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運動損傷及處理方法1。挫敗感。
挫傷:指鈍性暴力直接作用於身體某壹部位,造成局部或深部組織的急性閉合性損傷。
(壹)破壞機制
互相打,被踢,打樂器等。
(2)癥狀和體征
1,單純挫傷
(1)有明顯的受傷史。
(2)疼痛(先輕後重)
(3)膨脹
(4)皮膚下或皮下組織壓痛伴硬結(部分嚴重者有深部膿腫或骨化性肌炎)。
(5)功能障礙
2.混合挫傷
如頭部挫傷伴腦震蕩或顱內出血;胸部挫傷伴肋骨骨折;腹部挫傷合並肝脾破裂,除局部癥狀外,常導致休克。
(3)處理
簡單損傷的治療可分為三個時期:
1,活動期有限
(1)制動器
(2)冷敷、加壓包紮、擡高患肢。
(3)傷後24-48小時內,活血、消腫、止痛的藥物(新傷藥、雲南白藥、七厘散等。)可以外用,也可以內服。
(4)如果腫脹繼續發展,局部皮膚溫度高,應盡快送醫院。
2.恢復活躍期(受傷後24-48小時)
(1)按摩、理療等。
(2)患肢功能鍛煉(先靜態收縮,後屈伸)
3.功能恢復期
(1)按摩理療
(2)抗阻練習,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功能。
混合挫傷和休克的傷員應盡快送往醫院。
(4)預防
1,加強防護和自我保護
2.遵守體育競賽規則
第二,肌肉拉傷
肌肉勞損:指肌肉的劇烈收縮或被動牽拉超過肌肉本身所能承受的極限而造成肌肉組織的損傷,稱之為。
(壹)破壞機制
1,急性損傷
(1)主動拉傷:(比如跳遠時拉傷小腿後側肌肉;起步時,大腿後側肌肉拉傷等。)
(2)被動勞損:(如跨欄時大腿後側肌肉勞損;壓腿的大腿後側肌肉拉傷等。)肌肉勞損的易發部位是肌腹、肌腹與肌腱的交界處、肌腱的起止點。
2.慢性損傷
如:絕癥、肌腱炎、肌腹勞損等。
(2)癥狀和體征
1,有明顯的受傷史。
2.疼痛
3、腫脹(皮下瘀血嚴重)
4.柔軟
5、肌肉收縮試驗陽性(嚴重的肌肉收縮畸形,如部分斷傷凹陷;肌肉腹部完全斷裂?雙峰?畸形;壹頭短裂?球形?畸形。)
6、功能障礙
(3)處理
1,肌肉輕度損傷或少量肌纖維短裂時。
(1)冷敷、加壓包紮、擡高患肢等。
(2)疼痛嚴重的患者可口服止痛藥。
(3)24小時後,外用新創口藥、痛點註射、理療或按摩等。
2、大部分肌纖維斷裂或肌肉完全斷裂,經過治療後,盡快送往醫院。
(4)預防
1,準備活動。
2.加強脆弱部位的鍛煉。
3.運動負荷要合理。
4、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
第三,關節韌帶拉傷
關節韌帶勞損:是指間接外力作用導致關節韌帶損傷,使關節活動超出範圍。
(1)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1,病因和損傷機制
膝關節突發內翻(即膝關節屈曲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向外旋轉,或者腳與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內收向內旋轉。)
2.臨床表現
(1)膝蓋內側疼痛(局部壓痛明顯)
(2)膝內側紅腫,(2-3天後)有淤血。
(3)屈伸受限(半腱肌和半膜肌的保護性痙攣)
(4)內側副韌帶分離試驗(+)(如果內側韌帶完全斷裂,關節間隙增寬,小腿畸形外展。)
3、加工
(1)冷敷加壓包紮。如果側副韌帶完全斷裂,必須用夾板固定。
(2)24-48小時後,外用新傷口藥;痛點註射。
(3)按摩、理療(3天後)、針灸等。
按摩手法:按、揉、揉、伸等。
穴位:雪海、陽陵泉、內外膝眼、三陰交、阿是穴等。
(4)早期功能鍛煉。
(5)如果韌帶完全斷裂,應及時送醫院進行手術縫合。
4.預防
(1)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練習。
(2)加強防護和自我保護。
