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範,男,52歲,農民。我的後背充滿了對冷月的厭惡,口幹舌燥,但我喝水少,喜歡熱飲。早上嘴微苦,痰容易咳出來。飲食還可以,小便還可以,大便稀,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滑。用手摸肩胛骨上角,大概手掌大小,感覺很冷。最近沒有感冒史,沒有發燒。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晰,聽不到幹濕羅音。因為患者口幹,喝酒少,喜歡熱飲,痰容易咳出來。大便稀,舌胖有齒痕,脈滑,有脈象。辨證屬於脾陽虛濕引起的痰飲。治療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濕為主,方劑以桂苓豬肝湯加減。處方:茯苓20g,白術15g,桂枝15g,甘草10g,葛根10g,生姜5片。10劑量,水煎服,每日1劑量。告訴他們禦寒保暖,避免辛辣食物。
服藥後患者的背惡寒明顯減輕,其他不適癥狀也有所改善。這藥壹直有效,所以采取了守方的方法。服用1個月後,患者電話告知“後背已經不冷了,只是喉嚨還有痰,沒什麽不舒服的”。作者告訴他在上面的基礎上加桔梗10g,半夏10g,服用1g後癥狀完全消失。
按:該患者屬於《金匱要略:痰飲咳嗽合治證》第十二種,記載“夫有飲下之蘊,背寒如手”,系脾陽不足,水飲溢,心下之蘊所致。清代李也講過“背為陽,陽中之陽為陽,心也。”所以心下飲酒,陰寒透背,陽氣衰,背寒如手。這個“心下”指的是胃和胸膈。背部的穴位是氣血註入人體臟腑經絡的地方。心臟的俞穴在背部。喝的時候小心翼翼,冷飲能註其舒,不能發散,影響了督脈的溫熱功能,所以後背和手壹樣涼。病機為飲酒阻滯心陽,背俞穴失溫。
《金匱要略》第16條:痰咳結合證治:“痰濁於心,胸脅脹滿,頭暈目眩,以桂苓疏肝湯為主治”。以溫補脾陽、益氣活血為主要方法,從而達到化痰飲、疏通經絡、消除各種疾病的目的。方中以桂苓豬肝湯加減,體現了《金匱要略》第15條的治法:痰咳結合證治,即痰多飲者,宜用溫藥治療,其中茯苓為治飲病主藥。桂枝溫陽,刺激陽氣以消除飲酒之邪,兩藥合用可溫陽化飲;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益氣;葛根升陽,舒筋活絡;生姜溫陽化痰。復診時加桔梗、半夏加強化痰之力,桔梗攜藥上至病位。諸藥合用,起到溫陽健脾、行氣利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