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是口腔粘膜的淺表性炎癥,偶有水皰性或潰瘍性口腔炎發生。
1、病因
多因飼養不當,如采食粗糙尖銳的飼料,飼料中混有木屑、玻璃或麥芒等雜物所致;牙齒磨損不正確或受到各種堅硬的機械刺激;或服用高濃度刺激性藥物如冰醋酸、灑銻鉀等;采食有毒植物、飲氨水、缺乏維生素等,均可引起本病。此外,繼發於某些傳染病,如口蹄疫等。
2、癥狀
患牛采食困難,口腔流出大量唾液,口角外有泡沫狀粘液,口腔粘膜潮紅腫脹,舌苔黃厚,嚴重時有水皰、潰瘍或外傷等癥狀。
3、預防與治療
加強飼養管理,精心飼餵,飲水要衛生,不餵帶芒的粗硬草料,防止損傷口腔和舌部的刺激性異物進入口腔,對口腔內的芒刺等異物應及時清除。本病采取以下治療方法:
(1)反復沖洗口腔:壹般用1%生理鹽水或3%硼酸溶液,每日數次沖洗口腔。口腔惡臭,用0.1%高錳酸鉀溶液漱口。唾液分泌多,用1%明礬溶液或鞣酸溶液洗口。
(2)口腔粘膜潰瘍或破潰,口腔沖洗潰瘍面塗10%磺胺甘油乳劑或碘甘油,每日2次。也可用青黴素80萬單位與適量蜂蜜混合,每日塗擦數次。
(3)病情嚴重、體溫升高、不能進食時,要靜脈滴註葡萄糖並結合抗菌素治療等。經胃管輸入液體,每日2次。
二、食管梗阻(草噎)
食管梗阻是指食管管腔被飼料塊或異物堵塞,造成吞咽障礙的疾病。
1、病因
奶牛采食胡蘿蔔、玉米棒、馬鈴薯等大塊根莖類飼料過快或在采食時突然驅趕、驚嚇常引起食道梗阻。此外,奶牛發生異食癖時,常舔食各種異物,如毛巾、布片等而發生阻塞。繼發性食道梗阻常見於食道麻痹、食道痙攣、食道狹窄、食道擴張等疾病。
2.癥狀
常在進食時突然發生,表現為停止進食,精神煩躁不安,目光焦慮驚恐,頭頸伸直,頭擡起,喜站立,搖頭晃腦,空嚼磨牙,流涎,口唇周圍附有泡沫,反復吞咽,如能咽下食物或水,也能立即從口鼻中流出。頸部食管梗阻時,可觸及硬塊;如果食管梗阻在胸部,則無法觸及。本病常伴有繼發性瘤胃臌氣、腹圍臌脹、糙米團膨大、呼吸困難等,如搶救不及時,很快會窒息死亡。
3、防治
預防本病要消除病因,塊莖、塊根類飼料要切碎飼餵,配合飼料全面預防奶牛異食癖。發病後要及時治療,先檢查堵塞嚴重程度,確定是否瘤胃穿刺、排氣等應急措施。
(1)掏空法 當堵塞發生在頸部上1/3處時,先從外側自下而上將堵塞物推至咽部附近,然後用開口器固定口腔,左手將牛舌拉出口腔並握緊,右手伸入咽部將異物掏出。
(2)藥物治療 當阻塞發生在頸部中 1/3 或下 1/3 時,先用胃管向食道內灌註 2-5% 普魯卡因溶液 10-20 毫升,10 分鐘後再向食道內灌註植物油或液體石蠟油 100 毫升,然後用橡皮管插入食道,將阻塞物戳入胃內。
(3)手術法 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采用切開食道的方法取出異物。
三、胃弛緩癥
胃弛緩癥是由於長期飼餵劣質飼料和飼養管理不善,導致胃興奮性降低、收縮力減弱而引起的壹種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上以胃蠕動減弱或停止,食欲、反芻、噯氣障礙常伴有壹定量的酸中毒為特征。本病是奶牛的常見病,尤其是老齡奶牛。
