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溶血性黃疸價值較高,目前的治療方案多為藍光。如果藍光失敗,就需要輸血,避免膽紅素腦病,危及寶寶的大腦健康。所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還是很重要的。[1]
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主要表現:
ABO溶血病新生兒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癥嬰兒表現隱匿,早期易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混淆,故皮膚略黃,精神狀態良好;重度溶血寶寶可能子宮內出現嚴重溶血,導致胎兒水腫;或出生後出現重度黃疸或重度貧血,發生膽紅素腦病的風險較大。
膽紅素腦病的危害及表現
神經系統癥狀:精神差、嗜睡、四肢無力或緊繃、哺乳困難或不哺乳、眼睛直、尖叫、抽搐。後遺癥:很多搶救過來的孩子最終都留下了神經系統後遺癥,比如運動功能障礙、聽力障礙、智力低下等等。死亡:有些重病的嬰兒會導致死亡。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原理: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皮膚、眼睛、面部發黃。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ABO溶血性黃疸是典型的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多在12.9mg/dl以下,發黃較輕,病理性黃疸較重。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俗稱“十兒九黃”,可以自然消退。主要是由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決定的,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紅細胞壽命短,膽紅素來源於老化的紅細胞,所以新生嬰兒產生的膽紅素比成人多,同時嬰兒肝臟代謝能力差,新生兒不能及時排除膽紅素,所以生理性黃疸出現,十多天消退。
溶血性黃疸是基於嬰兒體內膽紅素的代謝特征。因為嬰兒和母親的血型不相容,紅細胞發生溶血,也就是說破碎了,產生大量的膽紅素。當產生的膽紅素遠遠超過寶寶的代謝能力時,就會產生嚴重的黃疸,甚至膽紅素腦病。
胎兒和母親之間的溶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發病機理是孕媽媽體內的血型(O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與胎兒紅細胞膜表面相應的抗原結合(這個過程也叫紅細胞致敏)。致敏的紅細胞可被胎兒/新生兒體內的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破壞,從而發生溶血,紅細胞受損,產生大量膽紅素,導致黃疸和貧血。
並不是壹旦溶血就會出現黃疸,這壹點也很重要。
細胞溶血產生膽紅素的多少決定了黃疸的程度,甚至貧血。
嬰兒單純性溶血:
紅細胞的死亡和膽紅素的產生≈身體代謝番茄紅素的能力,無黃疸。
嬰兒溶血性黃疸:
紅細胞死亡,膽紅素生成高於代謝攜帶番茄紅素的能力,出現黃疸,膽紅素生成越多,黃疸越嚴重。
嬰兒溶血性貧血:
當紅細胞新生代償少於紅細胞死亡數時,就會發生貧血。
ABO溶血性黃疸的醫院治療
目前國內ABO溶血病換手率高!所以,壹定不要拖延或拒絕醫生的治療!不要聽信偏方。
在治療方法上,醫護人員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光療、藥物治療、換血等。,以免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如果孩子膽紅素接近光療水平,應及時用藍光照射,將峰值控制在交換水平以下。減少孩子換血的概率。這時候家長就不要糾結藍光的副作用了。此時關鍵是控制膽紅素值,避免達到換血的危險值。
