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裏 "是蒙古語,意為 "美麗的少女",壹個世人皆知卻又極其神秘陌生的地方。億萬年前的地質運動,將壹個新的高地推上了世界之巔,這就是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由於地處高寒地帶,這裏氣候惡劣、淡水匱乏、植被稀少,常被稱為人類生活的禁區。但對於她的原住民--野生動物來說,這裏卻是他們的家園、天堂、樂園。
可可西裏在哪裏?
多年來,世人只知道她的名字、傳說和壹個英雄故事,但她在哪裏,卻很少有人知道。可可西裏屬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和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管轄,是中國最大的無人區之壹。1999年9月更名為 "青海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5萬平方公裏,境內平均海拔4600米,最高點達6860米。
如何前往可可西裏?
自1992年7月索南達傑組織中國第壹支武裝反盜獵隊伍以來,可可西裏的生態地位逐步提升,各級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可可西裏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自2015年起,可可西裏管理處森林公安局發布了《關於禁止在可可西裏進行非法穿越活動的公告》,禁止壹切非法穿越活動。也就是說,可可西裏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進入的,也是絕對禁止非法進入和穿越的,在可可西裏內進行任何活動都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批準。對於神秘的可可西裏,我們將在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上不同程度地經過可可西裏的緩沖區和部分核心區。在路上,我們可以欣賞到可可西裏的美景和野生動物。需要註意的是,不允許離開公路,看到野生動物也不要去觸碰。如果妳獲得批準進入可可西裏腹地進行科學考察、生態體驗活動,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如果沒有辦法獲得批準,那就讓我帶妳去看看真正的可可西裏是什麽樣子吧。
接到通知
為此,我查閱了大量關於可可西裏的資料,那些關於這片土地的專題片、紀錄片、文章和照片,壹部名為《平衡》的影片深深地震撼了我。沒有抒情的旁白,沒有唯美的畫面,沒有精妙的特效,更沒有電影界巨星的加盟,有的只是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情的最刻骨銘心的記錄和挖掘,記錄了無畏的戰士,記錄了無辜的生靈,也記錄了猖獗的土匪。讓我對這片土地瞬間燃起了保衛之火。
可可西裏生態穩定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約有 150 種坐墊植物,可可西裏就有 50 種。可可西裏壹個****,生長著214種種子植物,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的有84種。可以說,可可西裏是植物家族在地球上最後的伊甸園。除了生長在這裏的植物家族,她何嘗不是高原動物最後的棲息地。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著以高原精靈藏羚羊為代表的壹大批野生動物。30種哺乳動物、54種鳥類、6種魚類,在雪域草原的庇護下繁衍生息。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自然法則中,可可西裏選擇了藏羚羊,它是可可西裏最具代表性的物種,有著獨特的生理習性和生理結構。每壹只藏羚羊身上都凝聚著被可可西裏這片嚴酷的土地篩選、淬煉、凝結的生存密碼。
