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魚病匯編!(轉載)2010-09-10 23:50I.發病原因
造成金魚發病的原因很多,有些是飼養管理不當造成的,有些是細菌和寄生蟲感染造成的,有些與長途運輸有關。
(1)溫差:金魚換水時,新舊水溫相差5度以上,往往會引起魚的不適,導致疾病的發生。特別是春、秋、冬季,換水時應格外註意。
(2)水質變化:金魚攝食水中,由於餌料過多、殘餌發酵造成水質惡化,如不及時換水,會誘發金魚疾病。另外,剛放出來的自來水,由於晾曬時間不夠,金魚放進去會引起身體不適或中毒死亡。或在自來水中投放過多的除氯藥物小蘇打,造成水質發白,如不註意觀察,也會造成金魚死亡,這種情況在天氣炎熱時尤為常見。
(3)水土變化:金魚經過長途運輸,到達壹個新的環境,由於氣候、水質的差異,如調養不當,會誘發金魚生病。
(4)機械損傷:金魚在日常捕捉或運輸中,由於粗心大意或操作不當,造成金魚鱗片散落或器官損傷,如觀察不及時,易誘發金魚發病。
(5)疾病感染:每年春秋兩季,是金魚都會遇到的兩個易發病季節,這是自然環境造成的,人力難以抵擋,如果對疾病判斷不準確或用藥不當,會造成金魚大量死亡。常見的有寄生蟲引起的爛鰓病、真菌引起的皮膚黴病、細菌引起的白頭白嘴病和腸炎等。
金魚病的幾種表現
1.當人走近魚池(缸)時,金魚無動於衷,仍浮在水面上(稱水浮頭),靠近池(缸)壁時,懶洋洋地遊動,發出震動聲,人未下水,便浮上水面。
2.金魚在池(缸)中亂竄、遊動、旋轉,久浮水面不得下沈或沈到池(缸)底不得上浮,甚至用身體摩擦池(缸)邊或體側,倒立在水中。
3.魚不成團,呆浮在水面,背鰭不直,胸鰭無力少動,腹鰭不張,尾鰭無力下垂。不像往日拋竿時願意靠近主人,紅蟲吞進嘴裏,壹會兒又隨水吐出來。
4.魚體顏色變得暗淡無光澤,魚體消瘦,水泡萎縮,或呈乳黃色,血色發紫遊動時只搖頭,不動身體,魚體鱗片間或局部發紅、腫脹發炎,溢出血斑或潰瘍斑,魚鰭充血,周邊陰暗垂直,腹部鱗片出現散亂現象,尾鰭末端兩側有腐爛現象。
5.魚排出壹種帶有白色粘液的糞便,拖得很長很細,很少在魚池(缸)底發現黑色(褐色)的成型糞便。魚頭和魚身有黑色斑紋,腹部有紅斑,肛門紅腫,按壓腹部肛門有血黃色粘液流出。
6.鰓部充血、發白、灰綠色或灰白色等異常征象,以小米粒狀的鰓部有腐爛缺損、粘液增多等現象。
7.魚體表面粘液增多,周身有壹層白霜覆蓋或出現小白點,或有棉花狀絮狀物和壹片片白色絨毛等。
8.健康魚的手,魚眼球在水平方向上有旋轉活動,而病魚這種反應較弱或完全消失。
金魚常見的魚病
金魚的疾病主要分為傳染性魚病和非傳染性魚病兩種,其中傳染性魚病又分為病毒性魚病和細菌性魚病以及寄生蟲病三種。
傳染性魚病:
壹.病毒性和細菌性魚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魚病,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藻類等。
出血病、粘球菌爛鰓病、腸炎、豎鱗病、黃乳水泡病
水黴病、白粉病、表皮增生癥
二、寄生性魚病:寄生蟲病是壹種傳染性魚病,由寄生蟲或藻類寄生魚體引起。危害金魚的寄生蟲種類很多,常見的寄生蟲有以下幾種:
白點病、寄生性爛鰓病、魚虱、錨蚤、三代蟲
寄生性白內障
三、非傳染性魚病:非傳染性魚病壹般指機械損傷、水質不良、缺氧、中毒、營養缺乏等敵害引起的魚病。
但值得註意的是,往往許多非傳染性魚病是由於魚體虛弱或外傷引起的,為傳染性病原體侵入提供了條件,非傳染性魚病交叉感染並發傳染性魚病,這是不容忽視的。
夏季中風和悶缸熱尾病膀胱失調萎縮病金魚的天敵
家庭飼養觀賞魚,平時可配制以下常用藥物:
