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城鎮化率達到51.8%,年均提高1.8個百分點,中心城區和建成區人口分別達到22.5萬人和29.64平方公裏,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
縣城品位全面提升。
"兩河 "治理改造總投資28.2億元,建設安置樓6311套,總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搬遷安置基本完成。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改造城區道路9條,建設路東延工程竣工通車,形成 "六橫、八縱、壹環 "主幹路網;投入使用新公交場站,開通公共**** 自行車系統,新建公廁和垃圾中轉站21座,投資1.65億元建設第三水廠,投運汙水處理?第三水廠,投運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汙水管網20公裏,新增綠地24.6公頃,總投資3億元,基本實現城區集中供熱全覆蓋。
建立服務、管理、執法三位壹體的城市管理模式,全省 "和諧城管 "現場會在我縣召開。
全鎮實力整體提升。
探沂鎮、上冶鎮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省級百鎮建設示範鎮,薛莊鎮、朱田鎮分別被確定為山東省最美宜居村鎮;探沂鎮被列為市新城區,梁邱鎮、薛莊鎮被列為市重點鎮。
大力實施鄉鎮趕超工程,12個鄉鎮(街道)公共****,預算收入全部突破1000萬元,其中過億元鄉鎮(街道)2個,過5000萬元鄉鎮(街道)2個。
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實施 "兩區同建",開工建設15個重點新型農村社區。
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00余戶,被評為 "全省農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先進縣"。
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投資1億元建設徐家崖鄉村風情休閑區,投資3200萬元實施大田莊鄉15個村連片整治,創建美麗鄉村106個、2個山東省傳統村落,成為首批 "全省城鄉環衛壹體化全覆蓋縣"
投資5.7億元,改造義薛路、天石路等農村公路630公裏,建設北陰橋、柱子橋等大中型橋梁40座;投資3.2億元,完成327國道、蘭吉路等國省幹線公路改造項目8個;投資4億元,完成小農水重點縣項目、三和水源地、徐家埡水庫除險加固等主體工程建設。
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
完成肥西縣新壹輪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鄉鎮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編制城東新區、溫涼河河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縣城控規全覆蓋。
加快打造 "兩河四岸 "水岸生態景觀,投資3.2億元實施溫涼河綜合治理,文昌湖公園主體已完工;投資1億元實施護城河治理改造,已完成護堤和河道清淤。
實施 "四換兩排 "和城市綠化工程,集中供熱、管道燃氣、公共****,供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5%、90%和80%,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4.5%和38%。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城鎮,搶抓上冶鎮被列為新城區的探索機遇,實施擴權強鎮,打造縣城發展副中心,把上冶鎮加工區作為縣城北部經濟開發區重點打造;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74棟住宅樓2300戶居民已分房入住,其中新莊鎮、梁邱鎮、朱田鎮、石井鎮等鄉鎮的土地增減掛鉤和 "兩區同建 "工程已見成效。
公共**** 服務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民生支出年均增長18.7%,占財政支出比重達79%以上。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8%和14.6%。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完成縣壹中、職業中專、肥城南關小學遷建和縣二中、實驗小學搬遷改造,新建13所鄉鎮中心幼兒園、95所小學幼兒園,招聘848名教師充實農村教學壹線。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累計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45個,增加床位300張,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100%,公立醫療機構所有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控制在10。8‰,"十二五 "末
文化事業發展繁榮,成功舉辦五屆廣場文化藝術節、三屆廣場舞大賽、五屆中國(費縣)國際賞石旅遊文化節,費縣古城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
保護體系更加健全。
上調城鄉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津貼補貼,連續十壹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人均月工資5500元,是 "十壹五 "末的2.4倍。
成立費縣慈善總會,籌集救助資金5600多萬元,實施特困家庭應急救助,救助1218人。
建成經濟適用房606套、公租房2187套、廉租房140套,改造棚戶區8207戶。
積極推進民政事業創新發展,成功創建全省 "雙擁模範縣",費縣烈士陵園獲批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央視對我縣退役軍人 "兩推 "工程、陽光低保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公司工作被專題報道。
國防大學抗戰研究中心第四屆研討會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座談會在我縣召開,授予大青山為傳承抗戰精神教育基地。
毫不松懈地抓好食品藥品監管、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大局穩定。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 "兩學壹做 "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9000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4萬人。
紮實推進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85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農村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4500元、3200元。
累計投入近10億元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準化學校創建率達100%,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全省推進 "全面改薄 "工作現場會在我縣召開。
計劃生育工作管理服務推進會、全省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現場會在我縣召開,人口計生工作進入全市第壹方陣。
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減少貧困人口3.14萬人,朱田鎮崔家溝村和梁邱鎮北王莊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納入市 "壹點兩區 "扶貧攻堅示範區規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在市級驗收中名列第壹。
投資7124萬元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14.45萬人,全縣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建成南尹、蔣莊湖橡膠壩3座。
建立費縣博物館,出版發行兩輪《費縣誌》。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深入開展,被評為省四德工程示範縣。
紮實推進平安費縣建設,深入開展六項秩序集中整治活動,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有了新的提升,平安建設獲得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績。
在全市群眾滿意度測評中,我縣排名全市第7位,上升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