1、病因 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前胃松弛常見的原因有:
(1)飼料質量差,單純、長期飼餵適口性差的飼料,如稻草、麥稭、玉米稈等。
(2)飼料搭配不均衡,精料、糟渣(如酒糟、豆腐渣、糖渣)飼餵過多。
(3)突然改變飼餵方法和飼料。
(4)奶牛運動不足,全身肌肉張力降低。
繼發性前胃松弛癥在奶牛中較為常見,多發於妊娠、產後和高產奶牛。患有產前(產後)麻痹癥、酮尿癥、外傷性網胃炎、心包炎、乳房炎、產後敗血癥、口蹄疫、牛巴氏桿菌病等疾病的牛,均表現為前腸弛緩癥狀。
2.癥狀
病牛精神沈郁,步態緩慢,發病初期食欲減退,或吃青貯和幹草不吃精料,或吃精料不吃草,前腸蠕動減弱,發生便秘。然後沒有食欲,前腸蠕動停止,反芻和噯氣不足,開始腹瀉,排出惡臭的黑色粘稠或水樣糞便,體溫正常,全身無力。若瘤胃長期減慢,頸窩左側凹陷,泌乳量明顯減少。病程長的消瘦,後軀搖擺,臥地不起。
3.診斷
根據本病食欲異常、前腸蠕動減弱、體溫和脈搏正常等特征可確診。用胃管抽取胃內容物並測量 PH 值,可當場確診。
4.治療 阻止食物在胃內發酵腐敗,調整瘤胃 PH 值,防止酸中毒,減少或停止飼餵酸性飼料。
(1)緩瀉發酵硫酸鎂500克,魚石脂10-20克,溫開水4000-5000毫升,壹次內服;液體石蠟或植物油500-1000毫升,壹次內服。
(2)興奮和增強前胃蠕動 內服酒石酸銻鉀10克,每日1次,連服3天。為興奮前胃功能,常應用擬膽堿藥物,如新斯的明,單劑量0.02-0.06克,皮下註射,每3小時1次。為加強瘤胃收縮,可壹次性靜脈註射10%氯化鈉500毫升、10%安鈉咖20毫升;產前產後及高產奶牛,可壹次性靜脈註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毫升、25%葡萄糖500毫升、20%葡萄糖酸鈣300毫升。
(2)為防止酸中毒,可靜脈註射 5%葡萄糖生理鹽水 1000 毫升、25%葡萄糖 500 毫升、5%碳酸氫鈉 500 毫升。或內服人工鹽 300 克、碳酸氫鈉 80 克。
(3)可內服中藥黨參60克、炒白術60克、茯苓60克、神曲50克、麥芽50克、山楂50克、青皮30克、陳皮40克、蒼術30克、灸甘草30克。研末沸水沖泡,待溫服。
5、預防
(1)飼養管理制度要合理,飼料搭配盡量均衡,飼料質量要有保證,供給充足的幹草以及維生素、礦物質飼料。
(2)防止青草變質、黴變,增加奶牛運動量。
(3)對臨產母牛、產後高產母牛要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定期靜脈註射葡萄糖和鈣制劑。
四、瘤胃臌氣
瘤胃臌氣又稱氣腫病是奶牛采食大量易發酵的飼料,在瘤胃內發酵,迅速產生和積聚大量氣體不能噯出,致使瘤胃容積急劇增大,胃壁急性擴張,呈現反芻和噯氣障礙而發病的壹種疾病。
1、病因
主要是由於飼餵了大量易發酵的飼料。如飼餵大量多汁、幼嫩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如苜蓿)以及易發酵的甘薯苗、甜菜等;或飼餵高蛋白而未浸泡的飼料(如黃豆、豆餅等);或飼餵發黴變質或被雨水淋濕的飼料;或采食大量豆腐渣、糖渣、青貯飼料;或采食有毒物質(如毒芹)等均可引起瘤胃臌氣。
