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稱那種“惡治”的醫生為蒙古大夫,這蒙古大夫,就是對傳統蒙醫的戲稱。 之所以對蒙醫有這種瘆人的看法,是和蒙醫的治療方法有壹定關系的。蒙醫是蒙古族的壹種獨特醫療系統,古代主要集中於喇嘛廟。傳統的蒙醫多用物理療法,很少用藥且擅長接骨正骨,(清代蒙醫受到藏醫的巨大影響,特別是藏醫《四部醫典》的傳入,使蒙藥得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正骨那還能舒服了?這個專科特點不免讓病家畏懼三分。對於普通頭疼腦熱,蒙古族人很少求醫,多依靠自身抵抗力,因此蒙醫在這方面不接診則已,接診就是重病危急,養成了蒙醫為了立竿見影敢於用猛藥的習慣,清代太醫院也用壹些蒙醫,但可想而知讓他們按照草原下藥的水準給虛弱的皇親國戚看病會有怎樣的效果。“蒙古大夫”因此成名。 因為蒙醫用藥較少,故此六十年代有壹無經驗女醫生下鄉,曾有記載。講到在某地被攜去給壹重病老婦診斷,手頭無有效藥,無法治療,而周圍人苦苦哀求,無奈下作精神治療法安慰大家,給壹瓶葡萄糖加少量抗生素及安神藥物,同時讓眾人準備後事。 不料三日後此老婦即登門拜謝而來,蓋壹生少用藥,藥物作用特別有效,竟然被治好,令大夫不解之極。由此可見,整天抱著藥罐子,有病治病沒病預防的說法大有問題,只怕真需要用藥的時候效果就不那樣有效了。 但是蒙醫治療跌打損傷有奇效,這個則有傳奇的記載。 乾隆年間有壹位翰林學士不幸墜馬,休息了壹天以後看來似乎無事,但是坐下手足老想往壹塊兒佝僂,站起來壹只右眼老想往上翻。 這樣的怪病令群醫束手,只好上太醫院請蒙醫來看。 蒙醫看後,說不要緊,吩咐兩條大漢挾住學士,在院內轉圈疾走。學士走不上兩圈就哀告受不了,而蒙醫不為所動,令人不得放松,照舊疾奔而行。如是壹個時辰,學士幾乎癱瘓,而病即痊愈。 事後問之,蒙醫說這個病蒙古常見,是因為墜馬的時候壹頁肝翻轉過來了,不加治療形成淤血是要死人的。讓人挾持學士疾走,經過大運動量的折騰,把他那壹頁肝翻轉回來,病自然就好了。 果然神技,方知蒙古大夫就是這樣治病的。
上一篇:2020青島高考交通管制時間段下一篇:腸內營養粉劑都有哪些作用 能分點敘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