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是浙江省的壹個行政縣,位處杭州灣北側,屬嘉興地區。北距上海118公裏,南離省會杭州98公裏。全縣陸地面積507.3公裏,人口36.4萬。綜合實力百強縣。
古海鹽縣的變遷
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壹,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屬會稽郡。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轄境大致相當今奉賢西部,閔行、松江南部,金山,平湖,海鹽全境以及海寧的東部並沿海岸線向杭州灣伸展。秦代縣治在今金山縣東南境(山陽,馬棚,西護塘之間)。而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金山建置隸屬考引用《海鹽縣圖經》:“縣始置在今華亭縣柘林,於古為華亭鄉地。”宋魯應龍《間窗括異誌》:“治城在華亭鄉者,山名柘山,林名柘林,陷於湖,名柘湖。”則秦海鹽縣治在今奉賢柘林。
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東湖壹帶)。
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海鹽屬吳郡。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東晉鹹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東南)。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昆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 (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 (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近代沿革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並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蕩、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
區劃人口
2005年末,全縣轄武原、沈蕩、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有行政村104個,居民委員會23個。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4302 人,比上年減少288人。其中,女性人口183139人,占總人口的50.27%。全年出生人口2502人,出生率為6.87‰;死亡人口2831人,死亡率為7.77‰;遷出人口3635人,遷入人口36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
經濟發展
財政收入保持壹定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105011萬元,增長15.4%,其中地方壹般預算收入50051萬元,增長17.8%。壹般預算支出60658萬元,比上年增長18.3%。
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2005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9.33億元,比年初增加12.3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27.46億元,比年初增加 13.29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6.14億元,比年初增加9.6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90.62億元,比年初增加5.79億元。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78.08億元,比年初增加11.81億元,同比增長18%。
社會事業
據抽樣調查,2005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64302人,比上年減少288人。其中,女性人口183139人,占總人口的50.27%。全年出生人口 2502人,出生率為6.87‰;死亡人口2831人,死亡率為7.77‰;遷出人口3635人,遷入人口36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全縣計劃生育率 98.68%,已婚婦女綜合節育率91.89%。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017元,增長 1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542元,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分別為10681元和5719元,分別增長1.7%和15.9%。住房條件進壹步改善。城鎮家庭人均購建房支出達到2838元,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1.39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829 元,人均居住面積64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0.6%和35.9%,因物價上升和進餐館消費增加,均比上年有所上升。年末每百戶城鎮和農村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5輛和1.3輛。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城鎮從業人員48505人,增長8.9%,壹、二、三產從業人員分別為415人、37291人和10800人;城鎮在崗職工45996人,增長8.1%,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11520人,增長2.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42000人,與上年持平,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324人,發放失業保險金454.9萬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00413人,其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數為81493人,均增長2.4%;有48108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其中有職工 34279人,分別增長9.9%和10.8%。全縣低保對象已從上年的4599人增加到4627人,其中城鎮655人,農村397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405.3萬元,增長3.5%。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縣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9家,床位數863張,比上年增長42.6%,安置人數達233人,增加6.4%;社區服務設施從上年的40個增加到63個。
歷史名人
海鹽歷代名人輩出。有《搜神記》作者幹寶,唐代詩人顧況,教育家和出版家張元濟,漫畫家張樂平,改革先鋒步鑫生,作家余華等。
名勝風景
南北湖古名永安湖,早在700 年前的南宋就為遊覽勝地,素有"小西湖"之稱。南北湖風景區在海鹽縣澉浦鎮西,東起長山閘,西至茶磨山,南自黃沙塢,北到六裏堰,面積約30平方公裏,是壹個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觀為主,兼有文物古跡和現代建築的旅遊勝地。
從澉浦城出西門,過鳳凰山,約2公裏便可到達湖邊。南北湖三面環山,壹面臨海,是個瀉湖,水位高6.3米,平均水深1 米。湖中間有壹堤名"中湖塘",分湖為二,上為北湖,下為南湖,堤長 500米,東西兩端各有壹小橋。 東橋堍有"明星亭",是為當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胡蝶等電影演員來南北湖拍攝電影《鹽潮》而建造的。西橋堍有馨谷亭,系1983年從蔡家山移建於此,紀念民國初年當地壹位勇於抗暴扶弱,熱心公益事業的農民朱馨谷。北湖中央有壹稱作"湖墩"的小島,北湖邊還有壹座清代藏書樓西澗草堂。
南北湖的西南側有壹座鷹窠頂山,高186.8米,從山麓至山頂有九曲徑、初憩亭、三休亭、獅頭巖、合掌巖等景點。山上有座雲岫庵,始建於宋代,現有正殿、配殿、山門、石塔等。庵名出自晉陶淵明的"雲無心以出蛐,烏倦飛而知還"的佳句。庵前有"鳥還亭",亭名、廟名密切呼應。庵前有古銀杏大數圍,庵內有水名"雪竇泉",為烹茗佳品。庵右即為鷹窠頂,據說每年農歷十月初壹清晨,這裏可觀"日月並升"的奇景,自古以來,吸引了大批遊人。
千佛閣位於海鹽縣城武原鎮天寧寺路,始建於唐大歷三年(768),名千佛大寶閣,元末毀。明洪武楚石禪師重建;崇禎元年(1628)再建。清乾隆、同治年間兩次重修。千佛閣面闊27。5米,進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兩層,總面積壹千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頂。閣四周側腳方形石柱,內為圓形川柏側腳木柱,內柱從地面通屋頂,柱礎為石鼓形。頂用圓椽,蓋筒形青瓦,屋角起翹,懸掛風鈴。全閣***有鬥拱136朵。在楓拱、堂軒、廊攀、雀替、隔架等構件上精心雕刻著花卉、鳥獸等圖案,楠木正梁彩繪 “雙龍搶珠”副間彩繪“雲鶴”。1985年至1987年重修,1988年春節竣工開放,趙樸初題額。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綺園坐落在縣城武原鎮綺園路。清同治十年(1871)海鹽商人馮纘齋建宅於此,名“三樂堂”。翌年,在宅後的明代廢園上建“綺園”,俗稱”馮家花園”,是馮纘齋將其嶽父、清代著名劇作家黃燮清的“倚晴樓”之精華移建而成。解放後,馮氏後裔將宅園捐獻給國家。綺園占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占25%,綠地占71。4%,建築占0。25%。園內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樹有40余株。造園特點:以樹木、山、池為主,略略點綴建築,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各得其宜,與今日以風景為主的造園手法相似。綺園能集辦州、揚州兩地園林之精華,頗具江南山林野趣。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稱“綺園”為“浙中數第壹”。1963年6月,海鹽縣人民委員會批準綺園對外開放。1981年1月海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名園”之壹。著名油畫家、書法家、邑人朱乃正為“綺園”題額。
張元濟圖書館坐落在縣城武原鎮文昌東路,是為紀念我國傑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先生而建造的,陳雲同誌為圖書館題寫館名。1987年落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是壹座具有民族風格、體現江南園林特色的仿古建築。院內黛瓦粉墻、曲橋臥波、閣亭相接、自然成趣,是壹個安靜、舒適、典雅的讀書園地,蜚聲海內外。圖書館現有藏書15余萬冊,除了具有壹般縣、市級公***圖書館的職能外,還有其自身的兩大特色:壹是專設了張元濟先生紀念室,陳列保存著張元濟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跡資料,供研究參觀之用;二是設置了商務印書館版本閱覽室,保存和陳列著商務印書館100年來的出版物,其中壹套《四部叢刊正編》精裝150冊,已成為大陸收藏的臺灣商務版之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