1、四環素,發病對象是爛鰭。發病對象是爛鰭病、水綿病。潰瘍病等,用藥濃度為10-20mg/L,魚發病後可連續藥浴4-6天,可根據需要重復藥浴。
2、呋喃西林,發病對象是爛鰭。發病對象是爛鰭、爛尾、爛尾。水綿病。潰瘍病、魚病,連續藥浴5天,可重復藥浴,濃度為0.1-0.3mg/L。
3、土黴素 鹽酸土黴素,發病對象是全身性細菌感染,如潰瘍病,大魚間接註射,可重復至癥狀消失,劑量為10-20mg/魚體重kg。小魚可按60~75mg/魚體重kg的比例拌餌投餵,連用1~2周。
4、福爾馬林,發病對象是魚體體表粘液病。皮膚和鰓寄生顫蟲(鐘形蟲、三代蟲、車輪蟲等),連續藥浴數天,濃度為20~25cc/T水。
5、孔雀綠,發病對象為黴菌。白點蟲。絨毛病。皮膚粘液病等,連續浸浴數天,用濃度為0.1~0.3ppm(百萬分之壹)。
6、甲基藍,發病對象是黴菌。白點蟲。絨毛病。皮膚粘液病等,繼續藥浴數天,濃度為1~2ppm。
7、高錳酸鉀,發病對象是魚虱等體外寄生蟲,短時間藥浴30分鐘,濃度為1~3ppm。
8、金魚病用藥
1)細菌感染--爛尾、爛鰭、鰭或體表帶血、體表白黴、腸炎、爛鰓等。
2) 細菌感染 - 爛尾、爛鰭、鰭或體血、體內白黴、腸炎、腸炎等。....可選用以下藥物:
a)食鹽 b)呋喃唑酮(俗稱 "痢特靈") c)青黴素 d)氯黴素
e)孔雀石綠 f)四環素 g)強力黴素
2)寄生蟲--寄生性腮腺炎、寄生蟲、白點病等.....。可使用以下藥物:
a) 敵百蟲 b) 高錳酸鉀 c) 硝酸汞
3) 物理性潰瘍--如表皮傷口、折疊鰭等
3) 物理性潰瘍--如表皮傷口、折疊鰭等....。可使用以下藥物:
a) 紅水 b) 青黴素
白點病(又稱瓜蟲病)
[病因] 白點病是由原生動物瓜蟲寄生在魚的皮膚或鰓中引起的。其小瓜蟲屬於原生動物纖毛蟲的壹種。顯微鏡下觀察,成蟲體內有壹個大的馬蹄形細胞核。幼蟲只有圓形、橢圓形或棒狀的大核。蟲體柔軟可塑,形態各異。該病是觀賞魚最常見、最多發的疾病之壹,發病特點是傳播快、流行廣、危害大。
[癥狀]每當黃瓜蟲幼蟲侵入魚體皮膚、尾鰭或鰓瓣表皮時,蟲體以魚體組織細胞為營養,造成組織壞死,形成白色囊狀孢子(即肉眼看到魚體出現許多小白點),故稱白點病。嚴重時,病魚表現為體表布滿白色粘液層,體色暗淡,少光澤,遊動懶散,腹鰭萎縮,單獨停滯浮於水面,有時還集群圍池,停食少便,魚體消瘦,呼吸道阻塞,最後密布白點而死亡。
【發病季節】壹般發生在12月至翌年6月,水溫14-25℃時,是小瓜蟲繁殖的最適宜溫度,也是發病的季節。水溫低於10℃或高於28℃時,小瓜蟲幼蟲發育停止或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
(1)換水時要註意溫差過大,造成魚體 "感冒",使害蟲乘機侵害魚體。
(2)充分利用小瓜蟲24小時後找不到寄主就會自行死亡的弱點,飼養金魚的水要在陽光下暴曬或靜置2-3天後再使用。這是預防該病的最佳方法之壹。
(3)每立方米水用0.05-0.1克亞硝酸汞比例全池(缸)傾倒或當水溫低於15℃時,可在50千克水中投入0.01克亞硝酸汞,將病魚浸浴0.5升小時左右,然後用相同溫度的新水過洗,再放回消毒後的新池(缸),稍加綠水!後靜置。但需要註意的是,亞硝酸汞毒性很大,應慎用。特別是小金魚對藥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魚弱,應適當降低藥液濃度,適當縮短浸泡時間。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紅汞(即醫用紅藥水)0.5-1毫升,浴病魚5-15分鐘。如果是色斑,則可用紅汞間接擦局部或周身。用新水洗後,再放入幹凈的新水中飼養,也可用l立方米水(即l000千克)潑灑3-5(克)毫升紅汞,使池(缸)水濃度達到3-5毫克/升。每隔2-3天視病情變化,可改用上述藥浴處理壹次,然後換入潔凈新水(嫩綠水)飼養,同時延長日照時間,適當提高水溫,停止攝食,增氧,即可獲得滿意效果。