這裏的寶藏不僅僅是動物和植物。可可西裏擁有典型而完整的高山生態系統,有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沼澤草甸、高山稀疏植被和高山荒漠、高山荒漠等植被類型。多年凍土區和海島凍土區發育的大片沼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濕地。百鳥翺翔,馬蹄疾馳,萬千生靈,在可可西裏這片古老的蠻荒之地譜寫了地球上最驚心動魄的生命樂章,也正是因為如此,可可西裏贏得了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這裏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
抵達玉樹
2016年12月6日,我從北京出發,飛往玉樹,2500多公裏的航程,記不清飛行了多少次。從2015年開始,我就深深地紮根在這裏,很多朋友給我起了個綽號叫 "玉樹小王子",雖然怪怪的,但確實印證了我對這個第二故鄉的深厚感情。當妳第壹次呼吸到來自高原稀薄而純凈的空氣,當妳第壹次獲贈潔白的哈達,當妳第壹次聽到美妙動聽的康巴歌曲,當妳第壹次品嘗到醉人的青稞美酒,當妳第壹次看到熱情奔放的康巴舞蹈,妳就會像我壹樣愛上這個地方,愛上這座舊貌換新顏的高原小城玉樹。
除了地震,玉樹還有很多很多值得了解的地方,玉樹是青海省第壹個、中國第二個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玉樹是中國第51處世界文化遺產--可可西裏的所在地;玉樹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所在地;玉樹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玉樹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玉珠峰的所在地。玉樹是昆侖山東段最高峰玉珠峰的所在地。除此之外,玉樹山川眾多,風光秀麗,人文薈萃,歷史文化悠久,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旅遊目的地之壹。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城市,壹整天的飛行,經停西寧。短暫休息後,我參加了 "可可西裏研究 "工作會議。這是我第壹次聽到去過可可西裏的專家的介紹,信息比資料上的更立體、更全面。在詳細講解了可可西裏的現狀,明確了各組的分工,並交代了註意事項後,可可西裏的第壹次工作完成了,大家帶著無比的熱情和難以抑制的激動回到了賓館。久久不能平靜的興奮竟然讓我在這個熟悉的高原小城,第壹次失眠了。
英雄廣場
2016.12.7,清晨,太陽還沒有爬上玉樹的山峰,這裏的人們早早地來到了格薩爾王廣場。包括玉樹州旅遊局工作人員、中科院專家、橫斷山科學家、可可西裏護林員、紀錄片攝制組、高原急救醫生、後勤保障組等人員在內的車隊也已集結完畢,車隊中的領航車、領航車、客運車、保障車、醫療救援車也已整裝待發,壹場莊重而簡樸的儀式正在進行。莊嚴的宣誓後,在玉樹州人民和廣大環保誌願者的關註下,這支從玉樹出發,途經治多縣、曲麻萊縣、不凍泉、昆侖山玉珠峰、索南達傑保護站、新生湖、庫賽湖、卓乃湖、太陽湖,最後抵達布哈達山頂,行程1000多公裏的科考之旅正式踏上征程。
關於可可西裏的往事,流傳最廣的也許是索南達傑保衛可可西裏、保護藏羚羊的故事。藏羚羊,也許是以百萬年為單位進化生長出無與倫比的皮毛,那是極致的皮毛,是藏羚羊生存的法寶,但同時也成為它們死亡的外衣。在偷獵者的槍口下,即使千萬年的自然演繹、進化結晶和環環相扣的生存法則再如何堅固無比,瞬間也會被冰冷的子彈洞穿,彈孔裏留下貪婪的味道,槍口的方向壹片血色黃昏。閃爍著自私和暴利目光的人們奔向繁華,留下的是這壹灘湮沒的人性。可可西裏每壹只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命運,都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的命運息息相關,也與人類自身的命運息息相關,但那些受利益驅使的偷獵者卻漠不關心。
