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代的官服補子是區分官職大小的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標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清代官員的官服補子是滿族入關後推行的遊牧民族服飾,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地位。通過清朝補服的形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的社會文化。清代通寶不是區分官職大小的單壹符號,而是壹件具有豐富藝術內涵的藝術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它也是滿漢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證。
在古人喜愛的鳥類中,鶴是其中之壹,被稱為 "百鳥之王"。這幅梧桐樹戲鳳的 "頭像 "就是壹只鳥。明清時期,官服的正反面都有方形圖案,稱為 "補子"。文官中最高級別的官員頭頂圖案是壹只白鶴,白鶴 "第壹鳥 "的榮譽稱號就是從白鶴開始的。
二品官為雉(雞),三品官為孔雀。最高級別的官員為什麽用鶴呢?原來,在古人心目中,最尊貴的鳥是鳳凰。鳳之後還有幾只鶴,所謂 "壹鳥之下,萬鳥之上"。這句話很符合王道、官道,鶴自然也就成了壹品官的典範。因此,過去為官員繪制的吉祥畫 "壹品今朝",或為海邊潮石上的仙鶴;或為雲中飛翔的仙鶴,寓意 "壹品飛升",祝願官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