其次 常見於食道梗阻、瘤胃積食、前胃松弛、外傷性網胃炎、胃壁與腹膜粘連等疾病。
2.癥狀
原癥 病牛煩躁不安,背向腹部,張口呼吸,舌發出叫聲,食欲廢絕,眼結膜發紺,充血,眼球突出,口腔青紫、心跳亢進,腹圍增大,夫頸左窩高出髖關節,嚴重者全身出汗,治療不及時,很快會窒息而死亡。
其次 發病緩慢,牛食欲減退,左腹部腫脹,壹般呈周期性膨大,有時呈不規則間隔。
3、診斷
原發性瘤胃臌氣,可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診斷,慢性或繼發性臌氣,應根據病牛的其他癥狀綜合分析。
4、治療 原則是排氣減壓,停止發酵,恢復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1)充氣嚴重的牛應在瘤胃內用套管針放氣。如氣體不嚴重,可用消氣靈10毫升×3瓶,液體石蠟油500毫升×1瓶,加水1000毫升服用
(2)為抑制瘤胃內容物的發酵,可內服防腐、抗發酵藥物,如魚腥草20-30克,福爾馬林10-15毫升,1%桔梗林20-30毫升,加水1-2%溶液內服。
(3)促進噯氣,恢復瘤胃功能,方法是將舌苔塗上食鹽、醬油或樹根含在口中,促使嘔吐或噯氣。靜註10%氯化鈉500毫升,加10%安鈉咖20毫升。
(4)對妊娠後期、產後的病牛或高產病牛,可靜脈註射10%葡萄糖酸鈣500毫升,1次。
5、預防
(1)防止牛采食過多多汁的嫩草和豆科植物(如苜蓿)以及易發酵的甘薯苗和甜菜。不要在雨後、有露水或霜凍時放牧。
(2)黃豆和豆餅飼料應在飼餵前用沸水浸泡。
(3)做好飼料的貯存和加工調制,嚴禁飼餵黴變腐蝕性飼料。
五、瘤胃積食
瘤胃積食又叫急性瘤胃膨脹,中獸醫學稱為草不轉睛。它是由於瘤胃內積食過多,使瘤胃容積增大,胃壁擴張,而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的疾病。多見於舍飼牛。
1、病因
(1)精料、糟粕飼料過多,粗飼料較少,或因適口性好突然改變飼料,使牛過度貪食。
(2)牛體瘦弱,消化力不強;運動不足,吃料多,飲水不足。
(3)繼發於瘤胃松弛、瓣胃阻塞、創傷性網胃炎、真性胃炎和熱性疾病。
2.癥狀
病初食欲、反芻、噯氣減少或停止,拱背,不斷努責,回顧腹部,用後肢踢腹部,磨牙,搖尾,呻吟,站立不安,有時欲臥地,但臥地時間短又站起,壹般取右側橫臥。瘤胃蠕動微弱或完全停止。左側腹部中下部腫大,用手按壓腫大部位,感覺像面團壹樣硬,同時伴有疼痛。鼻鏡幹燥,鼻孔有粘液膿性分泌物。通常為軟便或腹瀉,大便呈黑色,有異味。嚴重時混有血液或粘液。壹般體溫不高,但呼吸緊張而急促,心跳加快。隨著病情的加重,病牛四肢無力,臥地不起,呈昏迷狀態,如不及時治療可因脫水、中毒、衰竭或窒息而死亡。
3、診斷 根據癥狀,結合發病情況調查即可診斷。
4、治療 原則是排出瘤胃內容物,促進瘤胃蠕動,防止酸中毒。
(1)餵少量幹草,禁餵粗硬飼料和稀粥類飼料。給予清潔飲水,少量多次,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食鹽。每天按摩左咽喉3-4次,每次20-30分鐘。
(1)硫酸鎂500克,松節油30毫升,馬錢子酊15毫升,酒石酸銻鉀6克,液體石蠟油1000毫升,加水5000毫升調勻,壹次灌服。