在索南達傑的家鄉--青海玉樹治多縣,有壹個廣場叫英雄廣場。在這裏,治多縣領導親自講述索南達傑的故事。這不僅是壹個英雄的事跡,他更是成千上萬可可西裏人的縮影,站在這裏,唯有肅然起敬。英雄廣場雕塑後面的長廊詳細介紹了索南達傑的生平事跡。
他的犧牲震撼了當時的社會各界,也因此,保護可可西裏、反偷獵盜獵行動獲得了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的幫助。今天的CocoClippa更加寧靜祥和,沒有了偷獵者嗜血的殺戮,沒有了偷獵者為追求暴利而瘋狂的盜挖,也沒有了硝煙彌漫,英雄倒在血泊中。
索南達傑保護站
2016年12月9日,曲麻萊縣冬日的早晨冷得讓人瑟瑟發抖。經過壹天的休整,隊員們早早起床裝備行囊,可可西裏是無人區,即使是在相應的保護站也還是物資匱乏,為了不給巡護隊增加額外的負擔,接下來的幾天所以的物資都要在這裏妥善準備。提前采購的蔬菜、肉類、飲用水等生活物資,以及氧氣、急救藥品、車輛應急工具裝滿了三輛後勤保障車。第壹次去可可西裏,衣食住行全靠自己,帳篷、睡袋塞了滿滿壹車。
在前往昆侖山第壹站的路上,我們路過索南達傑英雄紀念碑。隊員們在英雄的雕像前鞠躬,獻上象征吉祥、平安、神聖的哈達,隨行的隊醫韓梅老師曾是英雄索南達傑的同學,每當這時她都禁不住潸然淚下。索南達傑先後十二次深入可可西裏無人區,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和藏羚羊保護工作,被譽為可可西裏野生動物保護第壹人。
1994年1月18日,40歲的索南達傑和4名隊員在押解歹徒行至太陽湖附近時遭到歹徒襲擊,當人們在可可西裏無人區找到他時,他仍保持著換子彈的姿勢。索南達傑犧牲後,1997 年 8 月,由民間環保人士出資修建了索南達傑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立在可可西裏保護區昆侖山口的青藏公路旁。碑高5.8米,正面設烈士塑像,背面用藏、漢兩種文字記述索南達傑烈士的生平。10年間,由於地基凍土層變化、地震等影響,碑身向南傾斜約25度,向下約20厘米,護欄表面大理石貼面多處脫落。新碑也已於2013年8月落成,規模更大、更雄偉,過往車輛或駐足觀看,或鳴笛致意,紛紛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表達敬意。
從這裏往東10公裏,就是昆侖山東段的最高峰--玉珠峰。 來到玉珠峰,直覺人的渺小,巍巍昆侖山從來都是書中那個有故事的神的所在,如今矗立在眼前,讓人感嘆不已!感嘆的是這平地6178米的雄偉身姿,感嘆的是這白雪皚皚旗雲繚繞的絕世美景,感嘆的是這歲月長河壹滴壹滴積澱而成的壯觀冰川,更感嘆的是這明顯擡升的雪線和這冰川融化留下的痕跡。從昆侖山玉皇頂腳下,回望可可西裏,這是壹片廣袤的土地,褐色的土地,透露著大地的神秘,壹片充滿未知的土地。
在可可西裏東緣,昆侖山口以南2952公裏處的青藏公路上,曾經只是壹個沒有名字的地方,它只是位於青藏公路凍泉和五道梁之間,靠近楚瑪爾河的邊緣。現在,地圖上已經清晰地標出了這個新地名:索南達傑站。
遠遠望去,壹座紅白相間的輕鋼結構活動房近在咫尺,童話般突兀在楚瑪爾河畔的曠野之上。它又像高原上的崗亭,向世人宣告著保衛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的誓言。房頂上,"索南達傑保護站 "幾個大字矗立在茫茫荒原上,壹如烈士生前那樣,深情守望,警鐘長鳴,不給任何僥幸分子可乘之機。多年來,在各方的努力和幫助下,索南達傑保護站從原來簡單的輕鋼結構活動室,逐步擴建成功能相對齊全、設施相對完善,能夠滿足巡邏隊員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磚瓦房。
當晚,我們與隊員***同勞動、***同吃飯,防護站沒有足夠的床鋪,我們就用壹些墊子打起了鋪。和隊友同吃同住,雖然條件略顯艱苦,但更多的是融入其中,體驗這不壹樣的生活。
