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殖吸蟲的生活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壹中間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是各種蜻蜓的幼蟲和成蟲。原蟲成蟲在宿主寄生部位產卵後,卵隨糞便進入水中,被淡水螺吞食,卵在淡水螺體內依次發育成毛蚴、尾蚴和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進入水中的蜻蜓幼蟲體內發育成囊蚴,囊蚴在蜻蜓幼蟲或成蟲體內長期保持活動狀態。當雞啄含囊蚴的蜻蜓幼蟲或成蟲時,即被感染,囊蚴進入雞體內發育成童蟲,童蟲遊走於泄殖腔、輸卵管和法氏囊,寄生並發育成成蟲。
這種疾病在野生鳥類中的流行往往構成自然疫源地,被感染的雞是這種疾病的主要汙染源。這種疾病的流行大多發生在蜻蜓出現的季節。在河湖縱橫交錯的地區,各種淡水螺和蜻蜓的繁殖有利於這種疾病的流行。
Pregonimus可使雞出現明顯癥狀,初期食欲和產蛋正常。但由於輸卵管粘膜的刺激和腺體正常功能的破壞,產蛋量減少,畸形蛋、軟殼蛋、無殼蛋增多。隨著輸卵管炎的加重,病情繼續發展,雞出現食欲不振、消瘦、精神萎靡、羽毛脫落、產蛋停止等癥狀。有時從泄殖腔排出蛋殼碎片或石灰樣液體,腹部腫脹,肛門潮紅。後期體溫升高,口渴加重,嚴重者甚至死亡。
1.2雞包蟲病雞包蟲病是由包蟲病的吸蟲寄生在雞的直腸、盲腸和小腸而引起的壹種寄生蟲病。除了雞,火雞、鴨、鵝和其他鳥類也容易感染。雞包蟲病在我國各地普遍流行,對雛雞危害很大。
吸蟲的生活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壹中間宿主為錐螺,第二中間宿主除錐螺外,還包括扁螺、蝌蚪等水生動物。棘球蚴成蟲在宿主體內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落入水中的卵在31℃ ~ 32℃孵化毛蚴。毛蚴在水中遊動,遇到第壹個宿主蝸牛就入侵。它首先發育成幼蟲,然後發育成尾蚴。尾蚴離開蝸牛,在水中遊動,鉆入第二個中間宿主,成為囊蚴。也有成熟的尾蚴不離開螺體,直接發展成囊蟲病。雞吞食這些寄主或包囊感染後,包囊在雞的消化道內被消化液溶解,幼蟲從包囊中出來,吸附在雞的直腸和盲腸粘膜上,16 ~ 22天後發育成成蟲。
病雞因棘球蚴的機械刺激和毒素作用而發生腸粘膜損傷和出血,癥狀為厭食、腹瀉、消瘦、貧血、生長發育受阻,嚴重者死亡。
1.3雞並殖吸蟲病雞並殖吸蟲病是由多種並殖吸蟲寄生在雞的盲腸和直腸引起的疾病。這種疾病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而且是地方病。
並殖吸蟲的中間宿主是蛤殼。並殖吸蟲成蟲在雞的腸腔內產卵,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卵在適宜的環境中孵化出毛蚴。囊蚴進入螺體內後,先發育成尾蚴,再發育成尾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在蝸牛體內發育成囊尾蚴,或離開蝸牛附著在水生植物上。雞在啄食蝸牛或含囊蚴的水生植物時被感染,囊蚴附著在雞的盲腸粘膜上,發育成成蟲。
感染雞細菌性痢疾的病雞,常出現稀便粉紅色粘液,進行性消瘦和貧血,食欲不振,營養不良,生長發育緩慢,嚴重者甚至死亡。屍檢時盲腸黏膜受損、發炎、黏液增多,黏膜表面可發現大量葉狀蠕蟲。
2.土雞常見吸蟲病的治療
噻苯達唑:口服,壹劑,每公斤體重20mL,停藥期10天;伊維菌素註射液:皮下註射,壹劑,0.2mL/kg體重(以伊維菌素計),停藥35天;阿苯達唑:口服,壹劑,15mL;每公斤體重;芬苯達唑粉劑:每三個月壹次,將700克/噸本品混入飼料中,連續7天。
3.土雞常見吸蟲病的預防
3.1加強土雞放牧管理為土雞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不在沼澤和低窪地區放養土雞。避免雞只在早上、晚上及雨後在池塘進食蜻蜓幼蟲及成蟲。
3.2加強青飼料和飲用水的衛生管理,不給雞餵新鮮的水產青飼料。在低濕度和沼澤地采集的水生青飼料應通過陽光照射進行無害化處理。飲用水應來自幹凈的井水、自來水或流動的河水。
3.3定期驅蟲的頻率和時間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條件。低毒性和安全的驅蟲藥可用於預防性驅蟲藥。常見的伊維菌素預混劑為0.2mL/kg體重,混在飼料中飼餵5天。
3.4做好糞便的處理。雞的糞便要及時清除,進行堆積發酵殺卵處理,特別是驅蟲後的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