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大半島。因古雷州而得名。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北緯21°15′~21°20′,東經109°22′~110°27′。位於中國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南北長約 140 公裏,東西寬 60 至 70 公裏,面積 8500 多平方公裏。雷州半島海岸線 位於祖國最南端,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東海島、南山島、硇洲島等島嶼,東海島以海堤與大陸相連。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裏,連島嶼海岸線總長1450公裏。雷州半島管轄範圍 湛江市是雷州半島的主體城市,轄雷州市(原海康縣)、廉江市、吳川市(三個縣級市)和徐聞縣、遂溪縣(兩個縣),以及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馬州區(四個區),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北三島、西三島: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德溪島、旅順島等。主要島嶼有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德溪島、旅順島等。突出表現在南海。北依嶺南丘陵,南臨瓊州海峽和海南島,西瀕北部灣,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聞 4 個市縣,人口 500 多萬。它與渤海同屬中國內海。政治內海 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西瀕北部灣,東臨南海北部,呈東西走向,長約 80 公裏,寬約 20-40 公裏,最窄處 18 公裏,面積 0.24 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 44 米,最大水深 114 米。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海底地形四周高四周低,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中部水深80~100米,東西兩口地勢平坦,水深較淺。海峽地區海流較強,夏季盛行西南季風,海流自西向東流,流速大,其他季節則自東向西流,流速小。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沖。在中國南部,海南島與大陸廣東省雷州半島遙遙相望。因海南島又稱瓊州島而得名。它是中國三大海峽之壹。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 33.5 公裏。半島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多在 100 米以下。南部為玄武巖臺地,占半島面積的 43.3%,略呈龜背形,臺地上分布著孤立的火山錐,其中最高的為石阡嶺,海拔 259 米。半島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洋階地,占半島面積的 26.7%,海拔在 25 米以下。中部和東部為沖積平原和海洋平原,占半島面積的 17.4%,地勢平緩。半島缺乏地表水,河流短小,呈放射狀,單獨入海,其中南渡江最大,長 65 公裏,流入雷州灣,青年運河貫穿半島北部,長 236 公裏。地下水資源豐富。半島海岸線呈 "之 "字形,港灣眾多。東部為高原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高原海岸,西部為入海臺地和高原溺谷灣海岸。主要港灣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和安鋪港。半島東部近岸海域有 30 多個島嶼,較大的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裏島。東海島位於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公裏,人口約10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洲,東北部蔚路港水深26至41米,西部灘塗寬闊,有長6820米的堤壩與大陸相連。南三島位於東海島北部,由10個海上養殖小島相連,面積123平方公裏。硇洲島為火山島,位於東海島東部,面積53平方公裏,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81.6米,東部為陡崖。雷州半島古火山分布圖 氣候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 23℃,1 月平均氣溫 16℃,7 月平均氣溫 28℃。年平均降水量為 1,400-1,700 毫米,5 月至 10 月為雨季,9 月為暴雨高峰期,有明顯的幹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 3 米/秒。年平均風速為每秒 3 米。夏秋季臺風多,平均每年有 2 至 3 個臺風登陸。半島東岸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岸為規則全日潮。半島是中國重要的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基地之壹,盛產甘蔗、橡膠、劍麻、香茅、花生等。