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壹覽:1、中藥地龍的功效與作用2、地龍的功效3、地龍的功效與作用給妳5個介紹4、地龍的功效與作用介紹中藥地龍的功效與作用地龍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之壹,常炒制後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癥。
那麽妳知道地龍的功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妳準備的中藥地龍的功效與作用,希望對妳有幫助!
地龍的形態特征
1.參環毛蚓,體較大,長110-380mm,寬5-12mm。
體背部灰紫色,腹面稍淡。
前端較尖,後端較圓,長圓柱形。
頭部退化,口位在體前端。
全體由100多個體節組成。
每節有壹環剛毛,剛毛圈稍白。
第14-16節結構特殊,形成環帶,無剛毛。
雌性生殖孔1個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雄性生殖也1對位於第18節腹面兩側,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
2.威廉環毛蚓,體長96-150mm,寬5-8mm。
背面青黃色或灰青色,背中淺深青色。
環帶占14-16三節,無剛毛。
身體上剛毛較細,前端腹面並不粗而疏。
雄生殖孔在18節兩側壹淺交配腔內,陷入時呈縱裂縫,內壁有褶皺,褶皺間有剛毛2-3條,在腔底突起上為雄孔,突起前面通常有孔頭突。
受精囊孔3對,在6-7,7-8,8-9節間,孔在壹橫裂中的小突起上,無受精囊腔。
8-9,9-10節間缺隔膜,盲腸簡單。
受精囊的盲管內端2/3在平面上,左右彎曲,為納精囊。
3.通俗環毛蚓,本種身體大小、色澤及內部構造與威廉環毛蚓相似。
唯受精囊腔較深廣,前後緣均隆腫,外面可見腔內大小乳突各壹。
雄交配腔亦深廣,內壁多皺紋,有平頂乳突3個,位置在腔底,有壹突為雄孔所在處,能全部翻出,壹如陰莖。
4.櫛盲環毛蚓,體長100-150mm,寬5-9mm。
背面及側面有深紫色或紫紅色。
剛毛圈不白,環帶占3節,無剛毛。
身體前部剛毛雖粗,但在2-9節並不特殊粗。
雄生殖孔在壹個十字形突的中央,常由壹淺囊狀皮褶蓋住,內側有壹個或多個乳頭,其排列變化很大。
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其位置幾近節周的壹半距離,孔在壹乳頭的後側,前後兩側表皮腺腫大,孔常陷入,孔的內側腹面在剛毛圈前或後,有乳頭突,排列較規則。
8-9,9-10節間缺隔膜。
盲腸復式,其腹側有櫛狀小囊。
副性腺有索狀短管。
盲管較受精囊本體長,內端3/4稍粗,或直或稍彎曲。
地龍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末,每次1-2g;或入丸、散;或鮮品拌糖或鹽化水服。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取汁塗敷;研末撒或調塗。
地龍的註意事項
脾胃虛寒不宜服,孕婦禁服。
地龍的功效與作用
清勢止痙;平肝熄風;通經活絡;平喘利尿。
主熱病發熱狂燥;驚癇抽搐;肝陽頭痛;中風偏癱;風濕痹痛;肺熱喘咳;小便不通。
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
地龍的附方
①治傷寒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大蚓壹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
直生餃汁及水煎之,並善。
(《補缺肘後方》)
②治風頭痛及產後頭痛。
地龍(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搗作餅,焙令幹,再搗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15g。
上3味,搗為散,每服1g,生姜、荊芥湯調下。
方中地龍與諸藥配伍有清熱熄風的功效。
(《聖濟總錄》地龍散)
③治小兒急慢驚風: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幹,為末,加朱砂等分,糊為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
每服壹丸,白湯下。
(《攝生眾妙方》)
④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錢,胡粉壹錢。
上二味,合研勻細,用白頸蚯蚓生捏去土,爛研和就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蔥白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聖濟總錄》乳香丸)
⑤治抽筋:地龍壹條,胡黃連壹錢。
水煎,日服三次。
(《吉林中草藥》)
地龍的功效有清熱祛風、通經活絡、止咳平喘、利尿的作用。
清熱祛風:可以幫助人們祛風解熱,減少因為痙攣帶來的痛苦,適用於各種因為高燒導致的狂躁,癲癇等病癥,在治療痙攣及生風的時候,可以單獨食用地龍,取適量的幾克加水煎服;也可和鉤藤,牛黃等藥材搭配服用,這些藥材也有著息風的功效,配合服用藥效更佳。
通經活絡:適用於緩解半身不遂等病癥。
擅長於解同人體脈絡,用於因為各種原因引發的經絡堵塞,血流不通,手腳麻痹等癥。
因為本品性寒所以能夠清熱,因此適用於治療人們關節腫痛、緊繃等癥狀,經常和防己,忍冬等藥材配合使用。
也可以用於治療風濕骨痛,常與川烏,乳香等藥材配伍。
止咳平喘:地龍還能夠幫助治療邪熱侵肺,因為肺部不適導致急咳不止,喉中轟鳴等癥狀皆可服用此品。
可單獨食用,也可和麻黃,杏仁等藥材配伍。
利尿:地龍可以幫助小便不通的患者及時排泄,因為地龍味道微鹹,於是凸顯了為主入腎經的。
能夠對於尿閉不通的患者人群解熱結而利尿。
擴展資料:
地龍由於生品腥味太重,故入藥壹般需經炒制。
