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衍生自基礎資產的金融工具。因為很多金融衍生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對應的科目,所以也被稱為“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同樣的特點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繳納壹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全額交易,而不需要實際的本金劃轉,合約壹般以現金利差結算。只有在到期日通過實物交割履行的合同才需要買方支付全部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品的分類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越大。世界上的金融衍生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不斷推出新的衍生品。金融衍生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產品形式。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以某個價格買賣壹定數量和質量的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準化合約,規定了合約的到期日以及買賣資產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遠期合同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的特殊需要簽訂的合同。所以期貨交易流動性高,遠期交易流動性低。
互換合同是雙方在未來某壹時期交換某種資產而簽訂的壹種合同。更準確地說,互換合同是指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壹時期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的合同。利率互換合約和貨幣互換合約較為常見。如果互換合同中規定的互換幣種是同壹幣種,則為利率互換;如果是外幣,就是貨幣互換。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壹時間以某壹價格買賣某種種類、數量和質量的初級資產的權利。期權合約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準化合約和在櫃臺交易的非標準化合約。
(2)按初級資產大致可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細分,股票類別包括具體股票和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別包括不同貨幣之間的比率:商品類別包括各種大宗實物商品。
(3)按交易方式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是指所有供需雙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的特點是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清算和履約擔保。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的需求不同,交易所提前設計標準化的金融合約,投資者選擇最接近自己需求的合約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都集中在壹個地方交易,增加了交易的密度,壹般形成壹個流動性很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壹些標準化的期權合約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模式。
場外交易又稱場外交易,是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方式。這種交易有多種形式,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不同需求設計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特定要求,銷售衍生品的金融機構需要具備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由於每筆交易的清算都是由交易雙方進行的,所以交易的參與者僅限於信用高的客戶。掉期和遠期是場外交易的代表性衍生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式來看,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總持倉量的42%,其次是掉期(27%)、期貨(18%)、期權(13%)。從交易對象來看,以利率互換和利率遠期交易為代表的利率類金融衍生品市場份額最大,占62%,其次是貨幣衍生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品(1%)。從1989到1995的6年間,金融衍生工具的規模增長了5.7倍。各種交易形式和各種交易對象的差距不大,整體在高速擴大。
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現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分為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自1980年代以來,兩個市場的衍生品交易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1986 ~ 1991期間,交易所市場和場外市場的交易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和40%;1991,兩個市場的未平倉合約面值分別達到3.5萬億美元和6萬億美元,其中利率合約在兩個市場都占據主導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場合約名義價值已增至23.54萬億美元,場外市場已增至111萬億美元,全球場外市場市值已達3.8萬億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大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的金融創新的需求,場外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金融創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的區域分布結構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全球大部分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在1999年末未平倉金融期貨和期權合約的名義價值中,全球80.5%屬於北美和歐洲。到2002年6月底,這壹比例已經上升到93.7%,北美地區的合同額占總價值的64.6%(見表4)。
美國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場,但其地位正在下降。美國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分別占91.4%和1.988、1.990、1.992和1.994。歐洲市場的增長最為顯著,1994的交易額是1986的399%;在此期間,日本的交易量增長了約7倍。根據交易量統計,直到1986,美國仍占交易所市場交易量和未平倉合約價值的80%。1990之後,美國以外的市場日益活躍,交易增速開始超過美國。到1995,美國以外的交易量已經超過美國,未平倉合約價值略低於美國。從交易量統計來看,1990之後美國以外市場衍生品交易的活躍趨勢更加明顯(見表5)。
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
與交易所市場類似,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主要分布在歐美。英國在OTC市場壹直保持領先地位,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其他場外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見表6)。倫敦是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中心,2001日均交易量為6280億美元,與1998相比增長了6%。紐約日均交易額排名第二,為2850億美元,較1998下跌3%,法蘭克福交易額排名第三,已經取代東京在場外市場的地位。法蘭克福的地位顯然受益於歐元的引入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成立。
金融衍生品的投資者結構
金融機構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例,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有三類: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蓄貸款機構(Thrift)和人壽保險公司,其中商業銀行是最早和最熟練的參與者。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的壹份報告,大多數被調查的金融機構參與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92%使用利率互換,69%使用遠期外匯合約,69%使用利率期權,46%使用貨幣互換,23%使用貨幣期權。國際清算銀行統計顯示,全球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金融機構的交易量穩步增長,2006年5438+0比1995增長60%。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日均交易量從1995年的7100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2萬億美元,5438+0,金融機構間交易的市場份額從1995年的80.7%增長到2006年的86.7%,5438+0。
銀行無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場(尤其是場外市場)的主角。自1970年末以來,銀行越來越熱衷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國的銀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非常活躍。從1990到1995,銀行持有的衍生品相關資產增長了35%左右,達到3.65438+。銀行是金融互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換合約未平倉價值達6萬億美元,持倉量最大的20家金融機構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其中銀行占比18。
非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明顯不如金融機構活躍。例如,目前非金融機構僅占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的65,438+00%,市場份額較65,438+0,995大幅萎縮(見表7)。三十家1993的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非金融公司中,使用過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的公司比例分別為87%、64%、78%、40%和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