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的解釋不是來自佛教經典,但是佛教徒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佛”,所以每個人對“超脫”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們知道,佛教也吸收了其他文化,核心是壹樣的。而且佛教講智慧,講悟性。那麽,要想“超脫”,就要有做人的智慧。
這種做人的智慧包括兩個來源:壹是生活經驗,壹般人沒有經歷過那件事,接受不了那個道理,即使口頭上接受,心裏也不接受;即使妳心裏接受了,也很難付諸行動。比如抽煙,很多人也知道抽煙有害,也有壹點了解,但是他平時勸他戒煙,他不聽,聽了也戒不掉。而如果他的任何壹個親人死於肺癌,以至於他真的覺得吸煙有害健康,這個時候他也許就可以不用別人的勸告而戒煙了。
同樣,對於人的其他欲望,別人勸他控制欲望,他可能很難控制自己。然後,很難“超脫”。很多人喜歡吃喝,喜歡魚和肉,以為吃辣是“福氣”。結果我壹檢查體質就發現不行,吃素對身體更有利。如果走出當初的誤會,我就超脫了。
二是個人觀感。有些事情不壹定要經歷過才能明白道理,比如“死”是不能經歷的。在監獄裏是體會不到的。很多道理,妳沒有經歷過就要明白。這種經歷,通過學習或者了解得到真相,也說明這種人的智力比壹般人聰明。當然,這種“聰明”主要是針對人生觀和待人接物。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超脫”呢?那就是學習。第壹,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吸取教訓。二是從書本上,從別人的經歷中,從思考中總結出人生的道理。
第三個問題,超脫後能做什麽?
我們說超脫是壹種人生境界,是壹種智慧。如此超然,在世界上,行動的障礙少了,自由多了。比如“無欲則剛”。我沒什麽好和別人計較的,那我就可以團結很多人,我的力量就會強大。比如不用和鄰居討價還價,我出門的時候鄰居會幫我看門。如果我不超然,要和鄰居爭壹毛錢,鄰居會在意我不在的時候有小偷來嗎?所以超脫是壹種大智慧,可以達到“妳好,我好,大家好”的奇妙境界。
再比如企業競爭,俗話說“同行是敵人”,競爭激烈。當大家都在掘金的時候,妳很難去爭取。這時候壹個人“超脫”,做了與“同行是敵”相反的事。他只是為每個人服務,為淘金者提供飲用水。結果他自然賺了很多錢。這種超越競爭的方式是超脫的表現。可見超脫的好處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