可可西裏的星空,是我壹直癡迷於拍攝的特殊夜晚,但我也被告知不要走出駐地大門,因為這裏經常有大型野生動物出沒。車站裏用來發電的太陽能電池板成了我美好的憧憬,當夜色稍深,遠處傳來狼嚎,近處馬蹄腿飛奔而去,發出地動山搖的聲音,這個夜晚不僅收獲了壹片可可西裏的星空,也讓我越發迷戀這個地方。
初遇藏羚羊
2016.12.10,隊員們起了個大早,大家精神抖擻,雖然索南達傑保護站海拔近4500米。青藏鐵路上的列車劃過初升的太陽。車隊從車站旁的岔路口踏上了真正意義上的可可西裏之路。初到可可西裏,壹掃之前對這裏的固有印象,雖然到了冬天,草甸已經枯黃,但山卻依附在偌大的平原上,在巍峨的雪山下面,拉著壹旁翠綠的藏藍湖泊,目之所及盡是望不到邊的美景。
可可西裏,壹個美麗的少女,又像壹位母親,偉大得無以言表,默默地哺育著懷抱中的每壹個生靈。而我想,他是雄性的,就像赤膊披發的康巴漢子,冷峻悠遠,目光堅毅,壹只手臂托起這裏的世界,每壹個悄然路過的帶著高原氣息的精靈,都在他堅實的懷抱裏,躲避風雨。
由於獨特的地理和氣候,這裏成為地球上除極地之外最大的無人區。歲月變遷,地質變遷,成百上千個碎玉散珠的靜謐湖泊,點綴在她無垠的冰肌之上,除了風聲和雨雪飄落的破碎聲,在此繁衍生息的野牦牛、野驢、白唇鹿、藏羚羊等高原精靈是她常年的伴侶。2009年9月以來,卓乃湖湖水因生態變化不斷向東南溢流近300公裏,形成壹條寬30米至50米、深20米至30米的河流,致使卓乃湖與庫賽湖、海丁諾爾湖等串聯。流出的湖水淹沒了近百個小湖泊,形成了面積約 200 平方公裏的新湖。
在去往新湖的路上,我首先看到了奔騰的藏羚羊,那精靈般的身影,優美地以飛翔壹樣的奔跑姿態,踏出了身體後的漫漫塵煙,那是自由的模樣,那也是自然的模樣。如果妳和我壹樣目睹了這壹切,妳會相信,它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千萬年,因為它屬於這裏。我拿起相機,150-600毫米的鏡頭在矯健的藏羚羊面前顯得格外笨重,仿佛空氣都被凝固了壹瞬,只剩下它揚蹄飛奔的身影和我安靜的呼吸以及不停閃動的快門聲,終於,捕捉到了它那醉人的身姿。
可可西裏的天氣復雜多變,不料我們遇到了沙塵天氣,風沙漫天,無路可走,為了安全起見,我們轉道前往五道梁保護站進行搶修。五道梁保護站和索南達傑保護站布局幾乎壹模壹樣,聽保護站工作人員說是後來統壹修建的。
突遇沙塵暴
2016.12.11,五道梁至卓乃湖又多了壹條路,與其說是路,不如說只是山梁上巡線的壹道車轍印。看似可可西裏壹馬平川,實則危機四伏。此時的冬天還不錯,還沒有沙化的地方就是壹片凍土,夏天汽車陷坑留下的痕跡還清晰可見。大部分河流已結冰或進入枯水期露出河床,只有少數鹽湖波光粼粼。如果在可可西裏旅行,沒有經驗豐富的護林員帶路,很容易迷路,而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沿著車轍走。
越是深入可可西裏的中心地帶,就越能遇到成群的野生動物。藏羚羊無疑仍然是這裏的主宰。從開始的三兩只、四五只,到現在眼前跑過的就是十幾二十只的大隊伍。通常此時的藏羚羊隊伍往往是壹只公羊領著壹隊母羊,這是它們正在繁育後代的信號之壹。
每年的11月,是藏羚羊的交配季節,這時可以看到雄藏羚羊追逐雌藏羚羊的情景,而到了第二年的4月,懷孕的藏羚羊就會從三江源、羌塘和阿爾金山的每壹個角落迎著陽光向位於卓乃湖腹地的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集結。這是壹次充滿希望的遷徙,這是壹次對生命彌足珍貴的遷徙,更是對這片沃土家園的禮贊。那時,卓乃湖已成為藏羚羊的大產房,這裏氣候溫和,水草豐美。
柔軟的生命似乎從壹開始就有著頑強的力量。遷徙的路途遙遠,尤其是穿越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時,更是困難重重。警惕性高的它們對火車的轟鳴聲特別敏感,對過往的車輛也特別害怕。現在,每當藏羚羊穿越公路時,就會有誌願者組織的 "紅綠燈 "亮起來,過往的車輛也越來越積極地配合這壹行動,讓高原精靈藏羚羊能夠安全地遷徙回卓乃湖。