(3)避免犯規和粗暴動作。
(2)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
1,病因和損傷機制
地面不平,身體不平衡,落地時踩到別人的腳等。,以至於腳突然向內翻。
2.臨床表現
(1)有傷病史。
(2)疼痛(明顯壓痛)
(3)腫脹、皮下淤血(尤其是距腓前韌帶損傷時)。
(4)跛行或功能喪失。
(5)如果韌帶完全斷裂,關節間距增寬,出現異常內翻。(抽屜試驗陽性)
3、加工
(1)冷敷,加壓包紮,擡高患肢。
(2)24-48小時後,外用新傷口藥。
(3)按摩、針灸、理療、痛點註射。
按摩手法:按、揉、伸、搖等。
穴位:昆侖、徐秋、瀉溪、陽陵泉、足三裏、阿是穴。
(4)盡早進行功能鍛煉。
(5)如果韌帶完全短裂,應冷敷加壓包紮後送醫院手術治療。
4.預防
(1)準備充分。
(2)加強足部力量和腳踝穩定性和協調性的練習。
(3)完善現場設施。
(4)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第四,滑膜炎
a、滑液囊是由結締組織組成的小囊。位於關節周圍,肌腱和韌帶的起點和終點與骨隆起之間。可以分泌滑液,減少摩擦。
B.常見的滑囊炎有肩峰下滑囊炎、鷹嘴滑囊炎、肘後滑囊炎、髕骨下或前滑囊炎、跟腱滑囊炎等。
(A)肩峰下滑囊炎
1,病因和損傷機制
(1)急性損傷
由於暴力直接作用於肩部,擠壓肩峰降囊,使肩峰降囊充血水腫。
(2)慢性損傷
由於肩關節長期反復的外展和外旋,肩峰降囊長期受到擠壓和摩擦,導致滑膜水腫,囊壁增厚或纖維化,從而導致慢性滑囊炎。
2.臨床表現
(1)急性損傷
①有直接傷害史。
②疼痛(明顯的局部壓痛;活動後疼痛加重;個人有輻射痛或夜間痛。)
③腫脹(血腫和水腫)
④功能障礙
(2)慢性損傷
①疼痛:早期疼痛(酸痛)較輕,逐漸加重。肩關節外展外旋時疼痛更厲害。
②肌肉萎縮:晚期三角肌萎縮。
③功能限制。
3、加工
(1)急性損傷
①冷敷和加壓包紮。
②24-48小時後,外用或口服消炎、消腫、止痛藥物,或穿刺引流後註入痛點,按壓包紮。
(2)慢性損傷
①按摩(手法:揉、按、揉、滾、拉等。)
②針刺(穴位:沮鵠、手臂、阿是穴等。)
③中藥治療(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熱療,拔罐。
4.預防
(1)準備充分。
(2)合理安排局部負荷。
(2)跟腱炎和跟腱滑囊炎
跟腱周圍有7-8層滑液囊,彼此不粘連。跟腱滑液囊在踝關節屈伸運動中起潤滑作用。
1,病因和損傷機制
(1)急性損傷
是由於準備活動不充分導致跟腱突然收縮,即劇烈跳躍或快速起跑所致。
(2)慢性損傷
長期的跑跳超出了身體的活動能力,逐漸勞損生病。
2.臨床表現
(1)疼痛和壓痛明顯(早期活動後疼痛會減輕,但即使累及跟腱也會疼痛)。
(2)腫脹(急性損傷)
(3)皮膚溫度升高(大部分)
(4)嚴重者跟腱和跟腱囊出現鈣化。
3、加工
(1)急性損傷
(1)冷敷和加壓包紮
②外用新創口藥或封閉。
(2)慢性損傷
①足部熱敷、熱水浴、理療。
②按摩、針灸、中藥熏洗。
按摩手法:揉、拿、提、揉、按等。
穴位:承山穴、太溪穴、昆侖穴、懸鐘穴、三陰交穴等。
③治療過程中應避免或減少奔跑、跳躍和蹬踏。
4.預防
(1)跑跳正確。
(2)準備活動要充分。
(3)運動負荷要循序漸進,防止運動負荷突然增加。
(4)高跟鞋可以減少跟腱的牽拉。
五、腱鞘炎癥
腱鞘分為兩層,內層覆蓋在肌腱表面,外層附著在肌腱周圍的韌帶和骨表面,兩層之間有滑液。它的作用是減少肌腱運動時的摩擦力,防止肌腱側滑。
常見的腱鞘炎有:橈骨莖突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肱二頭肌長腱腱鞘炎、踝關節腱鞘炎等。
(1)橈骨莖突腱鞘炎
1,病因和損傷機制
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不斷摩擦腱鞘,導致腱鞘水腫、增生、粘連等創傷性炎癥病變。
