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醫院和藥店的運行體制不同。醫院是政府實行壹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機構,為了讓患者放心看病、安心治病,會在醫療設施和醫務人員配備上下很多功夫,醫院在配備藥物的時候也會經過很多環節,無形之中增加了成本,而且由於政府對醫院的資金投入有限,醫院對價格不具備靈活性。藥店是獨立法人的經濟實體,采購藥物的成本和運行成本與醫院不同,也可以靈活調整價格和營銷策略,實現薄利多銷。
最後,醫院和藥店的藥品結構不同。醫院不單單是給病人開藥,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治療疾病,還需要不間斷地研制新藥,並且經過全方位的臨床實驗,讓新藥得以發揮效果。此外,病人在醫院開藥,也得到了專業醫生的指導。考慮到這方面的成本,國家也會相應地把醫院的藥價調高壹點。相比較之下,藥店就顯得比較利益,多售賣成本低的藥物,以及常用藥,以量取勝,讓消費者誤以為藥店的藥價格比醫院的便宜。
藥改之前,“吃不起藥”是很多需要長期吃藥的慢性病患者的心頭痛。藥改之後,情況有所好轉,不少常用藥降價,給老百姓帶來了福音。
2015藥改,藥品進入付費者議價時代,國家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發改委從此從中國的藥價管制領域出局。
這壹場藥改,通過市場競爭,改變了藥品價格形成方式。取消藥品價格天花板,制定合理的醫保支付方式,通過市場行為,引導藥品價格形成。“醫保支付價:釜底抽薪,逼著醫院主動降藥價”、“二次議價:曲線廢止招標管制”、“網售處方藥放開:關鍵時刻,需要市場臨門壹腳”這些措施落地,意味著政府對藥品不合理管制松動。
虛高藥價逐漸下降,醫保體系慢慢完善,對普通民眾來說,藥改給了他們壹條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