(5)根據黃瓜蟲不耐高溫的特點,將其置於陽光下暴曬,將水溫升至30℃左右,在魚體周圍塗抹紅汞,然後經新水過洗後再撈入潔凈等溫度的嫩綠水中,停止攝食,暴曬1周後更換新水即可見痊愈。
(6)在水溫20-26℃範疇內,每立方米水體(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綠溶液浸浴病魚2小時,能殺死小瓜蟲,對金魚也比較安全。
白頭白嘴病/白雲病
白頭白嘴病:病原體為粘球菌。病魚額頭和口腔發生潰瘍,呈乳白色,病魚攝食困難。防治方法:選用呋喃唑酮壹克,溶於十公斤水中,浸洗病魚 20-30 分鐘。也可用稀釋的碘酒,塗抹傷口。
白雲病:是由寄生在魚體上的絲蟲或鞭毛蟲和斜管蟲引起的疾病。體表各處附著白色霧狀物質,是寄生蟲繁殖快,刺激寄生部位的上皮細胞,使皮膚分泌物增多所致。
預防方法:用1:5萬高錳酸鉀溶液藥浴病魚,每次10--30分鐘。水溫低誘發白雲病時,可用2%--2.5%食鹽水浸泡病魚15分鐘,再放回水中,反復進行。嚴重者可用1%的食鹽水浸泡1小時。孔雀石綠也可
表皮增生
[發病機理] 主要由病毒感染皮膚上皮細胞引起。
【癥狀】病魚患處上皮細胞異型增生,局部呈乳白色,並明顯增厚,形成白衣。
【發病季節】壹般常見於春季、黃黴季節和秋末。
【防治方法】目前,該病毒的防治方法仍在探索之中。使用紅黴素全池腹瀉,比例為每立方米水0.4-1克(註:用藥量還要根據魚的大小、水溫、發病情況、季節情況等加減),有壹定效果。
壹般魚類都有壹種鮮艷的粘液分泌物,這種分泌物對魚本身是起保護作用的,它可以減少病魚的入侵。
但當金魚局部發炎或其他疾病初期,其分泌物往往會增多。特別是壹些頭部肉瘤發達的金魚,在肉瘤的夾縫中,容易產生壹種白色的分泌物,有的較稀薄,有的似濃膿,這種現象往往在早春和秋季魚病多發季節較為常見。壹旦發現上述情況,就要進壹步檢查患處有無炎癥和寄生蟲,以便對癥下藥。
養殖過程中往往在金魚肉瘤的間隙,會出現壹種白色乳狀物,有的金魚養殖前輩稱這種白色乳狀物為 "毛頭"。這種白色乳狀物沒有傳染性,用棉簽悄悄壹擦或壹擠就可以擦掉,再塗上壹點紅汞就好了。
為此,當看到魚體上有白色乳狀物,特別是頭部肉瘤間隙中有白色粘液時,應仔細觀察局部有無炎癥,結合觀察魚的活動、食欲和魚便能否正常等,不要急於用藥。如果沒有病變,魚的活動、食欲和魚便都正常,那麽只要用點紅汞擦幾下就可以了。切不可盲目用藥,尤其是有毒藥物,更應慎用。
腸炎
[發病機理] 金魚金腸炎的病因尚不完全肯定,投放飼料量變化過大,餌料品種突然改變,水中含氧量降低,水質受到汙染,吃食後移動魚體,投餵不潔飼料等均可發生腸炎病。大多數專家認為,這種病是由腸道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的。因此,它被稱為細菌性腸炎。
金魚腸炎,主要與水質不潔和投餵腐敗餌料有關。
【癥狀】病魚初期表現浮遊遲鈍,行動遲緩,離群,厭食,以食欲不振為主,魚體發黑,頭、尾鰭較顯著,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初期排出白色線狀粘液或便秘。嚴重時,輕壓腹部會流出血黃色粘液。將病魚剖開,可見腸道發炎充血,至腸道發紫,故很快死亡。
【發病季節】多發於4-10月。
【防治方法】
(1)避免投餵腐敗、變質的飼料,註意保持水質清潔。