(2)5%葡萄糖溶液1500毫升,10%氯化鈉500毫升,5%碳酸氫鈉1000毫升,20%安鈉咖20毫升,壹次靜脈滴註。
(3)如發現脫水中毒,可給予糖鹽水1500毫升、25%葡萄糖500毫升、5%碳酸氫鈉500毫升、10%安鈉咖20毫升,壹次靜脈滴註。
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時,應進行瘤胃切開術,將內容物拉出。
5、預防 做好飼養管理,調節飼料比例達配合。
六、外傷性網胃炎和心包炎
1、病因
牛采食快,咀嚼吞咽十分細致,易將混入飼料中的尖銳異物(如鐵絲、釘子、註射針頭等)吃入瘤胃。經過壹段時間後,異物從瘤胃轉移到網胃。由於網胃體積小,但收縮力很強,很容易使尖銳的異物損傷胃壁,甚至穿入心包引起本病。損傷部位多在網胃前下部。
2.癥狀
如果異物僅刺入網胃粘膜,未引起明顯的炎癥變化,病牛僅有輕微的胃弛緩癥狀。如果異物刺入網胃,進入膈肌,則胃弛緩癥狀明顯,突然食欲大減或不食,瘤胃蠕動減弱,瘤胃內常積存壹些氣體。病牛精神沈郁,鼻鏡幹燥,弓背站立,肘部外展,肘部肌肉震顫,頭頸微伸,喜歡站立,不願行走,強迫牽拉,行走緩慢,願意走上坡,下坡時表現疼痛,不願左轉彎。用雙手緊緊捏住拇囊炎的皮膚向上提,或用拳頭短時間按壓劍狀軟骨時,病牛表現出疼痛和呻吟。糞便幹而少,呈褐色,帶有粘液和血液,排便時尾巴擡起。如果炎癥範圍較小,體溫和心跳變化不太明顯。當心包被異物刺破時,可能會發生外傷性心包炎。除上述癥狀外,脈搏大多超過 100 次,呼吸加快,體溫升高,有時體溫下降後脈搏仍頻繁跳動。觸診和叩診心臟部位時有疼痛感,聽診時有摩擦音或水聲。病程末期,頸靜脈細微如繩,胸、頸、下頜下腫脹。若異物速入心肌常出現劇烈的全身反應:恐懼,肌肉顫抖,全身毛發逆立,局部或全身出汗,有時突然昏厥,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強弱大小不等。
3、診斷
根據癥狀和病史,可作出明確診斷。
4、治療
應盡早行瘤胃切開術,清除網胃內的金屬異物,如不能清除,最好及早消除。
5、預防
(1)做好飼草改良,防止尖銳金屬異物等混入飼料中被牛吞食。可以用電磁鐵檢查飼料中是否有金屬異物。
(2)奶牛的日糧供應要均衡,維生素和礦物質要充足,防止奶牛將金屬異物吞入體內。
(3)如果條件允許,可用金屬探測器檢查瘤胃內是否有金屬異物,並將其取出。
七、瓣膜胃阻塞
瓣膜胃阻塞在獸醫學上稱為百比幹。它是由於胃功能失調,瓣胃功能減弱,食物不能送回真胃,聚集在瓣胃內而幹固,導致胃道不通而發病。
1、病因
長期飼餵幹草、糟渣和粉狀飼料(糠、麩皮、酒糟、豆渣等),飲水不足,易引起本病。特別是吃了混有泥沙的飼料更易發生此病。
其次為皮瓣胃松弛或發炎,真胃脫位,前胃、網胃與膈肌粘連,以及膿皮病等。
2.癥狀
瓣胃阻塞常伴有瘤胃積食、腹脹和前胃松弛癥狀。病初癥狀不明顯,病牛精神沈郁,食欲減退,反芻減少,繼而鼻幹鏡裂,口幹舌黃,口臭,耳根、角根發熱;食欲減退,反芻嚴重減少或完全廢絕,四肢無力,喜臥。在右倒數第5-7肋間和肩關節水平聽診,瓣胃蠕動音減弱或消失;觸診或叩診有實感,病牛敏感。排糞次數減少,隨後出現便秘。糞便幹燥,黑色如算盤珠子,腸鳴音減弱。由於腸內容物腐敗發酵,排出棕黑色稀糞,有惡臭。尿少或無尿,呈黃紅色,黏稠。晚期發生瓣胃小葉壞死和敗血癥,預後不良。
