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德壽堂的昌盛秘訣

德壽堂的昌盛秘訣

2004年11月18日,德壽堂南號重新開業的消息刊登在北京的大小報章,文中最為奪人眼球的內容,當屬“70年前小火車重新起跑”之類的語句。這裏所謂之小火車,乃德壽堂創始人康伯卿為招攬生意而營建的壹大“幌子”;這位精於營銷之道的老藥人,壹生之中布下的“幌子”甚多。據其子康燕俠在《我憶德壽堂》壹文中回憶,“當時(20世紀20年代)在慶樂、三慶、樂華、開明等戲院的舞臺大幕上,都繡有‘‘德壽堂秘制牛黃解毒丸”的字樣;在天橋的各個小戲園子裏,也有圍布特制的康氏宣傳廣告……後來,連有軌電車上也掛上了廣告。”可以說,出自後生之輩的康氏牛黃解毒丸,當年能與長春堂的避瘟散齊名,除丸藥本身的出色功效外,成功的廣告宣傳堪稱壹絕。

整個南號就是壹面大“幌子”

德壽堂位於舊時八大胡同之壹的陜西巷南口,廣安大街建成後,老藥鋪在周邊現代建築的包夾之下顯得形單影只;不過正因如此,其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更為惹眼:外立面上“同臻壽域、***躋春臺”額匾經過重新彩繪已煥然壹新,長幅磚雕“本堂采辦川廣雲貴地道生熟藥材精潔飲片、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發”記憶著門庭若市的當年,同樣醒目的還有二層外側的德壽堂雞鶴商標。如此景象,與藥店老掌櫃袁自有在《花市壹條街》中所述之“招牌沖天矗立,晚間霓虹燈光彩閃爍,奪人眼目”並無二致。

沿二樓陽臺繼續往上瞧,是壹面碩大的西洋掛鐘與左右兩個涵洞。1934年南號開業之初,康伯卿命人在此鋪設了壹條環形軌道,並定制了壹輛燃油驅動的仿真小火車,配合大鐘整點運轉,來回穿梭於兩個涵洞之間,借此招攬顧客。在火車尚未普及的70年前,仿真小火車“轟動全城,觀眾人山人海,竟至交通堵塞”。(摘自《花市壹條街》)

時至今日,當年轟動京城的表演仍在上演,但觀者之心早已由嘗鮮轉為懷舊。為便於采訪,德壽堂副經理高學武特地引記者上樓,並開啟了小火車按鈕。或許是由於雪後雜物影響了軌道的導電性,小火車時斷時續,跑得並不順暢。據高經理介紹,“原來的小火車在抗戰時已丟失,現在的是壹家專業模型廠的產品,按老式火車1:10仿真制成,造價3萬多元。”根據藥店的規劃,今後將再增加幾節車廂,爭取讓小火車每天定點跑起來,恢復歷史原貌。

按照王永斌等老字號專家的觀點,將西洋建築造型與中式裝飾題材合二為壹的德壽堂,“從外觀來看,就是壹面立體的大幌子。”它充分利用了外墻立面的空間結構,構建了壹個“圖文並茂”、“聲色犬馬”的宣傳平臺,即使在今天看來,康氏的標新之舉仍值得稱道。

平民與創新老堂號的成功要訣

德壽堂後院的辦公室內,現任經理趙惠潔小心翼翼地拿出壹本珍藏已久的德壽堂早期藥價表,小冊子歷經輾轉已破損泛黃,但只消簡單瀏覽片刻,便能從中梳理出康氏當年的成功要訣。序言中寫道:“濟世之道,莫過於醫;治病之功,必賴乎藥……種種細料藥材,無不揀選精潔,無不遵古炮制……方為真方,藥為真藥,心為真心,價為實價。”言辭懇切,涵蓋了德壽堂註重質優、療效、誠信的商道。“同仁堂走的是禦藥路,德壽堂的市場在民間。”趙經理告訴記者,創始人康伯卿早年清貧,憑著從西單懷仁堂學來的丸藥制作技術自制黑虎丹、七珍丸、棍眼藥等小藥,挾包串店推銷成藥。康氏深知自己的小藥難以與大城市裏的大藥店抗衡,而缺醫少藥的農村山民飲食粗劣,食之則火,需要貨小價廉的藥品,因此將鄉鎮小客商作為主要推銷對象,果然貨到即空。同時,康氏恪守“定價極廉批發格外從輕,非圖厚利以便暢銷耳”的原則,開創了中成藥批發業務,藥品銷至國內各商埠乃至南洋各國。

德壽堂的成功,還應歸功於康伯卿的銳意創新。康氏在世時常言:“自古以來中成藥,凡有進取之新藥劑,均以古方為本改進而成。”德壽堂依照京師國藥商會的1171種配方制藥,其中經過創新研制的丸散膏丹就有200余種;其中,令德壽堂引以為榮的“康氏牛黃解毒丸”,便是康氏在原配方中加入薄荷腦之後的傑作,不僅療效大為提高,又起到了對丸藥中雄黃惡臭氣味的矯味作用。新藥面世後,以其配方獨特和療效顯著,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藥,德壽堂也因此名噪京城。