2.臨床表現
(1)疼痛:橈骨莖突疼痛,進行性加重。
較輕:拇指移動時疼痛。
嚴重:疼痛可以輻射到前臂和肩膀。
(2)腫脹:橈骨莖突輕度腫脹。
(3)壓痛:局部壓痛,可觸及小結節。
(4)有摩擦音或喀嚓聲(嚴重者)。
(6)功能障礙
3.檢查方法:
足部偏差測試(+)和阻力測試(+)
4.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1)熱療及中藥熏洗
(2)按摩(手法:揉、按、拔、壹指禪、撚、拉等。)
(3)針刺(取穴:列確、陽西、偏裏、手三裏等)。)
(4)關閉
5.預防
(1)合理安排手腕負荷。
(2)避免寒冷刺激。
(3)避免掌指關節過度屈伸,用力過猛。
(2)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彈響指)
1,病因和損傷機制
由於手指長期用力或快速運動,拇長屈肌、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不斷摩擦拇長屈肌腱鞘和指總屈肌腱鞘,導致肌腱和腱鞘水腫、增生。
2.臨床表現
(1)疼痛(手掌疼痛,可輻射至手腕)
(2)壓痛(局部壓痛,可觸及小結節)
(3)有喀嚓聲(用手指使勁)
(4)功能障礙
3、加工方法
電阻測試(+)
4、治療(原則:舒靜通絡,活血化
停滯期);
(1)中藥熏蒸和熱療
(2)部分關閉
(3)按摩(手法:撚、揉、伸、拔、搖等。)
(4)針灸(穴位:是)
5.預防
(1)避免長時間快速手動或長時間用力握拍。
(2)運動後註意局部放松。
(3)註意局部的溫暖。
(3)肱二頭肌長頭腱腱鞘炎
1,病因和損傷機制
由於肩關節長期轉肩或上臂擡,肱二頭肌長頭腱在結節間溝反復摩擦腱鞘,或因突然過度受累所致。
擅長的運動:標槍、吊環、單杠、排球。
2.臨床表現
(1)急性損傷
壹、疼痛(局部疼痛,並放射至三角肌)
b、壓痛(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處有尖銳壓痛)
c、功能明顯受限(上臂擡、伸、擡時疼痛明顯)
(2)慢性損傷
壹、疼痛(三角肌)
b、壓痛(限於結節間溝)
c、功能受限(肩關節活動除了上臂擡起後向後伸時疼痛外,沒有其他方向。)
3.檢查方法:
(1)肩部內旋試驗(+)
(2)弓形試驗(+)
(3)抗收縮試驗(+)
4、加工
(1)急性期:停止訓練,用三角巾懸掛患肢。
(2)急性中、晚期、慢性損傷:可進行封閉、按摩、拔罐、針灸、理療。
按摩手法:揉、按、推、揉、拉、拉等。
穴位:天宗、手針、沮鵠、肩、阿是穴等。
(3)功能鍛煉
5.預防
(1)做好充分準備。
(2)避免局部過載。
(3)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
(4)註意運動後疲勞的消除。
六、疲勞性脛腓骨骨膜炎
(壹)破壞機制
1,肌肉參與理論
由於長期跑跳,拇屈肌、趾屈肌、脛後肌、腓骨反復收縮,導致骨膜與骨的正常關系被破壞,產生骨膜松弛、淤血、水腫等病理變化。
2.應力理論
由於身體的重力線與脛骨的中軸線不重合,身體的重力和支撐面的反作用力使脛骨的凸面受到最大的拉力,從而引起骨膜松弛、淤血、水腫等病理變化。
(2)癥狀和體征
1,疼痛:疼痛多為隱匿性或累及性疼痛,嚴重者有刺痛感或灼熱感,部分有夜間痛。疼痛部位是脛骨內側中下段和腓骨外側緣下段。
2、腫脹:急性期有凹陷和水腫。
3、壓痛:局部骨面有壓痛,可感覺到硬塊壓迫的劇痛(晚期)。
(3)檢驗方法
1,後踏板運行(+)
2.x光檢查:骨質增生晚期。
(4)處理
1,輕度早期癥狀:
(1)減少下肢跑跳練習。
(2)局部熱敷和周邊按壓
莫。
(3)彈性繃帶包裹患部,擡高患肢。
2嚴重癥狀:
(1)停止跑跳。
(2)應用彈性繃帶包紮擡高患肢。
(3)中藥外敷、按摩、針灸、理療等。
(5)預防
1,合理安排運動量,註意改進訓練方法。
