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6月24日刊登題為《人工智能的最大貢獻可能在於醫療,中國在這方面領先》的文章稱,人工智能(AI)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或許在醫療方面。美國咨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認為,人工智能可將醫療效果提高30%到40%,減少多達50%的醫療成本。
文章認為,對於中國內地來說,這尤為重要。內地農村地區醫療服務稀缺,而在城市地區,由於病人總數巨大,醫療資源非常緊張。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壹步給醫療體系施加了壓力。
不過,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制定了智能醫療戰略,這是其2017年7月公布的整體人工智能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提到,這個計劃要求全方位發展人工智能相關的醫療技術,例如智能診斷、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監測、機器人輔助手術、智能醫療影像識別以及重點關註老年人護理的醫療基因組學。
文章還註意到,去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人工智能診斷器械加入醫療設備名單。今年5月份,內地成立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作為研究平臺,在醫療人工智能方面進行交流及合作。
文章指出,醫療行業非常適合使用人工智能。醫生很依賴感官搜集關於病人健康的信息,例如視覺和聽覺。深度學習等人工神經網絡手段非常適合進行這類工作。
文章稱,中國內地初創企業最熱衷的,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處理醫療影像,例如CT和X光片。內地頂級醫院的放射科每天通常要處理數萬張掃描圖像。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已經用於分析及標註患處。阿裏巴巴醫療部門使用人工智能解讀CT片,騰訊覓影使用人工智能發現癌癥的早期跡象。
文章還稱,內地研究人員還使用人工智能獲取常規醫療知識。例如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創造的人工智能系統不僅成功通過了去年中國全國醫師資格考試,且得分超過96%的考試者。這項考試不僅測試知識廣度,還測試理解現象之間的復雜關系並借此做出決定的能力。
由於追蹤活動和心率的可穿戴醫療設備越來越便宜,消費者現在可自己檢測自身的健康狀況。人們越來越多使用可穿戴設備意味著網上可以獲取大量日常健康數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預測分析師可在出現更多重大醫療疾病前持續檢測並提醒用戶。
文章認為,人工智能使用增加,再加上可供使用的醫療數據和計量生物學數據,將使內地以更低成本為更多人提供高質量個性化醫療服務,通過持續觀測和預警讓人們更加健康。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