快到卓乃湖的時候,我們遇到了此行最嚴重的惡劣天氣。卓乃湖方向刮起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沙塵暴,這已經是此行中第二次遇到沙塵天氣了,車外的人幾乎站不住腳,漫天黃沙壹步步把車隊壹會兒就吞沒進了沙塵暴中,能見度幾乎為零。車身外咆哮著的陣陣狂風卷起沙塵拍打著車窗,瞬間的狂風讓靜止不動的越野車車身也禁不住晃動起來。大家都陷入了沈默,焦急地等待著領航車的指引,已經快到目的地了,誰也不想放棄,再折返回去。
望著窗外漫天的風沙內心忐忑不安,望著窗外飛揚的沙粒在車窗玻璃下沿堆起了壹小層 "沙丘",對講機裏終於傳來了指令,據專家介紹,這次沙塵暴與卓乃湖大堤的垮塌有著直接的聯系,決定放慢車速,繼續前進,盡快找到這次沙塵暴形成的原因。這次沙塵暴形成的原因,做好準備。話音剛落,只見領航車的車門在陣陣狂風中艱難地打開,叫大家下車。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情況下,看到本次研學之旅的旗幟已在風中展開,大家才明白,是要在這場罕見的沙塵暴中留下壹張珍貴的合影。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原本就在沙塵暴中視線受阻的車隊再次面臨困境。在直線行駛了很長壹段時間後,領航車突然向山坡方向轉了壹個九十度的彎,車隊緊隨其後。漸漸地,風沙變小了,天空也越來越晴朗,我們終於在太陽下山前沖破了沙塵暴的包圍。卓乃湖保護站地勢較高,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卓乃湖,而接連不斷的風沙也在形成卓乃湖。
銀色的月光照亮了可可西裏,風停了,疲憊的隊員們卸下物資,準備晚餐。專家們在分析沙塵暴的具體原因,以及第二天的考察方向和路線。條件有限,物資更是匱乏,大家都不在乎吃得好不好,味道好不好,住得舒不舒服,對於第壹次來可可西裏的人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面對常年紮根在此的巡邏隊,我們沒有資格挑三揀四。
脆弱的生態
2016.12.12.全民網購的日子,我們在CocoClippa,壹個沒有網絡的地方,有的只是與這脆弱的生態和眾多珍稀的野生動物。壹大早,科考隊整裝出發,前往卓乃湖。冬天的卓乃湖湖面上已經凍上了壹層厚厚的冰,從保護站遠遠望去,卓乃湖就像壹面銀鏡,閃爍著光芒。
在離保護站不遠的地方,車隊停了下來,原來,這裏原本是卓乃湖的湖岸線,現在卻因為卓乃湖的決堤變成了壹片光禿禿的沙地,這也是卓乃湖壹帶形成沙塵暴的主要原因之壹。繼續向卓乃湖走去,清晰可見原本被湖面覆蓋的土地暴露在空氣中風化後的痕跡。
2011 年 8 月中下旬至 9 月上旬,由於連續強降雨,位於可可西裏腹地的卓乃湖水面急劇上漲,湖東岸出現塌方,溢出的洪水沖出高原,匯成壹條又深又寬的水溝,流入庫賽湖。因此,楚奈湖的面積從 280 平方公裏縮小到 168 平方公裏。同年 9 月 20 日至 30 日,草西湖泛濫,與東面的海丁諾爾湖相連。在海丁淖爾湖的東面,還有壹個名為 "鹽湖 "的小湖,鹽湖溢出後又匯入海丁淖爾鹽湖。擴建後的鹽湖湖岸距離青藏公路不到 8 公裏,現在的青藏公路就是新的湖泊。
遠處揚起的煙塵引起了我們的註意,此時的卓乃湖還不具備形成沙塵暴的條件,原來是幾只雄性藏羚羊在奔跑,為了拍下這精彩的畫面,相機也必須跟著它們移動,不得不佩服藏羚羊奔跑的速度,幾乎把人轉暈。600 毫米的鏡頭,如同機關槍般的快門才能留下它們的身影。
我在天空中看到了藏羚羊。
站在高處向卓乃湖望去,臨近下午兩點,卓乃湖湖面開始刮起沙塵,然後向東散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塵會越來越大,直至形成大小不等的沙塵暴向卓乃湖東側席卷而來。試驗組當即決定盡快下山,對卓乃湖決口大堤進行勘察。
