹道 1400 平方米,原有病房全部粉刷壹新。1997 年,醫院重建大門,修建主幹道 1400 平方米,對原有病房全部重新粉刷、油漆,並在外科樓各病房設置病人浴室,基本解決了病人洗澡難的問題;新建 6 號病房樓,總建築面積 4486.1998年,全院路燈全部換上新光源,鋪設草坪1600平方米,汙水處理達標排放,榮獲 "常州市先進單位 "稱號。1999年,醫院開始籌建綜合病房大樓。
2000年,醫院業務總收入2.74億元,比1995年增長1.8倍,比1990年增長9.1倍;醫院固定資產總額1.65億元,比1995年增長2倍,比1990年增長11倍。這些成績得到了省衛生廳的充分肯定和表揚,醫院兩次被授予 "江蘇省文明醫院 "稱號,先後被評為 "江蘇省行風建設先進集體"、"江蘇省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
2000年8月1日,常州市正式啟動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常州市第壹醫院被確定為首批定點醫療機構。
2002年11月,總建築面積45456平方米的綜合病房大樓竣工並投入試運行,是當時全省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壹流現代化病房大樓。
2003年,新建的直線氣踏室投入使用;同年,在綜合病房樓西側新建了總建築面積5650平方米,集信息管理、行政辦公、學術報告廳等多功能於壹體的綜合樓。樓內設有與蘇州大學圖書館聯網的電子閱覽室和文獻檢索利用系統,為醫院的臨床教學、基礎醫學和臨床科研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為促進醫院的臨床教學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2005年4月10日,新門急診綜合樓奠基,經市政府批準,列入重點工程項目。2006年,根據市政府的統壹規劃,常州市衛生學校、常州市中心血站的土地和房屋全部有償轉讓給醫院。
2004年,開設近70張床位的放療病房,醫院腫瘤放療步入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平臺。到2008年,醫院醫療設備固定資產總額達2.49億元,其中萬元以上醫療設備1470臺,1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37臺,10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1臺。
2005年,常州壹院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為具有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
2006年底,常州壹院患者滿意度在全省36家三級醫院中排名第9位,在全省10家基本現代化醫院中排名第2位。
2007年,常州壹院被省衛生廳認定為首批開展人體腎臟移植、非親緣造血幹細胞移植與采集、心臟病介入診療的醫院之壹。
2007年,在省衛生廳醫學新技術引進獎****的28項壹等獎中,常州壹院獲得5項,獲獎數量居全省醫院之首,而這些獎項大多是與國外合作的成果。常州壹院 "中美現代醫學研究中心 "開展的 "兒童認知功能發育的神經電生理及臨床應用研究",2008年被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國家衛生部***同設立宋慶齡兒科醫學成就獎。
2008年5月,門急診綜合大樓竣工並交付使用。該項目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總建築面積68293平方米,其中地上主體20層,裙房5層,地下1層,充分體現了人性化、集約化、功能化、生態化的現代醫院建設要求。
截至2008年底,醫院共有職工2013人,其中衛技人員1484人,占職工總數的73.7%。在衛生技術人員中,正高級職稱90人,副高級職稱256人;碩士以上學歷225人,占醫師總數的37.8%,其中博士32人;大專以上學歷護理人員718人,占護理人員總數的77.8%。在編勞務人員 87 人,技術工人占 97.7%,其中高級技師 2 人,工人技師 11 人。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中,2 人入選省 "135 工程 "重點人才培養對象,12 人入選省 "333 工程 "重點人才培養對象,7 人被評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 人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公司被認定為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名專家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