(2)將呋喃西林或痢特靈0.1-0.2克溶於5公斤水中,然後用藥浴病魚20-30分鐘,每天1次。平時預防時,也可用土黴素0.25克;或四環素0.25克;或氟哌酸0.1克等抗菌藥物,用量為每50千克水放2支(即0.25×2,或0.1×2)。浸浴2-3天後換水。
(3)用呋喃西林或痢特靈溶液全池(缸)潑灑,用藥量每50千克水投0.1克,以做平時預防,收效較顯著。
(4)每1千克魚體重用0.1克痢特靈拌在人工飼料中(顆粒狀或片狀均可)投餵病魚,每天1次,連餵3-4天。
慶大黴素也能
出血病
【發病機理】引起金魚出血病的因素比較復雜,壹般是病毒、細菌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引發的:
1.病毒、細菌(壹般認為由單核細胞增生芽孢桿菌引起)和寄生蟲侵襲魚體造成魚體外周或局部損傷。
2.水質關系 無論是用自來水養魚,還是用湖水或井水養魚,都需要靜置或曝曬2-3天後才能使用。如果不經處理間接使用,輕則會使魚鰭鱗片充血,重則會使金魚死亡。
【癥狀】魚鰭周邊(基部更嚴重)、鱗片或局部充血、溢血、潰瘍、鱗片散落;嚴重時口腔、眼睛、內臟出血,病魚浮頭或沈底懶遊;輕者食欲減退,重者拒食,體色發暗,昏昏欲睡,分泌物增多,並發細菌性水黴病和敗血癥而死亡。
【發病季節】壹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6-10月為多發季節。
【防治方法】
(1)除註意預防上述致病因素外,在溢血時要檢查有無寄生蟲,有則捕捉清除。同時,用紅汞塗擦患處,然後放入小盆中沖洗,再放回原池(缸)中,每天1次,直至痊愈。
(2)將病魚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靈溶液或2% 3%的食鹽水中浸泡10-15分鐘,過洗後放入池(缸)中,隔日1次。
(3)嚴重時在10公斤水中加入100萬單位卡那黴素或8000萬單位慶大黴素或1600萬單位慶大黴素,病魚水浴2-3小時,半天以上後換入新水飼養。每天壹次,壹般2-3次即愈。
(4)選用晶體敵百蟲0.5-0.8克,溶於10公斤水中,浸泡病魚10-20分鐘。
白粉病(俗稱白衣病)
[發病機理] 這是由於嗜酸性卵藻侵入魚體內而引起的-種疾病。
【癥狀】發病初期,魚體出現不像以前那樣搶食,食欲不振,精神呆滯,腹鰭萎縮,很少遊動,似有畏寒現象,常聚集在池(缸)角,體表粘液增多,背鰭、尾鰭和腹鰭相繼出現白點,大致類似白點病。之後,白點逐漸擴展到尾柄、身體兩側、頭部和鰓等處,最後白點層層疊疊,身體仿佛穿上了壹層白衣服,故而得名。最後,魚體逐漸消瘦呼吸道阻塞導致死亡。
【發病季節】壹般發生在早春和秋冬季節。
【防治方法】
(1)改善池水的酸堿度 該方法是取生石灰0.5升克,溶於50千克水中充分攪拌,待充分溶解沈澱後將溶液全池(缸)傾倒,使池(缸)中的酸堿度調理到pH8右右。
(2)成魚可用2%~3%的食鹽水沖洗全身,沖洗後換入幹凈的綠水,隔日1次,多次見效。
(3)早期治療在發現魚病的初期,可在飼養金魚的嫩綠水中每12.5千克水中投放青黴素40萬80萬或慶大黴素800萬16萬等抗菌藥物,停食或少食,多曬太陽殺菌也有壹定效果。
痘病
魚體上有白色斑塊,呈石蠟樣增生,嚴重時病魚全身延長。魚體顏色發暗,魚體消瘦死亡。
病因:皰疹病毒感染引起。
預防方法:多餵清潔新鮮飼料,增加魚體,壹盆水中加10毫克紅黴素浸泡,大魚還可註射百萬分之0.2的右氯黴素。
爛皮病。
病因: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引起。
這是金魚的壹種常見病,主要流行於夏秋季節。金魚患部紅腫,表皮腐爛,像打架時留下的紅印,多出現在金魚腹部兩側,多為魚體受傷後細菌感染所致。
