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1915 年出生於紐約,畢業於密歇根大學,是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家,創作了《我所有的兒子》、《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維奇事件》、《代價》、《美國大鐘》等多部戲劇和兩部小說。1987 年,米勒撰寫了回憶錄《時間彎曲》,並在晚年創作了劇本《踏過摩根山》和《最後的美國佬》。他的作品批判性強,直言不諱,被譽為 20 世紀良知的代表。推銷員之死》是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壹。
阿瑟-米勒壹生獲獎無數,包括1949年普利策獎、兩次紐約戲劇評論家獎和奧利弗最佳戲劇獎。
1953年,冷戰達到高潮,米勒創作了他最著名的劇本之壹《坩堝》。該劇是針對參議員麥卡錫鎮壓所謂的 ****-producer sympathizers 而創作的。80歲時,他還寫下了《完成這幅畫》(Finishing the Picture),暗指夢露。
《完成這部電影》是他最後壹次與夢露打交道,夢露是他心中美麗而又陰暗的地方。該劇的故事發生在1960年美國內華達州的壹次電影拍攝中,情緒極不穩定的女演員吉蒂因情緒失控而無法投入表演,她使電影超時、超限,將劇組帶到了危險的邊緣。在這危急時刻,參與這部電影的演員們聚集在壹家酒店裏,商討如何讓吸毒成癮的女演員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拍攝。
他是夢露的前夫
1956年7月1日,夢露與阿瑟-米勒結合。瑪麗蓮在結婚照上寫道:"希望,希望,希望"。米勒則在結婚戒指上刻下了 "這壹刻是永恒"。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這樁婚姻會是什麽樣子。
夢露和阿瑟-米勒是在1951年拍攝電影《青春常駐》時,由夢露的朋友兼老師李-斯特拉斯伯格介紹認識的。在他們結婚之前,瑪麗蓮-夢露的電影非常賣座,尤其是《七年之癢》,片中她站在地鐵入口處壹塊鏤空的鐵板上,從下面吹上來的風吹起了她的裙子,這成為她電影中最著名的鏡頭。
在與米勒新婚的日子裏,夢露容光煥發,經常愉快地談論她是如何學會做米勒的妻子的,以及她學習烤面包和做意大利面的經歷。但有壹次,朋友們來到她家,卻發現廚房空空如也,夫妻倆心情很不好。顯然,壹個家裏容不下兩個天才。
後來,門羅每次和米勒吵架,都會跑到李-斯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家。她對巴比妥類藥物等鎮靜劑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夢露服藥時總是用香檳。漸漸地,藥物也失去了鎮靜神經的作用,夢露經常情緒低落,心神不定,總是抱怨米勒把她當孩子,總像她的隨從。米勒停止了寫作,開始依賴夢露。
1960年後,夢露變得越來越抑郁。她與他人發生婚外情,只是為了讓丈夫嫉妒。但米勒對她的出軌行為泰然處之,蘇珊在她的傳記中寫道:"他甚至沒有責怪她,這讓她非常煩惱。""米勒想讓她在自己編劇的電影《錯位者》中擔任主角,這對他來說比什麽都重要。瑪麗蓮並不喜歡這個角色,但最終她還是同意了,兩人的婚姻關系也隨之結束。"
曹禺:沒聽說過妳
1978年,阿瑟-米勒訪華,國家安排曹禺接待他。米勒知道中國第壹劇作家是曹禺,但曹禺對他說:"妳是美國劇作家?我從來沒聽說過妳。"米勒不太高興。為了彌補影響,黃佐臨在上海對米勒說:"我們很早就介紹過妳,還在內部刊物上發表過妳的劇本梗概。"米勒聽後非常高興,黃佐臨讓他向中國觀眾推薦壹部他的劇本,他推薦了《煉獄》(《十字架》)。
1981年,該劇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時,為了吸引觀眾,更名為《塞勒姆的女巫》。該劇非常成功,連演了50多場,觀眾覺得劇中反映的美國歷史上的冤案,與 "四人幫 "制造的許多冤獄非常相似。壹位觀眾在演出結束後對米勒說,她不敢相信這部戲是美國人寫的,還有壹位觀眾給黃佐臨寫信說:"歷史往往驚人地相似,這個教訓太深刻了,歷史的悲劇決不能重演。"
1983年,阿瑟-米勒應英若誠之邀,在人民藝術中心執導了英若誠翻譯的《推銷員之死》。中國也有演出米勒作品的悠久傳統。