3、診斷 根據瓣胃聽診、觸診和叩診進行診斷。
4、治療 原則是軟化瓣胃內容物,防止脫水和酸中毒。
(1)瓣胃註射藥物是治療瓣胃阻塞最有效的方法,用25%-30%硫酸鎂(鈉)溶液250-400ml,滅菌後壹次直接註入瓣胃。註射時應使用連續註射器。
(2)為防止酸中毒,可用10%葡萄糖500毫升、0.9%氯化鈉1500毫升、20%安鈉咖加20毫升、5%碳酸氫鈉500毫升,靜脈滴註。
(3)中藥:大黃60克,硝酸錳(後入)120克,當歸30克,白術30克,二醜30克,大戟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剁碎,加豬油500克,開水沖服,候溫內服(妊娠母牛去大戟、硝酸錳)。
(4)治療無效,可施行真胃切除術,通過瓣皺切除部分或全部食物。
五、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不要長期飼餵粉碎飼料,註意飼料清洗,不要混入泥沙。多餵清水多汁飼料,飲水中加入少量食鹽。發病時應先禁食。但要保證充足的飲水。
八、皺胃阻塞
皺胃阻塞又稱皺胃積食,是由於迷走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皺胃內容物停滯、胃壁擴張、消化功能紊亂的壹種疾病。常繼發瓣胃阻塞、瘤胃積液、自體中毒和脫水,常發生死亡。
1、病因
(1)飼養管理不當,青飼料缺乏,長期飼餵麥稭、玉米稈等的牛,發病率較高。
(2)迷走神經支損傷、縱隔疾病、外傷性網胃炎繼發幽門狹窄、幽門痙攣、腹腔內臟器官粘連、真性胃炎等,也可繼發本病。
2.癥狀
病初癥狀為前胃瀦留,食欲減退,反芻減少,後停止,排少量糊狀、粽褐色混有粘液和血的惡臭糞便。病牛多左側臥,有時發出吭聲。個別病牛有嘔吐癥狀,瓣胃、腸道蠕動,隨著病情的發展而減弱,特別是瓣胃蠕動聲,後期多數病例聽不到。陰部充血嚴重時,右側中腹明顯向腰部突出,這是本病的重要癥狀之壹。但有時並不明顯。
3、診斷
嚴重病例,在右側中腹向後下方局限性隆起時,用拳頭頻頻沖擊右側中肋弓下部的右下真胃區,此時病牛有後退、踢腿或頂角的敏感表現。在觸診部,可聽到鋼管的聲音,在檢查腹底時,可觸及體積增大的真胃體。
4、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發病早期可進行皺胃切開手術,可收到預期效果。預防酸中毒,可用5%葡萄糖1000毫升,0.9%生理鹽水1500毫升,5%碳酸氫鈉500~1000毫升,20%安鈉咖20毫升,靜脈滴註。
九、皺紋胃炎
皺紋胃炎是由皺紋胃粘膜發炎引起的壹種較嚴重的消化不良。常見於年齡較大的奶牛和體質較弱的成年奶牛。
1、病因
(1)飼料粗硬,調教不當,飼料黴變或質量差;奶牛常餵豆渣、豆渣或粉渣,營養不足,缺乏蛋白質和維生素;飼餵不定時,飽壹頓餓壹頓,突然換料,放牧突然改為舍飼;體質虛弱,長途運輸,驚慌失措等都影響消化功能,導致皺胃炎的發生。
(2)中毒、前胃病、消化道疾病、代謝病、某地急慢性傳染病等,均可促使真性胃炎的發生和發展。
2.癥狀