治療方法:用毛刷蘸消毒液(如紅汞或高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或塗抹患處,隔日1次,3--4次即可治愈。
鰓病
金魚鰓病是由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故有寄生蟲性鰓病和細菌性鰓病兩種。
(1)寄生性鰓病:常見的寄生蟲有指環蟲、輪蟲、粘孢子蟲和鰓黴,綠藻等寄生在鰓上,都會引起鰓病。
【癥狀】病魚精神不振,少食,甚至停食,體色變暗,頭部更甚,鰓蓋不能閉合,鰓絲充血粘液,鰓瓣內充滿多種形態和大小的輪廓不規則清晰的孢子囊,阻礙金魚的呼吸,造成呼吸困難,金魚缺氧死亡。
【發病季節】夏秋季(約4月和10月)常見。
【防治方法】
(1)發病初期用2%~3%的生理鹽水在患處沖洗鰓部或將病魚放入浴盆中浸浴5~15分鐘。
(2)在5千克水中加入0.04-0.05克硫酸銅,將病魚浸浴10-15分鐘,再用新水洗凈後入池(缸)飼養,隔日1次。或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和硫酸亞鐵0.2克,全池潑灑。
(3)在5千克水中放0.3克晶體敵百蟲,病魚浸浴10-15分鐘。
(4)引進新水時,讓新水靜置,暴曬2-3天,待蟲找不到寄主自行死亡後,再放養金魚。
寄生蟲性爛鰓病
常見的寄生蟲有指環蟲、輪蟲、粘孢子蟲和鰓黴、綠藻等寄生在鰓上,可引起爛鰓病。
【癥狀】病魚精神不振,食量減少,甚至停食,體色變暗,頭部更甚,鰓蓋不能閉合,鰓絲被粘液充血,鰓瓣上布滿許多形態各異、大小不壹、輪廓不規則的孢子囊,清晰可見,妨礙金魚呼吸,造成呼吸困難,金魚缺氧死亡。
【發病季節】夏秋季(約4月和10月)多見。
【防治方法】
(1)發病初期用2%~3%的生理鹽水在患處沖洗鰓部或將病魚放入浴盆中浸浴5~15分鐘。
(2)在5千克水中加入0.04-0.05克硫酸銅,將病魚浸浴10-15分鐘,再用新水洗凈後入池(缸)飼養,隔日1次。或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和硫酸亞鐵0.2克,全池潑灑。
(3)在5千克水中放0.3克晶體敵百蟲,病魚浸浴10-15分鐘。
(4)引進新水時,讓新水靜置,暴曬2-3天,待蟲找不到寄主自行死亡後,再放養金魚。
粘球菌爛鰓病
金魚最常見的疾病,發病率高,傳播快,死亡率高,治療也比較困難。
【發病機理】由細菌(粘球菌)引起的細菌性爛鰓病。
【癥狀】鰓絲呈粉紅色或蒼白色,繼而組織破壞,粘液增多並帶有汙泥,嚴重時鰓蓋骨內側表皮充血,鰓蓋骨中間部分的表皮也被侵蝕成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軟骨外露,魚經常獨自遊動,行動緩慢,體色變暗,頭部更甚。病魚常因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死亡率很高。
【發病季節】該病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4-10 月)多見。
【防治方法】
(1)利用粘菌耐鹽性差的弱點,每5千克水放50-100克食鹽,對病魚浸浴5-15分鐘。
(2)在每5千克水中溶解呋喃西林或痢特靈片劑0.1-0.2克,對病魚浸浴10-20分鐘,或用英曼西林或痢特靈全池(缸)潑灑,浸泡數天後,更換新水(用藥比例為2毫克/升)。
(3)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中的任何壹種抗菌素均可溶於池(缸)中,卡那黴素用量可按每50公斤100萬單位和1.500萬單位/每50公斤水;或慶大黴素可為16萬單位;或青黴素可為8億單位、120萬單位;或鏈黴素可為1克;或慶大黴素可為3-5克,以上藥物也可用3.-5克,也可用上述藥液註射器直接噴鰓片,效果也較顯著。