水產品主要有鮑魚、蝦、龍蝦、魷魚、牡蠣、珍珠等。工業有制糖、食品、制鹽、家電、化工、機械、建材等幾大類。交通較為便利。鐵路有黎塘至湛江、廣州至湛江線和衡陽至友誼關、貴陽至柳州、北京至廣州線。公路網方面,主線有徐聞-廣州高速公路橫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主要港口有湛江、海安等,可通達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與廣州、海口、香港等地通航。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景區有石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疆,西控北部灣,東眺南海北部,水域面積廣闊,南與海南島***扼守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壹部以半島為根據地,利用三四月北風季節,發動了海南島登陸作戰,5月1日渡過瓊州海峽,解放了海南島。%D%A補充:%D%A對於雷州得名的原由,壹直有人善於作這樣的解釋: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壹位作家還在文章中聲稱:"雷州是僅次於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區",像是為雷州作了註解。百度百科 "炎夏雷陣雨 "詞條也雲雲:"即使在冬季,這壹帶(海南島雷州半島)也能聽到陣陣雷聲,雷州因此得名"。其實,這些說法都缺乏依據。壹、"雷州因雷得名 "史無記載 我們常說的打雷,科學的定義是:閃電出現時,由於高溫使閃光通道中的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出的強烈爆炸聲。伴有雷電的天氣現象稱為雷暴。(見詞典)雷暴與氣候和地理條件有關。專家認為,粵西北的德慶、羅定和粵西南是廣東的雷暴多發區。雷州半島也屬於多雷暴地區,古雷州的得名是否與多雷暴有關,不能妄加推測。雷州始名於唐貞觀八年(634 年)。與此同時,鄰近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瓊州(今海口市)、竇州(今信宜市)也分別於622年、631年、634年開始命名,都不能用 "雷 "字命名,莫非儋州、瓊州、竇州的雷不及雷州?自唐貞觀迄秦漢,儋州、瓊州、渠州與雷州地礦,孰多孰少,史無記載。雷州的歷史記載,看到的是幹旱記載、世代祭祀祈雨記載,卻沒有雷雨災害記載。雷州府誌》中記載了壹句雷州古諺:"秋打雷,無收成,秋打雷,稻種多",並附有解釋說明。相傳雷州人祈求多打雷,每年立秋之日,有聽雷測天之俗。"秋打雷,稻種累",意為 "秋後多打雷,是吉祥的征兆"。這句諺語至今仍在雷州半島的農村流傳,究其原因,是因為氣候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今天的雷州半島綠油油的萬頃碧波,而不是歷史上的 "千裏赤地",是在**** 生產者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人定勝天的思想,大力興修水利的結果,而不是多打雷多下雨。對於雷雨的成因和我國雷區的分布,雷多在哪裏,我國著名氣象學家林之光在他的專著《中國氣候及其極端》中,有全面的闡述。林之光先生的論斷是:"我國雷暴的分布,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陸地多於水上"。他以建國後五十年來各地氣象臺站提供的資料作為科學分析的依據,認定我國雷暴多發的地區首先是雲南、海南,其次是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區北部,第三才是這兩個地區。專家認為,雷州半島雖然屬於兩廣雷區範圍,但由於三面臨海,平均海拔只有25-70米,沒有山地,由熱力條件引發的雷暴,相對於海南、廣東、粵北和粵西山區來說,是偏少偏多的。權威氣象資料顯示,雲南猛臘年平均雷暴日數達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縣122.5天(最多139天),雲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湛江市(占古雷州轄區總面積的70%)年平均雷暴日數為94.6天,古雷州腹地今雷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數為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島年平均雷暴日數茅322天的三分之壹。至於 "冬雷震震 "之說,雷州打雷,也是不科學的。林之光指出,我國長江、巴山以南冬季都有雷,雷聲最晚結束的地區是雲南的孟定、鎮沅。少與多是相對的,如以今知古,就很難推斷古雷州最雷。也許古雷州之雷還不及南儋州、瓊州,不及北鬥州。問題還在於,自唐武德、貞觀年間(儋州、瓊州、雷州、渠州開始得名的時期)至建國之初,中國沒有完整氣象資料記載的雷暴天氣更是鳳毛麟角。無論誰說古雷州是因雷而得名,都無從考證。其次,"雷州多雷 "之說的不科學,雷州以多雷而得名,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來自壹些流傳已久的傳說。這些傳說在歷史上代代相傳,鑿鑿有據,不言自明,可以概括為 "雷州多雷說",其中的說法有三種。壹是 "豬雷說"。說的是雷州這個地方雷多,到了冬天都變成豬蟄伏到地下。人們把這些豬雷挖出來煎湯,給它取暖,讓它春回大地,雲開雨來。但在古代,有識之士卻認為這壹傳說荒誕不經。明《雷州府誌》指出:"雷自貞觀始名,謂其多雷,至冬蜇而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說近荒誕。"二是 "風雷說"。