2.避免在堅硬的地面上跑跳過多。
3、及時消除小腿的肌肉疲勞。
七、髕骨勞損
髕骨勞損是指軟骨癥和髕腱止器的慢性損傷。
擅長的運動:籃球、排球、舉重、速滑等。
(壹)破壞機制
主要是膝關節長期超負荷工作或反復輕傷的積累造成的。
(2)臨床表現
1,膝軟膝痛
2、關節積液(少數)
3.肌肉萎縮:嚴重者股四頭肌和股內側肌萎縮。
4.髕骨壓痛和髕骨周圍壓痛:
(3)檢驗方法
1,壓髕骨(+)
2.手指按壓髕骨周圍(+)
3.膝關節伸展阻力試驗(半屈曲位)(+)
4.半蹲試驗(+)
5、髕骨摩擦試驗(+)
6.x線檢查:早期意義不大,晚期有囊性變和骨質增生。
(4)處理
1.減少或停止膝關節半蹲的練習。
2.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訓練是預防髕骨勞損的積極手段。
3、封閉、滲透藥物外敷、理療、按摩、針灸等。
4、以上治療無效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5)預防
1,杜絕單打的訓練方式,減少膝蓋過度負荷。
2.加強股四頭肌的力量訓練。
3.註意運動後疲勞的消除。
4、早發現早治療。
八、骨骺損傷
解剖和生理特征
1,骨骺的分類
骨骺可分為兩種類型:
(1)壓迫骨骺:位於長骨兩端,參與關節形成,承受壓力。骺板損傷影響骨頭的長度,例如股骨頭和肱骨頭。
(2)牽張骨骺:位於肌肉的始端和末端,承受肌肉的張力。骺板損傷不影響骨頭的長度,例如股骨轉子和脛骨粗隆。
2.骺板的組織結構
骺板分為三層:
(1)生長層:在該層中,大量細胞分裂並逐漸形成柱狀排列,基質增多。
(2)轉化層(鈣化層):細胞逐漸肥大變性,基質逐漸減少鈣化。這壹層經常出現裂縫。
(3)成骨層:該層軟骨溶解,基質鈣化,軟骨組織被骨組織替代。
3.滋養血管進入骨骺。
(1)直接進入:營養血管通過遠離骺板的骺邊緣進入,
(2)間接進入:少數營養血管通過骺板邊緣進入骺。因此,當骨骺骨折或分離時,容易傷及血管,影響骨骼的生長發育。
(2)損害機制
1,急性損傷
(1)暴力(剪切力、劈裂力、擠壓力)導致壓迫骨骺骨折或骺板分離。
(2)肌肉主動劇烈收縮或被動過度卷入,骺板比肌腱、韌帶弱2-5倍,容易發生骺分離。
2.慢性損傷
(1)骨骺的炎癥是由於局部負荷過大或肌肉反復收縮引起的。
(2)此外,壞血病、佝僂病、內分泌失調等疾病更容易引起骨骺損傷。
(2)臨床表現
1,骨骺分離或骨折
(1)有明顯的外傷史。
(2)體征:疼痛、腫脹、壓痛、畸形、骨摩擦音、功能障礙。
2.骺炎
(1)病史:典型運動史,但無明顯外傷史。
(2)疼痛:早期鈍痛,局部承重、碰撞、受累而加重。
(3)腫脹:淺表部位可見輕度腫脹。
(4)壓痛:患部有壓痛。
(5)功能障礙
(6)鎖定:如果骨骺損傷後骨骺斷裂,可引起鎖定。
(3)處理
1.骨骺分離或骨折的治療
骨骺分離或骨折的治療原則和方法與骨折基本相同。骨骺分離或撕脫骨折愈合時間與骨折大致相同,其他類型損傷與同類骨折大致相同。)
2.骺炎
(1)減少或控制局部負荷,適當固定病竈。
(2)中藥按摩、針灸、理療、外敷或內服。
(4)預防
合理安排訓練,避免局部超負荷;改進組織方法,加強防護和自我保護。
九、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壹)破壞機制
由於腕伸和前臂旋前旋後經常重復,腕伸肌群不斷卷入肱骨外上髁上的滑液囊或關節囊,導致慢性損傷。
(2)臨床表現
1,多為無明顯外傷史。
2、疼痛:最初酸痛,或反復損傷疼痛。病情逐漸加重,最後出現持續性疼痛,可放射至前臂。
3、壓痛:局部壓痛明顯。
4.關節功能障礙
(3)檢驗方法
1,米爾氏試驗
2.手腕抗拉伸試驗
(4)處理
1,減少或停止手腕伸展和前臂旋轉。
2.按摩、針灸、理療、中藥外敷、封閉(嚴重者)均可。
按摩手法:揉、按、拔、提等。
穴位:曲池、赤澤、阿是穴等。