下山後,有壹段路需要在卓乃湖冰面上行駛,在卓乃湖頂上更能體會到潰堤對卓乃湖造成的破壞有多嚴重,岸邊昔日的水位線清晰可見,曾經水草豐產的地方如今滿目瘡痍,令人惋惜。而如何治理又是壹個大問題,如果任由卓乃湖這樣發展下去,將來我們可能再也找不到卓乃湖,只剩下壹條 "卓乃河"。但在可可西裏,任何人為的幹預(開挖、修堤、拉直河道)都是非自然的幹預,而這種非自然幹預的結果往往是不可控的。
在壹條東西走向、有明顯沖刷痕跡的河溝前,我們看到了喬奈湖的缺口。到目前為止,仍有源源不斷的湖水流出,雖然已是冬季,湖水順勢在極低氣溫的作用下形成了落差在兩米左右的冰瀑,而這僅僅是第壹級,冰瀑下面形成的小湖,此時也正被厚薄不均的冰層覆蓋著,再往下就是落差更高的小瀑布,沿途的巨量湖水在破口處沖擊而出,流向新生的河流!湖。
夜幕降臨,屋子裏的藏族兄弟邊做晚飯邊哼唱著家鄉的歌曲,壹屋子的人也跟著哼唱起來。車站外幾乎沒有壹點聲音,遼闊的可可西裏壹如既往地沈睡著。與靜謐的大地不同,頭頂的星空沸騰了,雖然月光礙眼,但卻像倒扣的星碗壹樣讓人迷醉。
驚心動魄的壹幕
2016年12月13日,卓乃湖考察在獲得足夠的樣品和數據信息後暫時告壹段落。原定繼續前往太陽湖和布哈達薩卡峰的計劃也因試驗車探路時發現道路堵塞無法通行而取消。所有隊員都略感失望,這意味著 "可可西裏探秘之旅 "將提前結束。不過,先前沒有實施的露營計劃今晚就要實施了,有人贊成,有人選擇退出,我自然屬於贊成的陣營。
都說回程會比上壹次顯得快,可這壹次卻格外漫長。沙塵暴掩蓋了來時的車轍,領航車只能用傳統的方法辨別方向,即使已經走過無數次,還是有走錯路的時候。來的時候,我只看到了成群的藏羚羊,但在回去的路上,我驚喜地看到了野牦牛、藏野驢和黃羊。藏野驢可能是整個藏區最優秀的野生動物,由於天敵較少,藏野驢的數量壹直保持在壹個相對較高的基準線上。灰白色的皮毛在雪山、草原、湖泊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正當我悠閑地拍攝窗外的風景時,驚險的壹幕發生了。
也許是我們的車隊在尋找路線時不小心侵犯了野牦牛的領地。原本沖向遠方的三頭野牦牛消失在地平線上不久,其中最大的壹頭就徑直沖向了我們的車隊。各車立即采取緊急避險方案。尾車由護林員看護,護林員指揮尾車行動,但野牦牛就是不松口。經過壹番鬥智鬥勇,終於躲過了野牦牛極具殺傷力的攻擊。
野牦牛不同於牧民家養的牦牛,它們謹慎但不害怕,即使受傷也不會倒下,護林員說這是特殊情況,但也時有發生,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前提下,盡量避免,如果真的有危險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野牦牛 "的出現,讓我們在出行時更加小心謹慎。"野牦牛 "的出現,讓我們在出行時更加小心謹慎。
農歷正月十五,是每個月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月亮升得格外早,也格外亮,車隊來到五道梁附近,背風而行,尋找今晚紮營的好地方。壹頂又壹頂帳篷點綴在月光下的可可西裏。綠色的多功能帳篷承擔著廚房的重任。在海拔4000多米、氣溫零下20多度的地方,飲用水已經凍成了壹塊塊,扔進鍋裏,紅糖、醪糟,壹輪咕嘟咕嘟、甜糯糯的晚餐就做好了。
這樣的經歷可能很多人壹輩子都不會經歷。氣溫已經低至零下三十多度,極寒的天氣讓帳篷內外結了壹層厚厚的白霜,打開保溫杯,連瓶子裏面都已經凍住了。好在保暖措施充足,睡袋非常暖和。閉上眼睛卻怎麽也睡不著,來到可可西裏的最後壹晚,就像我來之前壹樣,失眠了。
走出帳篷,月圓之夜,月光閃爍,星光點點,就像這裏的每壹個夜晚。短短幾天,我能寫下的只是其中的壹小部分,而那些讓我震撼的場景和經歷將伴隨我壹生。
可可西裏從現在開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壹個名字、壹個地方,我認為它還是壹個品牌、壹種眷戀、壹種震撼、壹種重生。人們在追名逐利中虛幻成功,遨遊四海的浪子只想被美麗俘獲心靈。但來到可可西裏,生命的偉大、生態的脆弱離我們並不遙遠,與我們息息相關。所有不負責任地揮霍資源、破壞平衡的行為都會適得其反,給我們自身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