爛尾病
或爛鰭病,多因寄生蟲或物理損傷,造成體表鰭條等組織損傷,柱狀菌等繼發病原體侵入感染,造成鰭條組織潰爛等缺損,治療時,需先處理寄生蟲感染,再用抗生素或抗菌藥等控制細菌感染。 治療方法:用1%孔雀石綠擦洗患處,隔天壹次,3--4次即可治愈。
錨蚤
節肢動物,甲殼類,僅雌性寄生在魚體上,長約1厘米,體似針狀,頭部有壹復角和兩個圓形吸盤,形似鐵錨。因此,它又被稱為鐵錨蟲,常在病魚體表發紅發炎,用肉眼即可發現蟲體。
【發病機理】由捕獲的紅蟲帶入或換水不當引起。
【癥狀】病魚表現焦慮、少食、消瘦,蟲體寄生在魚體各部位,呈白色絲狀,隨魚遊動。有的蟲體上長有棉絮狀的苔蘚,被誤認為青苔掛在魚身上,錨蚤貪吃,寄生在魚體處出現計劃外的深洞。
【發病季節】壹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最多。
【防治方法】
(1)數量不多時,可用鑷子夾除,數量較多時,可用高錳酸鉀清洗病魚,水溫在15--20攝氏度時,用濃度為10--20PPM的藥液浸洗1小時,每天1次,3天可見效。水溫高時,濃度應適當降低。
(2)用1%高錳酸鉀塗抹蟲體,入水30秒左右,每天壹次,然後用呋喃西林全池(缸)潑灑,水溫20度以下濃度為1.5-2PPM,20度以上,達到1-1.5PPM.約壹周後,錨頭蚤全部死亡。
三代蟲
病原體有中型三代蟲、細錨三代蟲和秀麗三代蟲。因體內有兩代胎兒,故稱 "三代蟲"。
【發病機理】本病大多是由於捕獲的紅蟲中夾有寄生蟲,加之飼養時未經充分漂洗、檢查,直接放入魚池(缸)中或因水質不潔、腐敗及交叉感染等因素,使魚虱寄生蟲直接侵襲魚體所致。
【癥狀】病魚體質瘦弱,初期極不安寧,時而狂遊,時而急劇側遊,在池(缸)邊碰撞、摩擦,企圖擺脫蟲體的侵襲,繼而食欲不振,遊動緩慢,導致金魚大量死亡。
【發病季節】最適溫度為 20 度,春季最易流行。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體(即1000千克)用90%晶體敵百蟲0.25-0.5克,溶解後全池潑灑,或將90%晶體敵百蟲0.5-1克放入10千克水中,給病魚浸浴10-15分鐘。-壹周可浸浴 3-4 次。
(2)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水溫10-20度時,浸洗30分鐘,20-25度時,浸洗15分鐘,25度以上時,浸洗10分鐘。
垂直結垢
[原因] 關於垂直結垢的原因,說法不壹。壹般認為,這是壹種由細菌(小點狀極性細菌)感染引起的內部疾病。也有人認為血吸蟲寄生於循環系統,蟲卵堵塞鰓微血管或腎血管使腹腔積液,產生豎鱗,故名豎鱗病。又稱松鱗病、炸鱗病。
另壹種說法是,豎鱗現象可能與水質不良或細菌感染導致金魚鱗片間淋巴液發炎有關。
【癥狀】壹般病魚兩側鱗片向外吹風,表皮粗糙,粘液分泌少,鰭基組織發炎充血,水腫,腹脹,重者死亡。
【發病季節】該病好發於冬春季節,成魚多發,但感染率不高,很少見到大量魚感染該病。
預防方法】
(1)可用2%的食鹽和3%的小蘇打混合液浸泡病魚10~15分鐘,然後放入含微量食鹽的嫩綠水中(約五分之壹~萬分之壹),待魚體恢復正常後,再用清水洗凈。)
(2)在5公斤水中放0.2克呋喃西林,對病魚浸浴10-20分鐘,隔天壹次。或用呋喃西林全池潑灑,水溫20℃以下時,按每立方米水用1.5-2克,水溫20℃以上時,用1.0壹1.5克。輕者2-3周痊愈。重者壹個多月見效。
(3)在25公斤水中投放40萬-80萬單位青黴素或100萬單位卡那黴素,每隔1-2周換壹次水,重新用藥,精心養殖,堅持用藥與曬太陽相結合,有壹定療效。
