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類型和治療方法。氣滯胃痛
上腹部飽脹而痛,痛得分不清方向,常有喘息,或呃逆,心煩易怒,常欲喘過多氣。生氣時腫脹疼痛急劇增加,食少口幹,舌紅苔白,脈沈滑。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處方:陳翔理氣湯(自擬)。處方:香附15g、紫蘇15g、枳殼10g、麥芽20g、木香4g、薄荷8g。加減:經常嗆咳者加旋覆花、廣藿香、青皮;吐酸水者加黃連、吳茱萸、煆瓦楞子;如果氣過盛,加檳榔、萊菔子;呃逆者加旋覆花、赭石;兩側痞滿者加青皮、郁金;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
第二,吃飯胃痛
沈湎炒菜,飲酒過度,以致胃氣損傷,脘腹脹痛嘈雜,惡吐噯氣,惡臭惡食,口中口臭,舌苔厚膩,舌尖紅,脈滑或繽紛。治療要促進消化,導滯,理氣和胃。
處方:祛脈消食湯(自擬)。處方:神曲15g,炒麥芽20g,枳殼15g,紫蘇15g,藿香15g,生姜10g,厚樸15g。加減:肚子飽了就加萊菔子、焦檳榔;如果吃不好,加砂仁、半夏、竹茹;吞酸者,同佐金丸;打嗝時加入山楂、萊菔子、薄荷;口臭者,加佩蘭、白檀香;如果上腹部腫脹變硬,患者無法停止吞咽,宜因勢利導。先將鹽燒成濃湯,飲後探之,飲溫水後使之嘔吐。待病情稍穩時,再勤加煎服;如果病情嚴重,壹定要停止進食,喝點茶和果汁,等胃氣逐漸恢復,再拌粥。
第三,血瘀胃痛
胃脘痛有固定的地方,像用錐刺壹樣,不敢按。每次吃硬的東西,或者把食物吐出來,都會混血,而且看起來像膠壹樣,大便混敗血癥,大便很滑,容易出來。如果用辛辣或過冷熱的食物,也會導致刺痛、舌紫,或出現瘀血斑、口幹、流涕,但又不想下咽,脈搏沈。治療要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處方:丹紅散瘀湯(自擬)。
處方:丹參20g,紅花15g,莪術15g,沒藥15g,香附20g,炙甘草7.5g,延胡索15g,降香10g。加減:若嘔吐物混有黑血,則加側柏葉、大薊、蓮藕節;生地黃、玄參、牡丹皮為認為水不想咽者加;如果是膠漆,加入鮮生地、側柏葉、阿膠、黃芩、甘草、炒槐米和炒地榆;吐血較多者,宜用《金匱要略》瀉心湯合犀角地黃湯,或加梔子、犀角生研磨汁,尤為有效。(註:紫檀木香要搗碎後輕炒。)
第四,寒凝胃痛
腹部自覺發冷,疼痛,甚至脹得像拳頭。如果它是溫暖的,它會減少疼痛。如果經常想用手掌去摸,它會溫熱避寒,四肢冷而長,舌淡無苔,脈淡而深。治療宜溫中散寒,止痛。
處方:丁香15g,砂仁10g,陳皮15g,紫蘇15g,炮姜15g,肉桂15g,烏藥15g,烤草10g。加減:若腹痛脹如拳頭,加元胡、吳茱萸;四肢冰冷者,加附子、人參;吐清水者加吳茱萸、豆蔻、生姜。
五、火郁胃痛
自覺胃脘痛發熱,即使是灼痛如灼,吞酸吐苦,或解饑,飲食辛辣熱物,疼痛也會急劇增加,心煩口渴,喜飲涼物,大便幹結,舌短紅,苔黃而幹,或皸裂,脈沈滑或強。治療宜清胃火,和中止痛。
處方:秦致衛青湯(自擬方)。處方:梔子15g,黃芩15g,大黃10g,連翹15g,竹茹10g,青皮15g,川楝子15g,炒麥芽20g。加減:餓了就加石膏、黃連;心煩口渴者加石膏、知母、天冬;吞酸者,加胡璉、煆瓦楞子;心煩嗜睡者加酸棗仁、知母;大便幹燥者加玄參、芒硝(單包分批服用)。
