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通聖散(《傷寒標本》卷下)。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 15克,石膏、黃芩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荊芥穗、白術、梔子各7.5克。
功效發汗達表,瀉熱通便。
制備上藥水煎或研粉水泛為丸。
用法丸劑每次口服6克,每日2次。湯劑清水煎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臨床應用] 臨床上用於治療感冒、頭面部癤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於風熱壅盛,表裏俱實者。
說明本方可用來治療胃火旺盛,食多便少之肥胖癥。方用防風、荊芥、麻黃、薄荷疏風透表,使邪氣、濁垢從汗而解;大黃、芒硝通便泄熱;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清解肺胃;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裏熱宿垢從二便而出。再以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調和藥性,清下而不傷裏。諸藥飲用,有解邪熱,瀉宿垢,健腰身的作用。
功效:主治面色虛浮晦暗納呆形寒舌胖有齒痕苔白膩
服用方法:水煎溫服
藥品出處:《丹溪心法》加桂枝靈仙木瓜絡石
原料:蒼術:10g,厚樸:10g,陳皮:5g,甘草:5g,白術:10g,桂枝:5g,豬苓:10g,澤瀉:10g,生姜:10g,紅棗:10g
胃苓湯
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甘草 茯苓 蒼術 陳皮 白術 官桂 澤瀉 豬苓 厚樸
用法上藥銼碎。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服。
主治脾虛濕勝,致成黃疽,或大便泄瀉,小便清澀,不煩不渴。
方劑名稱 胃苓湯
方劑別名 胃苓散
藥物組成 白術、茯苓、澤瀉、厚樸、豬苓、陳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許。
處方來源 《保嬰撮要》卷七。
方劑主治 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制備方法 上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姜水、燈心、陳皮煎湯調下。若停食吐瀉,小便短少,腹脹作痛,用此方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