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主要做了幾項工作:
壹是制定並實施中長期和“十壹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的目標、任務和措施,逐步建立自主創新激勵機制。推動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全省科技活動內部支出從2001年的48.55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25億元以上。 去年福建經濟發展有幾個特點:壹是增速較快,全省生產總值突破7500億元,增長13.4%,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工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18.6%,總量規模處於全國第9位。 二是效益較好,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增長28.4%,是1995年以來增收最多的年份;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61,為歷年最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4%和8.3%,分別為2003年和1999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三是比較協調,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4%,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5.5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4.5%,“三率”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公***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名列全國前茅。 四是後勁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的比重達25%;壹批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全省產值超億元企業比上年增加358家,達到1620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0%;按照產業政策導向,深化項目帶動,壹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電力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可以說,我們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又邁出了堅實的壹步。
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傾斜,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產學研結合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扶持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23個,其中國家級12個。 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院所整合力度,在電子信息、新材料、醫藥和農業等領域培養壹批學科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創新團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 四是著力構建公***技術平臺,推進海峽西岸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建成各具特色的生產力促進中心79個、行業技術開發基地22個。 五是成功舉辦了四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通過成果展示、網上推介、舉辦論壇,廣泛征集項目成果和技術需求,持續開展常年性、寬領域、多層次的項目對接,成為推進產學研結合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平臺,***對接成功項目11463個,總投資1500億元。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福建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壹個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聯內陸腹地、東出臺灣海峽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基本形成。我在這裏可以略為展開地向新華網的網友作個介紹。 鐵路方面,全省已有鷹廈、橫南、梅坎和贛龍四條進出省鐵路,正在建設的溫福、福廈、龍廈鐵路進展順利,今年上半年還將開工建設向莆、廈深鐵路,到2010年鐵路進出省通道將增至6-7個,形成“兩縱三橫”鐵路環網。 高速公路方面,去年新增153公裏,累計達1229公裏,覆蓋全省大部分地區,連接廣東、浙江的沿海大通道和福銀高速公路福建段已全線貫通,到2010年全省將建成“兩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8條進出省通道,總裏程達2450公裏。其中,福州至銀川、廈門至成都、泉州至南寧的高速公路和莆田至江西向塘的鐵路,加上現有的龍巖至江西贛州的鐵路,將構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中西部發展的重要通道,為中西部地區開辟東南沿海新的出海口。 港口方面,去年新增吞吐能力1900萬噸,累計吞吐量2.3億噸,初步形成了以廈門港和福州港為主樞紐、其它港口相配套的港口群,到2010年將形成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福州主樞紐港兩個億噸大港,全省港口吞吐量超過3.5億噸。 航空方面,擁有廈門、福州、武夷山、晉江和連城5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千萬人次,到2010年吞吐能力將達2000萬人次以上。 同時,福建積極發展電力產業,優化能源結構,加強電網建設,推進區域聯網,去年裝機容量新增443萬千瓦,累計已達2205萬千瓦。可以說,到福建投資興業已經不會有缺電之虞了。到2010年裝機容量可達3000萬千瓦,力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福建省還將從發揮區域功能、加強區域協作出發,不斷完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加快發展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福建是如何促進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目前進入到了壹個怎樣的階段?今後有什麽打算? 城市群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其綜合實力和承載能力往往代表了區域的競爭力。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推出壯大中心城市的政策舉措,通過推動產業集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城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推動城市聯盟等措施,中心城市的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進壹步增強。經過幾年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群的承載能力明顯提高,2006年我省城鎮化率達到48%,比2000年提高6個多百分點。福州已發展成為全省城市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廈門的財政收入全省最高,泉州的經濟總量最大。壹個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骨幹的海西城市群雛形初步形成。福州和廈漳泉城鎮密集地區,大約以全省29%的土地面積,集中了58%的人口,創造了全省70%的生產總值。 目前,海峽西岸城市群已列為全國八大城市群之壹,福建省正與建設部***同編制城市群發展規劃。還要進壹步完善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的市場機制、協作機制、扶持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態勢和格局,在未來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中,福建省將著力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發揮漳州、莆田、寧德拓展壹線的骨幹作用,三明、南平、龍巖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壯大閩東北壹翼和閩西南壹翼,促進連片繁榮發展。從而,在城市群的發展帶動下,加快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布局合理、優勢互補、帶動有力的城鎮體系,更好地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支撐作用。 全省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 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 記者: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是如何加快產業發展壯大和優化升級的?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是重要支撐。我省始終把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強化生產要素保障,努力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急行軍,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 這幾年來,我們通過深入實施項目帶動,不斷提高重點建設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和工業項目占重點建設投資的比重,2006年全省城鎮工業完成投資959.21億元,增幅達29.6%,產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通過構建公***平臺,註重對產業集群和全行業的服務,加強園區載體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目前全省初步形成60個產業集群,其中32個重點產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產值超過3800億元;通過管理方式創新,進行行業梳理,在此基礎上制訂並實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有進有退,分行業推進工業發展;通過營造“尊重企業、厚愛企業、支持企業、保護企業”的良好氛圍,拓寬市場準入和投資領域,增強民營經濟活力,去年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產值7992.93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0%,增長25.