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滿族男女都穿直筒寬襟大袖旗袍。女旗袍下擺至小腿,繡有花卉圖案。男旗袍下擺及踝,無裝飾。40 年代,受國內外服裝新浪潮的沖擊,滿族男旗袍已被棄用,女旗袍由寬袖改為窄袖,腰身由直筒改為緊身,臀部稍大,下擺回收,長及腳踝。[2] 所謂京式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女性旗袍。2007 年,滿族旗袍制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 年,滿族服飾被列入內蒙古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2011 年,劉淑芬和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制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滿族婚俗服飾特點(壹)男子旗裝
歷史上,滿族男子穿馬蹄袖、束腰的袍褂,或穿袍外翻領大衣,夏天頭戴涼帽,冬天頭戴皮邋遢帽。衣服喜歡用青、藍、褐等顏色的棉、綢、絲、緞等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紮青腿帶,腳穿棉靴或皮靴,冬穿皮烏拉。清朝初年,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兵,到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馬褂的習俗已盛行,年輕人喜歡穿馬褂以顯武藝。後來,由於清朝皇帝崇尚騎射,常賞賜馬褂,甚至成為壹種?褂?皇帝賞賜的?黃馬褂?也成了壹種很高的榮譽。
(二)婦女的旗裝
婦女喜歡穿長及腳的旗裝,或遮肩。服裝用各種顏色和花紋的綢、緞、羅緞或棉麻等制成。有的旗袍面上繡成壹套圖案,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鑲有多層細花邊。她們穿著白襪子、花盆底繡花鞋,腿上綁著綠、紅、粉等各種顏色的綁腿。她們的頭和翅膀都梳成雙髻或旗髻。他們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飾、大絨球和鬢角等裝飾品。
滿族男女愛在腰間或衣襟上掛墜子。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婦女有香包、錢包等。多以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的領口、翻領、袖邊等處鑲嵌幾條花條或彩牙,有的還鑲十八條邊,使旗袍的縫制達到最完美'。
(三)鞋的特點
滿族婦女不裹腳,所有的鞋上都繡有美麗的花朵,鞋底中央墊有10厘米高的木跟,滿族婦女穿這樣的鞋走路,可以保持頭姿和腰身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型變化很大,姑娘年齡小的時候,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壹下。長大快出嫁時,頭發要梳成辮子,挽成單髻,出嫁後,發型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從頭頂梳起,為前後兩部分。前發髻梳成平頂,以便戴冠,後頸發髻梳成燕尾狀,向脛後伸展,使頸部始終保持挺直,滿族婦女行走時顯得更加高貴端莊。
滿族服飾構成帽子。滿族婦女無帽,男子有笠、帽、氈帽、昆秋帽(婦女冬季禦寒用);
禮服。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甲、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穿著。馬甲是有身份的富貴男子在春秋、冬季時穿的。坎肩是女人的外套。套褲是沒有腰的棉褲,用兩條帶子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在寒冷的日子裏穿。滿族人穿的褲子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必須綁腿帶,以便出行。
鞋。男鞋為布底系帶,鞋面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靴或牛皮靴,老年人多穿高腰氈鞋。婦女穿下窄上寬,鞋面尖上突出翅,兩面青花,形如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