(4)按0.2毫克/升動物紅黴素全池潑灑。
或在50升水中加入250克搗碎的大蒜,給病魚浸浴數次,也可治病。
用高錳酸鉀水壹盆,以配制成深色水為準,浸洗時間以魚體忍受程度為準。浸洗後將魚放入清水中沖洗幹凈,然後用呋喃西林幹粉塗抹病處,數次治療後魚鱗松動面積逐漸縮小,最後即可治愈。
可選用慶大黴素3-5支,溶於十公斤水中,浸洗病魚10-15分鐘。
水黴病(又稱皮膚黴病、白病)
【發病機理】這是壹種真菌性皮膚病。壹般常因魚體皮膚外傷水黴菌和黴菌乘機侵入,寄生在魚體鰭狀傷口或敗血癥魚卵上而發生的壹種魚病。
【癥狀】每當金魚受到水黴菌的侵襲感染後,皮膚組織潰爛,粘液增多,並出現像舊棉絮狀的灰白色菌絲,也就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壹片片白色絨毛,這種絨毛狀的菌絲寄生在魚體患處後、又逐漸延伸到肌肉中,吸食魚體內的營養物質來滋養自己,這樣就會使病魚慢慢出現煩躁不安或呆浮懶動,最後常因食欲減食欲減退,最後常因虛弱而死亡。
【發病季節】 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早春、冬末和日照充足、多雨的黃黴季節多見。
【防治方法】
(1)在50公斤水中放孔雀石綠0.3克,病魚浸浴10-20分鐘,然後用棉簽輕輕擦拭菌絲體,看能否脫落。
(2)成年病魚,可在局部用鑷子夾去水黴菌絲,再用紅汞或5% 10%孔雀石綠塗傷口,可收到良好效果。
(3)在5千克水中投射0.1克呋喃西林或食鹽50-100克浸泡病魚10-20分鐘,然後將病魚放入每5千克水中溶解0.02克呋喃西林的淺水中過夜,有明顯療效。
(4)除註意操作時避免擦傷魚體外,在發病季節,特別是:正值黴雨季節,可在魚池(缸)水中放入微量食鹽(萬分之壹),有預防作用。
①潑灑食鹽和小蘇打(1∶1),使水成400mg/L的濃度;②用高錳酸鉀塗患處,放3%~5%的食鹽水中浸泡1~2小時,反復數次即可治愈。
魚虱
體扁圓形,灰綠色,微透明,大的像小臭蟲。如果在 2-3 天內找不到寄主,就會自行死亡。
【發病機理】本病大多是由於捕獲的紅蟲中夾有寄生蟲,加之飼養時未經充分漂洗、檢查,直接投入魚池(缸)或因水質不潔、敗壞及交叉感染等因素,使魚虱寄生蟲直接侵襲魚體所致。
【癥狀】金魚壹旦被魚虱侵染,魚體有時會失去平衡,經常煩躁不安,有時遊動迅速;有時用身體擦拭池(缸)壁,繼而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局部紅腫,溢血潰爛,分泌物增多;嚴重時魚鱗脫落,水黴等病菌乘機侵入並發感染,加速魚體消瘦而死亡。
【發病季節】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4-10月多見。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體(即1000千克)用90%晶體敵百蟲0.25-0.5克,溶解後全池潑灑,或在10千克水中投放90%晶體敵百蟲0.5-1克,藥浴病魚10-15分鐘。-壹周可藥浴3-4次。
(2)用3%的食鹽水浸泡15分鐘,利用魚虱怕鹽的特性,使魚虱離開金魚身體,再放入滯留3天以上的新水中覓食。
(3)養魚的水要多靜置,暴曬幾天,寄生蟲找不到宿主而滅絕,從而減少發病率。這是壹種較為有效的防病措施。
(4)漂洗紅蟲 捕獲的紅蟲必須仔細檢查有無寄生蟲或其他害蟲及蟲卵,必須嚴格漂洗幹凈後才能餵給金魚。這也是預防和減少魚病發生的積極方法。
燙尾病(著名的氣泡病)
幹癟病
膀胱病
魚瘟
中暑和悶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