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0.1個百分點;通過抓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汙染排放控制力度,在我省能耗原來就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記者:目前的福建產業形成了怎樣的壹個結構?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福建省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7.0∶43.3∶39.7調整為2006年的11.8∶49.8∶38.4,二產比重提高了6.5個百分點;主導產業進壹步凸顯,電子、機械、石化實現產值4259.5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2.6%;品牌優勢進壹步發揮,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產品分別達到76個、49件、228個,均居全國第五位。福廈軟件、汽車,福州顯示器,廈門光電、工程機械,湄洲灣和廈門海滄石化,泉州紡織服裝、鞋業、水暖器材,漳州家具、鐘表,南平、三明林產加工,閩東電機等產業呈規模化發展態勢,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有的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 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五個方面入手繼續推進 如今,各地都在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2006年,福建新農村建設成效如何? 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去年我們以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下發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制定並實施了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綱要,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2006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473.41億元,在大災之年仍然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福建在這方面作出了怎樣的努力?積累了怎樣的經驗?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福建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重在運作、註重實效,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壹是抓特色,促提升。充分發揮我省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推動優勢產業和重點特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省畜禽、水產品、茶葉等九個重點特色農產品實現產值已占全部農業產值的84%。 二是抓龍頭,聯農戶。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並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去年全省150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3.42億元,帶動農戶198.94萬戶,農戶從產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達5.51億元,增長17.3%。 三是抓科技,推“五新”。廣泛應用新肥、新藥、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具,集中力量解決新品種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性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四是抓設施,優環境。集中財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去年“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計劃的103%,“年萬裏”農村路網工程建成5300公裏,實施土地整理3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8萬畝,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12萬口。同時,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實施“家園清潔行動”,通過“三清六改”,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五是抓改革,增活力。推進以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率先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去年明晰林權任務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植樹造林211萬畝,其中非公造林占人工造林比重達69.9%。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科技特派員、下派村幹部、專家服務團等制度進壹步完善,各地普遍建立了村級農民技術員、計劃生育管理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鄉村醫生、文化協管員等農村“六大員”隊伍。應該說,福建現在的“三農”工作正紮實有效地推進,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了建設新農村的合力。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環保、社保、安全等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生產生活問題,讓人民群眾***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就學方面,我們紮實抓好“兩基”鞏固提高,加快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福建還率先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率先設立高校和中職學校貧困生助學金,今年還將對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實行“兩免壹補”。 在就醫方面,我們加強城鄉公***衛生體系建設,擴大農村藥品監督和供應網絡覆蓋面,加大醫療機構和藥品市場監管力度,實施年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目前全省農村94%的村建立了醫療點,所有的建制村建立了衛生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了全省45.6%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今年還將進壹步擴大到全省所有農村,並全面實行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
福建與臺灣關系十分密切,常說有“五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閩臺合作每年都有新的進展。截至2006年,全省利用臺資實際到資117.13億美元(不含第三地轉投),對臺貿易額465.5億美元。目前,臺灣前百位大企業中已有40多家來福建投資。去年還實現了“五個率先”,率先在澎湖舉辦福建商品展,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及零關稅種類和範圍,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入島舉辦文藝公演和圖書交易會。 福建省將繼續深化閩臺“六求”合作,也就是:求緊密經貿聯系,抓緊出臺閩臺產業對接指導目錄和項目對接指南,進壹步承接臺灣制造業和研發機構轉移,推動閩臺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閩臺產業合作基地;求兩岸直接“三通”,爭取實現我省沿海口岸與澎湖的海上直航,拓展以金馬澎為中轉點的閩臺聯運業務,推動福州、廈門成為兩岸常態化包機航點,發揮我省在海峽兩岸之間最近的唯壹通道作用;求旅遊雙向對接,落實閩臺旅遊合作意向,爭取將赴金馬澎旅遊線路延伸到臺灣島內,把福建建成兩岸旅遊合作的重要基地;求農業全面合作,加快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林業合作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構建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區;求文化深入交流,發揮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紐帶的積極作用;求載體平臺建設,加強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系,建立閩臺行業聯盟,辦好海交會、花博會、海西論壇等載體活動,更好地發揮福建在聯系兩岸同胞、促進兩岸合作中的重要平臺作用。 閩港閩澳關系十分密切,隨著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閩港閩澳的合作交流不斷擴大。我們將著眼於優勢互補、互利***贏,以產業合作為基礎,進壹步提升閩港澳合作層次和水平。在閩港合作方面,積極搭建八大合作平臺:壹是聯合招商平臺,聯手到海外招商,***享合作成果;二是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合作平臺,繼續推出壹批交通、能源、通訊、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吸引港資投資經營;三是金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業到福建投資或設立營業性機構,推動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四是貿易合作平臺,擴大對港貿易和轉口貿易,建立國際市場營銷網絡;五是中小企業發展平臺,***同在政策、融資、技術、信息等方面做好服務;六是旅遊合作平臺,促進旅遊線路對接延伸;七是物流業合作平臺,引進物流業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八是人才合作平臺,開展人才培訓、課題研究、聯合辦學等合作,引進金融、管理、法律等急需人才。在閩澳合作方面,重點推進商務、中小企業、旅遊和服務業等四項合作,特別要發揮澳門與歐盟、葡語系國家特殊關系以及在經貿、商務、酒店等行業的優勢,***同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聯手推廣旅遊精品,促進閩澳***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