相傳雷州有座山,常產雷。此山有壹洞與瓊州的息風山相連,瓊州這邊起風,雷州這邊打雷。瓊州多風,故雷州多雷。清《雷州府誌》指出 "此不言也"。三是 "殷雷說"。雷州不僅有陽雷,還有陰雷。陽耒有聲,主生,行雲布雨,造福天下。陰雷無聲,亦不能視,主殺,專懲惡人。那些連得了什麽病都來不及知道就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陰雷擊死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作惡或他的祖先作惡。至今,這種 "陰雷說 "仍在雷州半島的壹些鄉村流傳,壹些人對此深信不疑。清代《雷州府誌》記載了這種說法,並沒有否認。"雷州多雷說 "告訴人們,雷州大地天上有陽雷,地上有陰雷,山上有風雷,地下有豬雷,可以說雷州處處不打雷。"雷州多雷說 "是科學不亮時代的產物,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來就有人遵循、附會。因此,雷州是 "多雷 "的。其三,"雷說 "與雷文化。"雷州雷說",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肯定是荒誕不經、匪夷所思的,它是古代雷州雷文化的壹部分,因此,世代相傳,以訛傳訛。雷氏宗祠 據史學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人、駱越人,唐代稱俚人,即今天的黎族、壯族的祖先。駱越人圖騰崇拜雷電,制造銅鼓以象征雷霆,銅鼓既是器物又是樂器,既奉銅鼓為神,又擊鼓為樂,互相取樂。俚人傳承,為鼓祭雷,習以為常。唐貞觀五年(631 年)陳文裕出任東平州刺史,三年後,朝廷批準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育在任八年,雷州大治。他死後,朝廷追封他為 "雷震王",並派朝臣到雷州建祠祭祀。後人尊陳文育為雷祖,其祠稱為雷祖祠。人們還把陳文裕神化,說他是雷公、雷神的故事很多。雷州人,無論是俚人還是北方漢族移民,都壹致尊陳文育為雷祖。俚人信奉天雷,漢人信奉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音、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的活動中,俚人和漢人的文化觀念融為壹體。俚人按照祖先的傳統祭祀銅鼓,漢人則祭祀道教的豬、牛、羊。漢人誦經祭拜,俚人呼天喚地,擊鼓吶喊。最初,祭祀的概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還祭天雷,而隨著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雷的傳說,雷祖、雷神和天雷已融為壹體,於是祭祀便被稱為 "祭雷"。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目的是祈求雷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清時期,大批漢人從福建等地遷入雷州,俚族後裔黎、壯被迫流落海南、廣西,雷州逐漸成為漢人的天下。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到明末清初演繹出 "雷州換鼓 "的雷文化高峰。所謂雷州換鼓,就是 "每年定期獻鼓祭雷",祭雷時以新鼓代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把銅鼓稱為雷鼓,把天上的雷稱為天鼓,敲擊銅鼓象征天鼓,祈求雷聲常鳴、雨水豐沛。擂鼓當天,州府官民齊聚雷州宗祠前,高連瓊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陣。新供應的100多面大雷鼓,配以鑼、鈸,為打擊樂。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打擊樂聲中,有巫師、道士的千方百計,也有咒語歌謠,光怪陸離;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福儀仗隊,載歌載舞,拜雷謝天,更是精妙絕倫。因此,雷州大鼓因其規模之大舉世無雙,表演之精天下第壹,與廣德地埋、錢塘江大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廣東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以樂神明,亦謂之雷鼓,雲雷天鼓者,霹靂萬物也。以鼓象其聲,以金發其氣,故銅鼓為雷鼓。"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由雷鼓創造為聲音,天鼓對應天人合壹、人神合壹的**** 樂精神境界。這是雷州為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所在。雷圖騰--雷傳說--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這就是古雷州雷文化的發展歷程。雷文化延續了幾千年,"雷州多雷說 "也延續了幾千年。如果今天有人以 "雷州多雷說 "為依據,得出 "雷州以雷得名 "的結論,也就不足為奇了。四、州以雷名的史料記載 史料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溫裕出任東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上表朝廷要求改州名為 "雷州"、原因是東州與州的古稱雷州,南州與州的古稱雷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裕為什麽用 "雷 "字作為國名,沒有史料可查,但我們可以做壹個猜想。