陶弘景謂:“若服幹蚓,須熬作屑”。
傳統用地龍,制法很多,主要有藥制、醋制、熬制、酒制、油制、蛤粉炒制、鹽制等法,使其質地松泡酥脆、去毒性、矯正臭味及便於煎制服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地龍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在《本草綱目》蟲部中有40多種藥用作用。
地龍可以生產多種中藥、西藥、人、畜用藥品、地龍註射液、普恩復、溶栓、百奧、抗栓、步長膠囊。
也可以作為各種家禽、家畜、漁業水產品、水族寵物食品、動物性活食餌料、飼料添劑誘食劑。
地龍
地龍的功效與作用給妳5個介紹1、清熱祛風。
地龍可以幫助人們祛風解熱,減少因為痙攣帶來的痛苦,適用於各種因為高燒導致的狂躁,癲癇等病癥,在治療痙攣及生風的時候,可以單獨食用地龍,取適量的幾克加水煎服;也可和鉤藤,牛黃等藥材搭配服用,這些藥材也有著息風的功效,配合服用藥效更佳。
在進行治療小兒驚風的時候,最好將地龍研磨爛透,搗成粉狀,和誅砂壹同捏成丸藥送服。
2、通經活絡。
地龍還適用於緩解半身不遂等病癥。
它擅長於解同人體脈絡,用於因為各種原因引發的經絡堵塞,血流不通,手腳麻痹等癥。
因為本品性寒所以能夠清熱,因此適用於治療人們關節腫痛、緊繃等癥狀,經常和防己,忍冬等藥材配合使用。
也可以用於治療風濕骨痛,常與川烏,乳香等藥材配伍;而治療半身不遂等病癥則是與當歸等藥材搭配服用,能夠起到不錯的療效。
3、止咳平喘。
地龍還能夠幫助治療邪熱侵肺,因為肺部不適導致急咳不止,喉中轟鳴等癥狀皆可服用此品。
可單獨食用,也可和麻黃,杏仁等藥材配伍。
最近幾年市面上研發出了地龍註射液以及口服地龍粉等藥品,對於治療支氣管炎以及系列並發癥有著壹定的緩解效果,起到幫助患者平喘的作用。
4、利尿。
地龍可以幫助小便不通的患者及時排泄,因為地龍味道微鹹,於是凸顯了它是主入腎經的。
能夠對於尿閉不通的患者人群解熱結而利尿。
服用前將鮮品,也就是地龍前身蚯蚓搗爛,浸入清水,將濃汁濾過之後送服,也可以和木通等同樣利尿的藥品壹同服用。
另外,地龍對於原發性高血壓,精神病等病癥有著壹定的緩解效果。
5、殺菌。
實驗證明,地龍的提取物能夠幫助殺菌消炎,它殺菌的功效甚至比西藥的甲硝唑還更強,可以幫助人們治療流膿性中耳炎,滴蟲性陰道炎等各項細菌炎癥。
地龍的功效與作用介紹蚯蚓在中藥裏叫地龍,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提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常炒制後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癥,下面我們就壹起來看壹看地龍的功效與作用吧!
地龍的藥用價值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肝、脾、膀胱經。
功效清熱、熄風、平喘、通絡、利尿,用於壯熱驚風、手足抽搐、肺熱喘咳、關節痹痛、半身不遂、熱結尿閉等癥。
地龍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息風:地龍具有清熱息風的功效,主治壯熱驚癇、動風抽搐。
2、清肺定喘:地龍具有清肺定喘的功效,可治肺熱痰咳氣喘,對肺熱型支氣管哮喘療效較好。
3、利尿通淋:地龍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註、熱淋澀痛等癥。
4、通行經絡:地龍具有通行經絡的功效,可用治熱痹節腫赤痛,適當配伍也可治寒痹,配伍益氣行血藥常用於氣虛血瘀、經絡不利、偏癱失語者。
地龍的藥用選方
1、腿抽筋:滿族民間常用活地龍l條,配伍少許胡黃連,水煎服。
2、高熱煩躁而有抽搐:地龍幹、連翹、鉤藤各9克,金銀花12克,全蠍3克,水煎服。
3、中風半身不遂:地龍、紅茶各9克,全蠍6克,赤芍、牛膝各12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支氣管喘息:滿族民間常用地龍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日3次,每次5克。
4、夏季哮喘:地龍、西洋參各刀克,石斛、麥冬、竹葉、知母各15克,生地、甘草、西瓜翠衣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痰多、喘不能臥,去麥冬,加葶蕩子、川貝母各刀克,病程長者,加黃芪。
山藥各20克。
秋冬季節,服六味地黃丸2個月。
5、支氣管哮喘:地龍15克,海螵蛸、天竺黃各9克研末,每服1.5克,日3次。
湯藥送服。
6、偏頭痛:地龍、羌活各12克,川芎30~40克,天麻、白芷、醋玄胡、白芍各15克,細辛9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溫服。
6、對口瘡:活蚯蚓1~2條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3~4次。
7、流行性腮腺炎:白頸蚯蚓洗凈體外泥沙,加等量白糖淹漬,約15分鐘後分泌出白黃色黏液,然後用力攪拌成蚯蚓糖漿,直接塗搽患處,日換藥4~6次。
壹般1~3天退燒、消腫。
8、下肢潰瘍:蚯蚓糖漿浸透紗布敷患處,每日蚯蚓糖漿滴紗布上數次保持濕潤,隔數日換布1次,直到潰瘍痊愈。
9、閉經:地龍幹3條,黃酒適量浸出味,早晚飲用,連服數日。
10、戒煙:地龍、魚腥草20克,遠誌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晨空腹服用。
11、高血壓:活蚯蚓3~5條入盆內排除汙泥後切碎,以雞蛋2~3個炒熟,隔日吃1次。
關於地龍作用與功效和地龍作用與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妳從中找到妳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妳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