六、停止喝酒胃痛
中間虛寒的人可以吃飲用水,陰虛不能消除。如果他們停留在中上腹腔,他們可能會遭受腹腔壓力和嚴重的疼痛。如果用手搓,可以聞到水的聲音,比如包在袋子裏的水。妳不想喝不好的水,但如果喝的很強烈,又會吐出來。舌質淡潤,體重四肢倦,脈緩潤。治療宜溫中焦,益脾,和胃飲酒。
處方:苓術化飲湯:茯苓20g,白術15g,陳皮15g,人參15g,桂枝15g,生姜10g,半夏15g,炙甘草10g。加減:若胃脘痛用水擦,則加蒼術、幹姜、阿莎麗;吐清水者,加炮制生姜、豆蔻;喝濃水後嘔吐者加砂仁、厚樸;小便不利者加豬苓、澤瀉、車前子;頭暈者加幹姜、細辛,欲服;手足暈厥者加附子、幹姜、黃芪。
七、胃脘中間虛痛
肚子疼隱隱作痛的時候,多是空腹。吃飯或暖胃時,疼痛會減輕。喜暖怕冷,吃的少感覺累,或者肚子飽,或者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脈微。這種綜合征有時輕有時重,但幾年都無法痊愈;每壹次都因為刺激、勞累過度、牽扯、食傷等因素,出現了因國內運化不暢而食滯等癥狀。治療要健脾和胃止痛。
處方:和胃益脾湯(自擬方)。處方:人參15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5g,砂仁10g,麥芽20g,炙甘草10g,大棗10g。加減:若胃脘飽滿,加蒲川、紫蘇;大便溏薄者,加蒼術、炒山藥、炒薏苡仁;對於有嚴重憤怒和疼痛的患者,加入烏藥和延胡索。
八、胃疼因中氣不足
胃痛隱隱作痛,有時脹痛,胃脘痛過脅,因情誌因素而痛。飲食少而無味,噯氣頻繁,神疲乏力,四肢乏力,大便不調,舌淡苔白,脈細。治療要健脾理氣止痛。
處方:調氣裏皮湯。處方:人參15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5g,麥芽20g,香附15g,紫蘇15g,砂仁10g。加減法:如果滿了,加神曲和焦山楂;滿腫者加枳殼、蘿蔔。對於很生氣的,加洋槐花。
九、津傷胃痛
隱隱作痛,胃裏嘈雜,饑餓,口幹咽燥,口渴,口唇灼熱,大便幹燥,舌質紅,津液少,脈細數。宜養燥生津,和胃止痛。
處方:養胃燥濕養胃湯。處方:烤枇杷葉15g,麥冬15g,人參15g,沙參15g,天花粉15g,石斛15g,麥芽20g,炙甘草10g。加減:若食後難以下咽,加紫蘇、黑芝麻、枳殼;心煩口渴者,加天冬、知母;心煩睡眠少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大便幹燥者加生地、玄參、黑芝麻。
十、津傷、氣滯、胃痛
胃痛隱隱,甚至飽脹,胃中嘈雜,經常嗆咳,呼吸過度,口幹咽燥,大便幹燥,舌質紅而幹,脈細而數。宜養燥生津,消食理氣。
處方:大棗理氣湯(自擬)。處方:烤枇杷葉15g,麥冬15g,人參15g,沙參15g,天花粉15g,石斛15g,麥芽20g,枳殼15g,香附。加減:若口幹、咽幹甚燥,加天冬、知母;經常窒息者加紫蘇、旋覆花;痞滿者加白蘿蔔;若腹滿,賈;大便幹燥加黑芝麻、玄參;心煩睡眠少者加酸棗仁、柏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