猜想壹,陳文育以 "雷 "命名國號,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人心,以利於治理。陳文育是漢人,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領。俚人崇拜雷,有祭雷的習俗。以雷命名州郡,是對奴隸的尊重,說明陳文育想做奴隸的父母官,這樣奴隸才會擁戴他,轄區內政通人和也就可期了。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麽雷州之名是因尊雷、敬雷而得,而不是因雷多而得。猜想二:陳文玉以雷命名雷州,不僅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為了祈求上天,希望雷州雷聲常鳴,風調雨順。陳文裕生活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裕出生在海康縣壹個獵戶家庭,對狩獵和農耕的難易看得壹清二楚。農耕靠天,要想有個好年景,就得祈求雷神保佑,久而久之,雲化為雨,潤澤州城。以雷為州命名,意在尊州以雷管之,期待更多恩澤。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麽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而不是因為多雷。也許還可以做出很多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之,州名為耒可能與耒有關,但究竟是因為耒多而得名,還是因為耒少而得名,都不可考。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誌》記載:雷州 "縣南有擎天雷山,其名以此"。這證實了雷州以 "雷 "命名,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天雷山。權威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等都尊重歷史記載,沒有將雷州或雷州半島解釋為 "多雷而得名"。我們也應該尊重史實,尊重科學,不能輕言 "雷州因多雷而得名"。%D%A補充:%D%A神秘的雷州石狗 雷州文化源遠流長,因為雷州半島是紅土地,所以雷州文化被稱為紅土文化,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流傳至今,給後人很大的啟示......。雷州方言 中國主要的雷州方言。源於福建閩南話,基本形成於漢代。據《明萬歷雷州府誌》記載,雷州話當時稱 "東華 "或 "客華",其特點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匯與潮州話、莆田話大致相同,但受官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發生了差異化的變化。許多基本詞匯與潮州話和莆田話大致相同,但由於受官方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了變化。雷州方言的使用範圍很廣,包括雷州市的全部和徐聞縣、遂溪縣、湛江市的大部分及其郊區,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吳川、電白三縣的部分地區,人口超過 500 萬。雷州市內的雷州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方言,也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方言註音字匯》、《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誌》。雷州歌》是用雷州方言演唱的民歌。它形成於漢代雷州城,流行於雷州半島。它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壹,也是中國 131 個歌種之壹。它有嚴格的格律,四句每句七個字,第壹、二、四句尾字押韻,第二句第四字、第四句第四字、第四句最後壹個字用陽平調,第二句最後壹個字用陰平調。每句大寫可加兩三個字,稱為 "曲墊"。表現手法有賦、比、起、雙關、重疊、對仗、倒裝等十余種。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和對唱。民間男女老少都會唱,遇事邊走邊唱,聲聲成歌。雷州樂是雷州的民間器樂。它始於明代,盛於清代,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地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通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松活潑;坐門,多用於喜慶場合,樂師坐在門樓(大門)下演奏;戲套,用於雷劇和黎劇(雷州木偶戲)的場面氣氛之間的配樂,也用於日常生活。雷劇雷劇原名雷州戲。它源於雷州歌謠,形成於明代中期的雷州城。其唱腔和鑼鼓音樂獨具特色。最初以雷州謠腔為主要唱腔,後來在原有唱腔的基礎上又創造出幾十種新的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 "高臺 "和 "雷謳"......?雷州的佛教 唐代佛教開始傳入雷州,並不斷發展。現全市保存完好的寺廟有 108 座,其中雷州市有 66 座,僧尼 583 人。全市有 60 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住持或法師。