瑪麗蓮-夢露的前夫、劇作家阿瑟-米勒去世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於當地時間周四晚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 89 歲。推銷員之死》使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壹,而他與瑪麗蓮-夢露的婚姻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娛樂性的劇作家。
在戰後美國的十年間,阿瑟-米勒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壹起,不僅統治了美國舞臺,推動了百老匯的發展,還使他們的戲劇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我們失去了壹位巨人"。1999年百老匯新劇《推銷員之死》的導演羅伯特-福斯說:"他展現了非凡的藝術魅力。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回憶說,米勒曾稱贊他的劇本是 "我們所需要的壹切",阿爾比說:"我會更進壹步說,亞瑟的劇本是我們所需要的壹切。
亞瑟-米勒僅用了六周時間就寫出了這部使他永垂不朽的戲劇《推銷員之死》,該劇於1949年在著名導演伊利亞-卡贊的執導下在百老匯首演。劇中的主人公羅曼成為舞臺上的經典形象,他渴望出人頭地,卻唯利是圖,固執地相信美國式的成功,最終毀了自己。"從字面上看,《推銷員之死》是壹部關於推銷員的戲劇,但它已成為神話的壹部分,不僅在美國如此,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阿瑟-米勒在 1988 年接受采訪時說。推銷員之死》也被成功 "推銷 "到了中國,
1978年,阿瑟-米勒夫婦訪華,受到曹禺先生的接見,1983年,在阿瑟-米勒的指導下,《推銷員之死》在北京人藝上演,這是該劇首次在中國上演。這是 "文革 "後在中國上演的第壹部外國戲劇。
阿瑟-米勒還創作了許多其他有分量的戲劇作品,如1953年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坩堝》和1947年在百老匯初演即獲成功的《我的兒子們》。
1956年,阿瑟-米勒與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結婚,這是阿瑟-米勒的第二次婚姻,也是瑪麗蓮-夢露的最後壹次婚姻。1992年,阿瑟-米勒在接受壹家法國報紙采訪時,用 "自我毀滅 "來形容他與夢露的婚姻。"我所有的精力和註意力都用在了幫助她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上,不幸的是,我並沒有很成功地做到這壹點"。
這段婚姻在5年後以失敗告終,但卻為阿瑟-米勒提供了兩部劇本的素材,壹部是1964年的劇本《失落之後》,壹部是去年在芝加哥古德曼劇院上演的《正在完成的肖像》,後者可以說是阿瑟-米勒的最後壹部重要作品;1961年,阿瑟-米勒專門為夢露創作了電影《不合時宜的人》,這也是夢露完成的最後壹部電影。
阿瑟-米勒於1962年與攝影師英格-莫拉斯結婚,同年夢露自殺身亡。
雖然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是阿瑟-米勒的創作高峰,但在之後的40年裏,他壹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活力和寬廣的創作空間,1991年在倫敦首演的話劇《擊倒默裏山》是他第壹次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首演自己的作品。
阿瑟-米勒的第壹部電影《默裏山的興衰》於1962年在倫敦制作完成,同年夢露自殺身亡。
1915年10月17日,阿瑟-米勒出生在壹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壹名服裝制造商,但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無力供亞瑟-米勒上大學。米勒不得不壹邊在紐約的壹家倉庫打工,壹邊就讀於密歇根大學,並於1938年獲得學士學位。
在大學期間,他開始創作劇本。1944年,他的第壹部百老匯劇本《萬幸之人》只排演了四場。阿瑟-米勒還出版了多部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並與妻子莫裏斯壹起出版了遊記,講述他們在俄羅斯和中國的旅行經歷。
亞瑟-米勒和莫拉斯有壹個女兒麗貝卡,她嫁給了著名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