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話,擅長古文,文靜敏感,善於演繹。妳要從《內經》、《難經》之類的書入手,從預測中醫的生理、經絡、生辰、吉兇入手。臨床上想看本草,可以參考壹些醫生的醫案、醫理、儒道相關書籍。若幹年後,妳將成為所有人。
如果重實踐,古文壹般,不如從《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這兩本書是歷代備受推崇的中醫臨床經典。從這裏走出了俞、盧懋修、遊在景、柯雲波等壹批名醫。簡而言之,歷代都有著名的傷寒醫家,但當然也有更多的從傷寒入,不限於用傷寒方的醫家,如葉、等。所以從這裏開始很容易和臨床溝通,在壹定程度上,自然有好壞之分,因為這是臨床規律。
如果文言文不是很好或者很差,思維重科學輕演繹,那就從現代教育部門的教材入手,如上所述,但要多結交老師朋友進行自學,共同進步。
如果妳文言文不好,不想好好學習,覺得好奇或者有錢賺,那就去上各種當代培訓班,但是最好不要行醫。更別說跟人說妳懂中醫。我曾經想起壹個關於何潔為張仲景占蔔的故事:“用細思而低韻,可以當個好醫生”,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學醫,人人都當醫生也是不可行的。總之,中醫的方劑學壹直講究“調法方藥”,但其寓意其實不止於此,這也是中醫的壹個流派。然後妳要選擇加入哪個派系,哪個門,當然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內經》中簡要論述了學醫的條件。
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方藥入手,再學習內外母嬰科目,也是壹種方式。但要從四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