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是指人類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必須對被汙染和破壞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創造適合人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其方法和手段包括工程技術、行政管理、法律、經濟、宣傳教育等。其內容主要包括:
(1)防治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環境汙染,包括防治“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和噪聲,海上船舶排放的汙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市生活排放的煙塵等。
(二)防止建設開發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幹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造成的環境汙染和破壞,防止圍湖造田、圍湖造田、開發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建立和建設新工業區和新城鎮造成的環境破壞、汙染和影響;
(3)保護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存環境、特殊自然發展歷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保護。此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也屬於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壹。中國宣布環境保護為壹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壹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確保這壹基本國策的實施。
環境保護(以下簡稱環保)是由於工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汙染,首先引起了工業化國家的重視。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促使全社會關註和應對汙染問題。
中國的環保也是從1972開始的。北京成立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三廢治理辦公室。與此壹起,研究處理了河北省所屬沙城農藥廠汙染官廳水庫的問題,導致我國頒布法律,正式在全國範圍內禁止滴滴涕的生產和使用。1973成立了國家建委下屬的環保辦,後改為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國家環保總局。各省(市、區)也成立了環保局(處)。並設立環境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中心12369,接受群眾對環境汙染事件的舉報。
政府環保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大)制定的控制汙染物排放的政策,鼓勵發展汙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汙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中國的生態環境破壞
第壹,物種滅絕。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壹。高等植物和野生動物的種類約占世界的10%,基本保護的特有屬約有200個。然而,環境汙染和生物破壞導致動植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物種數量銳減,部分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約有4600種高等植物瀕危或受威脅,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有4種滅絕。大約有400種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或受到威脅。近年來,非法獵捕、交易、倒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市非法販賣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造成惡劣影響。
第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良性的生態系統只需要13.9%的森林覆蓋率。雖然建國以來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然十分嚴重,特別是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大大減少。同時占用了大量林地,1984 ~ 1991年均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造林的效果。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和堿化,加劇水土流失和沙塵暴危害。
第三,土地退化。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嚴重的國家。在過去的十年裏,土地荒漠化迅速發展。上世紀五七十年代,平均荒漠化面積為1.56平方公裏,七八十年代擴大到21平方公裏,總面積為20.1平方公裏。40年來初步治理50多萬平方公裏,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654.38+0.79萬平方公裏。中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很突出。比如肥沃的北大荒地區,土壤有機質從5% ~ 8%下降到1% ~ 2%(理想值不應低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衡,我國每年約有200萬畝耕地因災受損。十大環境災難威脅人類。
首先,土壤被破壞了
據參考消息,110國家(***10億人)耕地肥力在降低。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度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光禿禿的土地變得脆弱,無法抵禦長久的風雨侵蝕。有些地方每年的土壤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有毒粉塵的落下,到處噴灑泥漿,到處傾倒有害廢棄物,這些壹般都是對土地不可逆的汙染。
2.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溫室效應是對全人類的嚴重威脅。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測,海平面將上升,許多人口密集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區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部分島嶼)將被淹沒。氣溫上升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據預測,1990-2010年,亞太地區的能源消耗將翻壹番,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耗將增長50%-70%。因此,應該加強西方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節能技術轉讓進程。特別是,我們應該使用經濟激勵措施,使工業家能夠開發技術,以提高工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生物多樣性在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汙染,自然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導致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因為壹些物種的滅絕會導致很多可以用來制造新藥的分子消失,也會導致很多可以幫助農作物克服惡劣天氣的基因消失,甚至引發瘟疫。
第四,森林面積的減少
近幾十年來,熱帶國家森林面積減少也很嚴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消失了150萬公頃的森林。按照目前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後,壹些東南亞國家將再也見不到壹棵樹。
動詞 (verb的縮寫)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四分之壹的地區將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努力保護它。
六、化學汙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就連地球上最後壹個大型自然生態系統——冰蓋也受到了汙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重金屬和有毒產品集中在整個食物鏈中,最終會威脅動植物的健康,導致癌癥,削弱土壤肥力。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將有21個大城市,大城市的生活條件將進壹步惡化:擁擠、水汙染、衛生條件差、不安全——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張也破壞了自然區域。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該被視為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區的汙染
由於過度捕撈,海洋漁業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依靠蛋白質為生的窮人正面臨饑餓的威脅。魚類中富集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可能會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沿海地區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壓力。世界上60%的人口擁擠在離海不到100公裏的地方。這種擁擠的人口使這些通常脆弱的地方失去平衡。
九、空氣汙染
大多數大城市的空氣中含有許多來自供暖、交通和工廠生產的汙染物。這些汙染物威脅著數千萬公民的健康,並導致許多人喪生。
X.極地臭氧洞
雖然人們已經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但每年春天,地球兩極上空仍會形成壹個臭氧洞。北極臭氧層流失20%到30%,南極臭氧層流失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