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原體是牛瘟病毒,抵抗力很小,壹般消毒劑就能殺死。牛的敏感度最高。病毒存在於發熱期病牛的血液、內臟和體液中,隨所有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健康的牛通過與患病動物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如吸入汙染的空氣或食用汙染的飼料和飲用水。該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多見於冬末春初。壹旦流行,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癥狀
潛伏期壹般不超過10天,特殊情況可達17天。病牛高燒,體溫升至40℃以上,食欲減退或棄養。精神抑郁,結膜潮紅,眼鼻粘液膿性分泌物,眼瞼腫脹。鼻鏡又幹又熱,甚至開裂,有褐色的痂。口腔粘膜的改變是特征性的,表現為流涎和彌漫性充血。嘴角、牙齦、頰面、硬腭出現小米大小的灰色或灰白色小結節。隨著病程的進展,結節相互融合形成壹層灰色或黃色的假膜,看起來像散在粘膜表面的麩皮。偽膜剝除後會出現邊緣不平整的爛斑或成為潰瘍。伴有嚴重腹瀉,水樣便,有時帶血,或混有條狀腸粘膜或管狀假膜,惡臭,後期大便失禁。奶牛有陰道炎,懷孕的奶牛經常流產。全身癥狀加重,多死於敗血癥。
診斷
可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作出診斷。如不能確診,可進行病理屍檢。
病理屍檢主要變化:消化道出血壞死性炎癥,口腔黏膜糜爛,上皮壞死崩解,形成假膜。皺胃、小腸和大腸粘膜出血伴潰瘍。
預防
中國已經消滅了牛瘟。因此,預防牛瘟的關鍵工作是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對進口牲畜和動物產品進行嚴格的檢疫。在受周邊國家疫情威脅的邊境地區,對所有牛普遍接種牛瘟羊減毒疫苗,防止牛瘟傳入。壹旦發生牛瘟,應立即報告,並嚴格執行封鎖、檢疫、隔離、消毒、撲殺、毀屍等措施。
在已發生牛瘟的疫區,應當連續三年接種牛瘟弱毒疫苗。壹般不提倡治療,以免疫情進壹步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