3、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手術治療。
(5)預防
1,加強熱身活動,提高肌肉反應性。
2、合理安排局部負荷。
3.及時放松局部疲勞的肌肉。
4.註意當地的溫暖。
x腕舟骨骨折
(1)病因和損傷機制
當腕關節因暴力傳遞而極度放射狀伸展時,舟骨被橈骨遠端尖關節面的背側緣或莖突切斷。
(2)臨床表現
1,疼痛(手腕放射狀伸展時疼痛加重;鼻咽窩壓痛明顯)
2、腫脹:手腕紅腫。
3.功能障礙:隨著病情的加重,功能障礙越來越明顯(這是診斷陳舊性舟骨骨折的重要指征)。
(3)檢驗方法
1,拇指軸向壓縮試驗
2、掌骨敲擊試驗
3.x光檢查
(4)處理
1,用石膏或小夾板固定患處,固定時間視病情而定,時間2-4個月左右。
2、活血化瘀的口服藥。
3.如果骨折不愈合或壞死,應考慮植骨。
(5)預防
1,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
2、提高專項技術水平。
3、早診斷、早治療
XI。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壹)破壞機制
1.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時,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處於松弛狀態,關節不穩定。此時,如果大腿或小腿處於外翻狀態,那麽突然旋轉伸直(屈曲)膝關節,容易造成半月板損傷。
2.膝關節的突然過度伸展和腘繩肌腱的前後斷裂也可導致半月板前角或邊緣的分離。
(2)臨床表現
1,有明顯的受傷史。
2.疼痛:疼痛是因為滑膜受累。如果半月板損傷不累及滑膜,疼痛不明顯。
3、壓痛:關節間隙內外疼痛。
4、腫脹:早期有積血和積液,慢性期常有少量積液。
5.噪音
6.鎖
7.嚴重的股四頭肌萎縮
(3)檢驗方法
1,麥克斯韋測試
2、埃利希研磨試驗
3.浮充試驗
(4)處理
1,急性損傷
(1)控制受傷部位的活動,避免加重傷情。
(2)如果腫脹明顯,可穿刺抽出積血和積液。
(3)用石膏或夾板將膝關節固定在稍彎曲的位置2-3周。
(4)加強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
(5)固定解除後,可采用按摩、針灸、理療、中藥外敷。
按摩手法:揉、推、滾、握等。
針灸學位:石豐、梁丘、雪海、陽陵泉、足三裏、委中、成山等。
(5)預防
1,做好充分準備。
2、合理安排局部負荷。
3.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敏性。
4.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
十二、腦震蕩
(壹)破壞機制
頭部的劇烈動作引起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的抖動,導致暫時性的意識和功能障礙,大多無明顯的解剖和病理改變。
(2)臨床表現
1,恍惚或意識喪失(時間:幾秒或30分鐘)
2.呼吸淺,脈率慢,肌肉松弛,瞳孔放大但左右對稱,神經反射減弱。
3、睡醒後,短時間內反應遲鈍,出現?逆行性失憶?。此外,還有頭痛、頭暈、惡心或嘔吐等癥狀。
(3)處理
1,讓傷員安靜躺下,頭部冷敷,保暖。
2、昏迷者,刺激人的內關、湧泉等穴位,呼吸障礙者進行人工呼吸。
3、昏迷5分鐘以上,瞳孔散大不對稱,耳、鼻、口出血及眼球發紺,醒後有劇烈疼痛,噴射性嘔吐或再次昏迷,說明腦組織損傷或繼發性顱內高壓,應立即送醫院。
4、患者清醒時仍需臥床休息,直至頭痛、惡心等癥狀完全消失。以免造成後遺癥。
5.傷員康復後,可以通過閉眼單腳站立、手臂擡起的平衡測試來判斷是否可以參加體育活動。
(4)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