老藥鋪從重疾中走出

雖早已告別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但德壽堂仍然保留了前店二層閣樓、後連二進院落的形制。趙惠潔經理的辦公室位於二進院正房內,30年前初進德壽堂時,這裏還是制作丸藥的生產車間。如今,康氏當年盛放原料的青花瓷瓶被有序地陳列在書櫃內,老字號所內賦的傳統也得以延續至今。據趙介紹,“為了避諱,員工與顧客打招呼時不說‘妳好’,只說‘您要什麽藥’,送客時不說‘再見’,只說‘慢走’。”

辦公室側墻上掛有壹副“有藥千疾遠,無病壹身輕”的楷書鏡框,對於3個月前才完成修繕的德壽堂來說,這副對子實在很貼切:2000年,廣安大街工程鋪設地下管道時,老建築因不堪重負而出現沈降及墻體開裂,整體結構瀕臨失穩,藥店被迫停業;所幸,文物部門於2003年投入200萬元資金及時修繕,老藥鋪才化險為夷。是年,德壽堂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趙惠潔介紹,“即使在老藥店停業的4年間,德壽堂的經營也沒有停止過,我們租了永安路上的壹間店面繼續售藥。”搬回整飭壹新的原址後,由於市級文保單位的特殊性,代客煎藥時用電飯煲代替了煤氣以防明火。采訪進行時,趙惠潔還跑到煎藥室去看了看火候,根據店方報價,每劑藥收費0.8元。天井藥園裏,藥香四溢。

前店二層樓閣的回廊如今空空如也。趙惠潔稱,“這只是暫時的,我們計劃在這裏開設中藥歷史文化展,展出老字號藥店的實物和制藥工具,也為中藥文化做點事情。”顯然,德壽堂並非“舊匾重懸”的新老結合物,其本身就是原汁原味的“實物”,對於向往《大宅門》的遊人來說,這裏是圓夢的地方。

讓傳統文脈的“活標本”不再寂寞

因眾多文物古建的存在,每每二環內有道路拓寬或新修馬路時,“讓道”與“繞道”之爭難以避免。6年前,廣安大街工程開工的前夕,德壽堂康氏家族的女婿王江,攜家人在祖輩留下的老藥店前拍下壹張全家福以示紀念;根據此前得到的消息,祖上的老鋪子深入規劃紅線近20米,面臨被拆除的厄運。

令王江寬慰的是,那張定格的影像並非訣別,老鋪裏飄出的藥香至今仍在修整壹新的大街上彌漫。從虎坊橋到珠市口,廣安大街“屈尊”向南拐了壹個彎,在最後時刻挽留了德壽堂,以及“左鄰右舍”的紀曉嵐故居和京華印書局——若以工程成本計算,這壹道彎兒要多花的錢以千萬計。

得以存留的德壽堂南號,乃藥店創始人康伯卿於1934年添置的新產業,而此時,同仁堂、長春堂、千芝堂等諸多城南老號已經輝煌了上百年。不過,在經歷了壹次又壹次變遷、改址、撤點與拆遷之後,眾多老字號雖金字匾額仍在、家訓古方猶存,但原始建築本身均已缺失或徹底湮滅,1992年千芝堂因崇外大街改造而被拆除後,存世僅70年的德壽堂南號,競成為保持北京老字號藥店歷史原貌的“孤本”。據北京史學專家王永斌介紹,即使放眼整個北京老字號,“面目依舊”者也僅有六必居、德壽堂等屈指可數的幾家。考慮到老字號在繼承傳統文脈方面的“活標本”功能,兩廣大街那身價不菲的壹道彎,就如同德壽堂修繕後重新跑起來的軌道小火車,足可謂點睛之筆。

進而不由在想,區區壹家德壽堂老號的保留與修繕,其現實意義或許可以推而廣之,理解為對於老北京文化景觀與人文氣質的重拾與再造。根據《北京大柵欄地區保護、整治與發展規劃》,大柵欄將修繕亨得利鐘表店等老商鋪43家,整治、恢復正乙祠等17處歷史文化景點,著力還原歷史風貌;目前已開工的煤市街道路拓寬工程,其體態同樣“曲裏拐彎”,盡量繞開重要歷史遺存和有價值的古建築,真正利用傳統空間營造老北京特色商業模式。

任妳驚鴻壹瞥也好,駐足觀望也罷,粉飾壹新的德壽堂如今兀立於車水馬龍的廣安大街前,頂層鐘樓裏的大盤鐘已經開始了對於新紀元的暢想。可以預料的是,當混沌與淩亂逐漸被剝離,大柵欄歷史風貌逐漸清晰之時,這間老字號藥鋪將不再那麽不合群,從而真正夢回京華。

  • 上一篇:婦科檢查項目的詳細數據收集
  • 下一篇:西安那家搬家公司服務好,求推薦好的搬家電話!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