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的自主研發過程指的是從新化合物的發現到新藥成功上市的過程,其中包括以下四個步驟:——通過計算機藥物分子設計或通過植物、動物、礦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各種途徑獲取新的化學物質,然後將這些物質在特定的體外或體內藥理模型上進行篩選評價,以發現具有新穎結構類型和顯著藥理特性的先導化合物。——合成壹系列與先導化合物結構類似的物質,進行構效關系研究,以優化化合物的治療指數,選擇壹個最佳化合物作為臨床候選藥物。——提出新藥臨床研究申請,並嚴格遵循GCP進行Ⅰ、Ⅱ、Ⅲ期臨床試驗,如果證明新藥是安全、有效、穩定的,則可申請註冊。——新藥的註冊申請。與新藥自主研發相比,壹種難度和風險都較小的研發方式——模仿創新已日益受到業內人士的關註。模仿創新是壹種漸進性創新活動。它以市場上已獲得成功的率先研究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為榜樣,並以其創新產品為示範,跟隨它的思路,充分吸收率先者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並在此基礎上對率先創新進行改進和完善,進壹步開發和生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參與競爭。相對於率先創新而言,模仿創新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壹,由於有現成的成功範例,模仿創新者可以從中學習到先進的方法並吸取失敗的教訓,因此降低了技術難度。第二,曼斯費爾德曾對美國化工、醫藥、電子等行業的48項產品的率先創新和模仿創新的成本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模仿創新相對於率先創新而言,成本約為前者的65%,耗時約為前者的70%,研發成本較低。第三,模仿創新在其產品市場占有率上與率先創新者基本相當。也有學者認為模仿創新者在市場份額、市場引導性方面具有壹定的優勢,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率先者產品的不完善及市場開發具有壹定的難度影響了其壹部分利益市場。模仿創新之所以具有如此多的優勢,其根本原因在於率先創新者的壹部分利益溢出:如新思想對跟進者的啟迪、創新中的經驗教訓以及對新市場的開辟等。模仿創新者可以無償地擁有這壹部分利益溢出,促進其自身創新活動的進行。對於新藥研發而言,模仿創新是在別人專利藥物的基礎上,以已知藥物結構作為先導化合物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和改造,並通過系統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獲取自己的專利藥,它不同於完全照抄他人化學結構的仿制藥。同時,這種方法無需經歷發現先導化合物這壹過程,而且有可供借鑒的藥理評價體系,目的性強,投資少,周期短,成功率高,目前已得到廣泛的使用。據統計,1975年~1994年間,全世界***上市1061個新化學實體,其中屬於模仿創新的***802個,占總數的7 6%。由此可見,模仿創新是國際上流行的壹種後發優勢明顯的新藥研發方法。 B、研發難度降低新藥研發是壹項涉及到化學、生物學、藥學、生理學、醫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復雜的系統的創新活動。作為壹項創新活動,它具有壹定的累積性,也就是說:第壹,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組織以及國家實現創新的可能性是由它們已達到的技術水平決定的;第二,隨著創新活動的不斷進行,從業人員可以不斷地獲取新的經驗以進行更新的創新活動。因此新藥研發的進步歷程大致遵循滯後性模仿-跟隨性模仿-模仿創新-率先性創新的發展模式。目前新藥研發過程中壹個關鍵的瓶頸是候選化合物的確定。常規的方法是在化合物經藥效學篩選確定後,再進行藥代動力學和安全性的逐項評價。其中產生的各種不定參數又導致反復的結構優化,最終得到壹個最佳的臨床候選藥物。由於很少有率先性創新藥物R&D的經驗,我國在構效關系研究和藥物篩選方面的水平是相當低的。從這個角度看,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直接進行率先創新藥物的研發工作還有相當大的困難。而模仿創新的技術積累有相當壹部分是通過“看中學”,即通過觀察、選擇、借鑒、模仿已有專利藥的發明過程,在觀察率先者的成功和失誤中學習,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識,培養、提高自身技能,從而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它特別適用於科學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或企業。由此可見,對於研發實力不強的中國制藥企業來說,模仿創新則是壹條突破瓶頸,自主進行研發的捷徑。通過模仿創新可明顯降低新藥研發的難度。另壹方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方面具有相當的實力,且在實施新藥專利保護和藥品行政保護之前,我國從事新藥研發的科技工作者已積累了大量的仿制經驗,合成工藝也具有相當的基礎。現在我們不能像過去壹樣無條件地仿制新藥,客觀條件要求我國的科研機構把過去的仿制能力轉化為創新能力。而在這種轉化過程中,模仿創新無疑是壹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通過模仿創新可以有效地整合我國研發方面的優勢資源,可在模仿發達國家研發新藥研發思路、吸取其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有效地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C、投資風險減少從經濟效益上看,新藥研發是壹種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工作。目前在美國,壹個新藥從研究到上市的平均費用超過3億美元,研究周期為10年左右,甚至還更長。而且壹個新化合物能最終成為新藥上市的幾率僅為萬分之壹。經濟學上有壹個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這壹概念是指如果壹種生產要素被用於某壹特定用途,它便放棄了在其它替代用途上可能獲取的利益。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考慮問題,就要求人們把每種生產要素集中於可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用途,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與率先性創新藥物的研發相比,在進行模仿創新的過程中,由於已經有現成的先導化合物,可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投入。另壹方面,已有的同類新藥的各種試驗方案、試驗數據可作為參考對照,使模仿創新減少了不必要的投資和彎路。因此,模仿創新相對來說減少了投資,縮短了周期,也降低了風險。在我國新藥研發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模仿創新更符合機會成本原則。此外,作為壹項創新活動,新藥研發活動是以其成果的廣泛應用為預期和根本目的的。就整個研發過程而言,新思想、新理論的引入固然很重要,但如何使其成果進壹步地投入商業化應用,並向社會擴散,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真正實現研發目標,獲取巨額利潤,同樣非常重要。模仿創新與率先性創新研發相比,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集中於更具應用性的過程。因此,特別適合於中國這種資金投入不足、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在制藥界,模仿創新取得極大成功的例子是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為尋找抑制胃酸分泌,治療消化道潰瘍的藥物,史克公司對組胺H、2受體展開深入研究,經歷漫長過程,最終於1976年上市第壹個H2受體阻滯劑西咪替丁。隨後,葛蘭素和默克公司均在其基礎上進行進壹步研究,很快便分別開發出了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在其後的市場營銷中,雷尼替丁的年銷售額大大超過西咪替丁,成為世界最暢銷的藥品之壹。這壹戰略的實施將推動我國新藥研發駛入快行道
上一篇:找出化學實驗的註意事項和危急情況的處理方法。如果NaOH溶液接觸到皮膚,應立即用水沖洗,然後塗上稀硼酸。下一篇:維修工試用期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