急性病例精神沈郁,垂頭站立,眼瞼半閉,無精打采。被毛臟亂,鼻鏡幹燥,眼結膜潮紅發黃。口腔粘膜被粘稠的唾液覆蓋,口中發出難聞的氣味。食欲減退或消失,有時磨牙,瘤胃輕度膨脹。瘤胃收縮無力,次數減少;觸診真胃右腹部,病牛有疼痛感。便秘,糞便幹硬,呈球狀,表面覆蓋粘液。體溫不高或降低。泌乳減少或停止。最後階段,病情急劇惡化,全身衰弱,精神極度萎靡,處於昏迷狀態,甚至排便困難。
在慢性病例中,病牛表現為持續消化不良和異食癖。口中有粘稠的唾液和粘液,舌苔發白,有甜味。糞便幹硬,呈球狀。晚期身體虛弱,精神萎靡,有時昏迷。
3、診斷 根據消化不良癥狀、皺縮胃區觸診敏感、結膜及口腔粘膜黃染、便秘等,必要時參考血液學檢查,可初步診斷為皺縮性胃炎。
4、治療 清理胃腸,抑制細菌消失,晚期應強制輸液,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1)發病初期,硫酸鎂或人工鹽500克,溫開水5000毫升內服。糞便稀釋後,用磺胺脒60克、碳酸氫鈉粉60克,加水500毫升內服,每日2次,連服5天。
(2)病情嚴重時,及時使用抗菌素,還須用5%葡萄糖氯化鈉註射液2000-3000毫升,20%安鈉咖註射液10-20毫升,40%尿毒清註射液20-40毫升靜脈註射。
5、預防
加強奶牛飼養管理,飼料要適口、全面。嚴禁飼餵黴變或劣質飼料。
十、皺胃移位
皺胃移位是由於皺胃經瘤胃下方向腹腔左側移位,置於瘤胃與左腹壁之間。該病多發於高產奶牛,且多發生於產後。
1、病因
母牛懷孕後,胎兒逐漸增大、沈重,並逐漸將瘤胃向上擡起,向前推擠,使皺縮的胃向左移動;母牛分娩時,瘤胃恢復原狀,突然下陷,真胃被壓向瘤胃左側。分娩時的擠壓、高產奶牛、化膿性乳房炎和子宮炎、消化不良、過量飼餵含高蛋白的精飼料、生產麻痹、酮病等均可引起皺胃疾走,造成皺胃移位。
2.癥狀
患牛拒食精飼料和多汁飼料,以少量幹草和消化紊亂為特征。糞便少且呈糊狀,胃腸蠕動松弛,食欲減退,精神輕度萎靡,皮膚和呼出的氣體有酮臭味,但沒有酮病癥狀。右側腰窩明顯凹陷,左側腹壁在第 11 肋弓下方明顯不對稱膨隆。通過聽診和叩診相結合的方法檢查時,在左側最後壹根、第二根或第三根肋骨(肋間)的肋軟骨交界處以及肋骨上1/3處可聽到管鳴音。
3.診斷
診斷的依據是左腹部中央最後幾根肋骨處的聽診(胃蠕動)和叩診(胃管音),並結合臨床癥狀。必要時可進行該區域穿刺檢查,尿酮體明顯陽性反應及直腸檢查發現瘤胃背囊明顯右移,且背囊外側部壓痛減輕,可作為診斷依據。
4.治療
(1)手術治療:切開左右腹壁,重組移位
(2)滾動法:先使病牛呈左側橫臥位,然後轉為仰臥位(背著地,蹄朝天),以背部為軸,向左滾動45度,回到正中,再向右滾動45度,回到正中。左右搖動3分鐘後突然停止,使病牛仍處於左側臥位,然後轉為俯臥位(胸貼地),最後使其站立,檢查復位情況。
(3)可內服中藥黨參30克、丹參30克、黃芪100克、當歸50克、白術80克、柴胡30克、升麻20克、陳皮40克、甘草15克,研末內服,1日1劑,連服5劑。
5、預防
粗飼料與精飼料要搭配,防止過量飼餵含高蛋白的精飼料。患有可繼發皺胃移位的乳房炎、子宮炎、消化不良、生產麻痹、酮病等疾病應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