佛教音樂已收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雷州白斬狗是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壹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煮熟,放在砧板上剁碎吃,叫白斬狗。雷州人愛吃狗肉,市場上狗肉攤比比皆是。特別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品。甚至有人說:"買狗肉不如買被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有壹家 "老友記 "店,專做雷州狗肉生意,因經營有法,曾名噪壹時。吃白切狗肉很講究調味,狗肉攤上必須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白糖、醋、辣椒等配料制成的佐料,免費提供給顧客。家庭制作狗肉,更講究烹飪方法。雷州白?壹種地方風味小吃,盛行於清代。雷州白?以糯米粉為皮,配以白糖、椰絲、芝麻、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餡,捏成?後上蒸籠蒸熟。雷州白?素餡多以皮薄、油水足、既香又甜著稱,尤其是椰絲餡要下足豬油炒制。雷州粽興盛於明代,是壹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昔陽盛產稻米,尤以糯米聞名。城裏的商人用糯米包粽子在市場上出售。由於雷州粽用料足、個頭大,人們稱之為 "雷州大粽"。雷州粽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凈(用油鍋炒熟為佳),配以蝦仁、豬肉等作餡,再用粽葉包好,然後用草繩紮緊,放入鍋中加水煮成。舊時,雷州賣粽子的小攤,壹般連鍋帶粽子擺在街邊,放在爐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以蝦仁、豬肉為餡,風味襲人,而且糖分多,在當時確實是壹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了,攤主又免費贈送壹碗粽子水,既能解饞,又能品嘗到粽子的風味。如今,雷州市的夜晚,大街小巷的傳統粽子攤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了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依舊,只是體形比以前小了許多。甜酒地方風味小吃。俗稱 "甜糟"。相傳始於宋代。與白nb36c?、粽子並稱為雷州三大甜食。用糯米釀造,以荔枝糯米或六月糯米為最佳,其他糯米也可,但味道遜色許多。甜酒糖水是用甜酒和白糖煮水打底,舀入碗中,再加入適量未煮熟的甜酒。煮得微爛的,成渣的,加上生甜酒,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有很多人喜歡生甜酒,因為它保留了甜酒固有的風味。甜酒中含有豐富的葡萄糖,雷州人視其為冬令進補佳品,常將炒熟的雞蘸珍珠甜酒喝,每天壹兩碗,可補身養血,產後婦女尤為適宜。南珠有東、西、南珠之分。國際市場評價說:東珠(日本)不如西珠(歐洲),西珠不如南珠(中國雷州產)。南珠的特點是 "輕、重、圓、大",是珠中上品。南珠價格昂貴,歷來被視為華麗、高貴、富貴、吉祥的象征。南珠可用於制作項鏈和首飾,也可用於制藥、飲料和日用化妝品。從三國時期開始,雷州就因采珠人的采珠和養珠而被稱為楠竹之鄉。明朝在雷州設采珠專司,多次派官員和宦官到雷州采珠,並大量收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6 年 6 月 1 日開始楠竹養殖,現有楠竹場 3333 個。現有楠竹養殖場 3333 個,養殖面積 3000 公頃,珠芯廠 21 家,珠殼粉廠 12 家,楠竹項鏈加工廠 103 家。目前,珠人已普遍掌握了科學種核法、珠殼養殖法、夏季種核法、楠竹加工法等技術,縮短了楠竹養殖周期,降低了成本,經濟效益較好。葛布 中國素有 "北有葛,南有女葛 "之說,"南有女葛 "指的就是廣東雷州婦女編織的葛布。這種葛布自漢代以來壹直是向皇帝進貢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 "百錢壹尺,盛行於世",布質細密、光滑耐用,色如褐色象牙。雷州人最擅長織葛布。葛的主要產地是陽江、硇洲和雷州,葛布的主要織造地是雷州。廣東有很多葛布,但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婦女大多以織葛布為生,葛布有粗有細。布的質量比絲綢好,絲綢薄如蟬翼,只有幾銖重。[編輯本段] 雷州半島美食小吃 芋頭飯是將芋頭切成條狀,用油炸後與米飯壹起煮成的。芋頭飯特別香。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廣西的芋頭是進貢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芋頭做米飯招待客人,也是壹種新奇的做法。芋頭還有壹定的藥用和主要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 "能寬腸胃,療熱病"。遊客到雷州壹遊,吃上壹碗芋頭飯,真是壹件舒心的事。芋頭飯是用知了投條絲,加些配料,和米飯煮熟的飯,吃起來潤喉滑口甘香。藥性曲接四百味雲:"有下氣化痰,消食積之功效"。出門在外的人油膩的東西嘗多了,吃碗米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下飯 "是雷州人對它的稱呼。在我們農村,只有初壹的婦女才能吃這種飯。關於這種植物的藥用價值,沒有任何記載。在雷州,喜歡吃這種米的人很多。%D%A
上一篇:20批次藥品被停售涉及了哪些企業?對其有何影響?下一篇:申請韓國留學簽證需要準備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