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茍杞和麥冬壹起泡水喝好不好?

茍杞和麥冬壹起泡水喝好不好?

好。麥門冬、麥冬、杭麥冬、浙麥冬、寸冬、寸麥冬、炙麥冬、朱麥冬、朱寸冬、辰麥冬、辰寸冬、鮮麥冬、朱砂拌麥門冬等 處方中寫麥門冬、麥冬、寸冬指生麥冬。為原藥材去雜質,洗凈曬幹入藥者。 炙麥冬為凈麥冬用文火炒至微黃入藥者。減緩寒涼,養陰而不膩胃。 朱麥冬又名朱寸冬、辰麥冬、辰寸冬。為凈麥冬噴水少許微潤,將朱砂細粉撒布均勻,使朱砂粉與麥冬粘連壹塊而入藥者。偏於鎮驚安神。 鮮麥冬為其鮮品洗凈入藥者。 ---------------------------- 商品名 ---------------------------- 浙麥冬:又名杭麥冬、筧麥冬。為產於浙江杭州筧橋壹帶者,後泛指產於浙江者。品質最優,為地道藥材。主產於浙江余姚、杭州、慈溪、蕭山等地。 川麥冬:主產於四川綿陽地區,銷全國並有出口。 連心麥冬:不抽去心者。 去心麥冬:為抽去心者。 均以個大、肥壯、半透明、質柔、色黃白、有香氣、嚼之發粘、幹燥無須根者為佳。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沿階草)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幹燥塊根。夏季采挖,洗凈,反復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幹,除去須根,幹燥。 制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軋扁,幹燥。 性狀本品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0.3~0.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 1列,根被為3~5列木化細胞。皮層寬廣,散有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胞,有的針晶直徑至10μm; 內皮層細胞壁均勻增厚,木化,有通道細胞,外側為 1列石細胞,其內壁及側壁增厚,紋孔細密。中柱較小,韌皮部束16~22個,各位於木質部束的星角間,木質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以及內側的木化細胞連結成環層。髓小,薄壁細胞類圓形。 (2) 取本品的薄片,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淺藍色熒光。 中藥配伍 ---------------------------- 1、配元參, 壹清壹滋,金水相生,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用治小兒陰傷咳嗽,不食,苔花剝者有效。2、配半夏,止咳降逆,生津益胃之功悉具,宜於肺胃陰傷,氣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幹而渴等癥。3、配五味子,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功能養陰斂汗,用治陰虛汗多,心悸,肺虛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4、配沙參,肺胃同治,具有清肺涼胃,養陰生津之良好效用,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幹咳少痰,咽喉幹燥等癥。 5、配粳米,適用於熱病之後,或慢性病中出現的胃中氣陰兩傷證,具有較緩和的清補作用。 6、配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效力顯著,外感所致的肺胃津傷渴甚或內傷而見的胃熱津傷消渴,均可選用。又烏梅能澀腸固脫而止利,合麥冬救陰以潤燥,對於久瀉久利,大腸津脫,虛火上炎之喜唾,喉幹難忍,引飲無度者,尤為適合。 ---------------------------- 藥性說明 ---------------------------- 本品甘寒清潤,善清心肺之熱而養陰除煩,兼可清潤胃腸而止渴潤燥。抗實驗性心律失常、增加冠脈流量 ---------------------------- 功效 ---------------------------- 1.養陰清熱 治療陰虛內熱或熱病病傷津、心煩口渴。 2.潤肺止咳 治療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痰稠、氣逆。 ---------------------------- 用途 ---------------------------- 1,清心除煩:適於內熱擾心之證。 a.溫病邪熱入營,身熱夜甚,煩躁不安。 b.熱傷氣陰,心煩口渴,汗出體倦者。 c.心陰不足,心煩不眠,舌紅少苔者。 2,養陰潤肺:主治陰虛肺燥,幹咳、燥咳,勞熱咳血等證。 3,益胃生津:善治胃陰不足,舌幹口渴,納呆不饑等證。此外,還可用治陰虛腸燥,大便秘結者。 ---------------------------- 功能主治 ----------------------------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幹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治肺燥幹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幹口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2~4錢; 6~12g。或入丸、散。清養肺胃之陰多去心用,滋陰清心多連心用。 ---------------------------- 臨床應用 ---------------------------- 治療百日咳:麥冬、天冬各20g,鮮竹葉10g,百合15g。水煎服。(〈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第78頁)。 1.陰虛燥咳、咯血等:麥冬、天冬、川貝各9g,沙參、生地各15g,水煎服。 2.熱病心煩不安:麥冬、梔子、竹葉各9g,生地15g,蓮子心6g,水煎服。 3.糖尿病:黨參、麥冬、知母各9g,竹葉、天花粉各15g,生地12g,葛根,獲神各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4.萎縮性胃炎:黨參、麥冬、沙參、玉竹、天花粉各9g,烏梅、知母、甘草各6g,水煎服。 5.陰虛內熱、津少口渴:麥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 ---------------------------- 註意事項 ---------------------------- 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①《本草經集註》:“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②《藥性論》:“惡苦YAO。畏木耳。”③《綱目》:“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1、麥冬臨床使用安全性好,動物亞急性毒性實驗證明該藥毒性很小。 2、有報道服用麥冬引起過敏表現為惡心、嘔吐、心慌、煩躁、全身紅斑、瘙癢。 3、麥冬性寒質潤,滋陰潤燥作用較好,適用於有陰虛內熱、幹咳津虧之象的病證,不宜用於脾虛運化失職引起的水濕、寒濕、痰濁及氣虛明顯的病證。臨床將麥冬當作補品補益虛損應註意辨證,用之不當會生濕生痰,出現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應。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來源考證 ----------------------------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吳普本草》:“麥門冬,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主,采無時。實青黃。”②《別錄》:“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幹。”③陶弘景:“函谷即秦關,而麥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處處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④ 《本草拾遺》:“麥門冬,出江寧,小潤;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菜。大小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⑤《本草圖經》:“麥門冬,今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余,四季不雕,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⑥《綱目》:“麥門冬,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於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壹月三次上糞及蕓灌,夏至前壹日取根洗曬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文,且堅韌為異。”⑦《增訂偽藥條辨》:“按麥門冬,出杭州筧橋者,色白有神,體軟性糯,細長皮光潔,心細味甜為最佳。安徽寧國、七寶,浙江余姚出者,名花園子,肥短體重,心粗,色白帶黃,略次,近時市用,以此種最多。四川出者,色呆白短實,質重性粳,亦次。湖南衡州、耒陽縣等處亦出,名采陽子,中勻,形似川子,亦不道地。大者曰提青,中者曰青提,小者曰蘇大、曰超級大等名目,以枝頭分大小耳。”

  • 上一篇:從 "德能勤績廉學 "六個方面作年終工作總結?說到點子上了,謝謝。
  • 下一篇:鴻達高新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的大事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