對於膽紅素增長過快、病情嚴重的患兒,需要換血治療。如果孩子明顯伴有貧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酌情決定輸血。
關於風險值,要提醒家長,根據寶寶出生時間和年齡的不同,會有所不同。溶血性黃疸的寶寶壹定要遵醫囑拍藍光,避免藍光嚴重失效,甚至換血。
從圖中可以看出,藍光對嬰兒黃疸的幹預值處於動態變化過程中,換血治療也遵循動態變化規律。
如果出生時年齡小於24小時,黃疸值超過6mg/dl,應考慮藍光;24-48h時,黃疸值為9 mg/dl時,考慮藍光;48-72小時齡,黃疸值12 mg/dl時,考慮藍光;當寶寶超過72小時,黃疸值為15mg/dl時,考慮拍藍光。當然我們也會發現,考慮藍光和實際藍光之間有兩個值,主要看寶寶的實際情況和膽紅素的上升趨勢。
如果寶寶已經治療,如果已經超過3天,黃疸值已經降到12.9左右(生理黃疸值範圍內),基本達到安全範圍。至於是否繼續發藍光,要看寶寶的實際情況。如果停止照射藍光,壹些嬰兒可能會再次出現黃疸加重。
也許家長可能在網上看到壹些說法,會擾亂視聽:
比如黃疸值大於15 mg/dl,就要拍藍光。有些父母傾向於盲目遵循這壹原則,拒絕給寶寶拍藍光。其實這並沒有考慮寶寶的出生時間。默認為嬰兒出生超過72小時。如果妳的寶寶不幸是溶血性黃疸,這個時候不要自作聰明,遵醫囑。
可能妳也會看到壹些傳言,說不壹定要拍藍光,曬太陽,吃茵梔黃或者按摩,藥浴才能解決問題,但是這個時候,應用情況就被忽略了。這是針對黃疸值高的生理性黃疸,有的生理性黃疸可能達到12mg/dl。此時應用這些方法可能會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黃疸排出,但這是建立在黃疸值在安全範圍內的基礎上的。不要再和溶血性黃疸鬼混了!
還有壹種可能。比如有的孩子(出生後48h)黃疸值是9 mg/dl,醫生卻不允許他們拍藍光,而妳的溶血性寶寶黃疸值是9 mg/dl,醫生卻建議他們拍藍光。此時請不要拒絕,因為膽紅素的增長速度和趨勢因病因不同而不同。千萬不要盲目攀比,拒絕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換血甚至不可逆損傷。
有人在說,所謂膽紅素腦病(又稱核黃疸),其實就是嚇唬家長。這裏的家長壹定要明白,嬰兒的體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比魔強,黃疸值可能超過20 mg/dl,自然消退。但部分患兒在黃疸值為20 mg/dl時,可能會出現膽紅素腦病,危害患兒的神經系統,引起嗜睡、反應不良和驚厥,甚至引起膽紅素腦病。
如果超過年齡的95%百分位,就是危險值。
新生兒膽紅素在出生後不同年齡的風險值不是壹成不變的,如圖所示。在我國,新生兒膽紅素水平分為高危、高危、低危、低危四個區域,如圖所示,其中>第95百分位為高危區域,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和膽紅素腦病的風險大大增加。寶寶媽媽可以對比寶寶出生時間,不要輕易拒絕治療。
優質護理可以幫助溶血性嬰兒加速黃疸代謝。
在兒童優質護理的實施中,護士通常會做以下工作,家長應積極配合。
首先,觀察孩子貧血的程度。如果新生兒血紅蛋白檢測結果低於145g/L,可以診斷為貧血。溶血性疾病較輕,沒有貧血癥狀;如果溶血性疾病為中度,則明顯表現為貧血癥狀;如果是嚴重的溶血性疾病,會表現出水腫、貧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癥狀。所以護士會密切觀察孩子是否有貧血,監測化驗結果,判斷貧血程度。
二是孩子是否有肝脾腫大。溶血性疾病發生時,肝脾會有不同程度的腫大。所以護理人員每天都要對孩子的肝臟進行觸診,觀察是否有腹脹、腹水以及皮膚、黏膜上的出血點。
第三,堅持早期充足的母乳餵養,可以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
年輕的媽媽們,請不要拒絕母乳餵養。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前3-4天內,每天可以母乳餵養8-12次,必須按需餵養。頻繁有效的母乳餵養可以促進胎糞順利排出,通過增加腸道蠕動進壹步促進乳汁分泌。寶寶的胎糞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通過刺激胎糞排出可以有效降低膽紅素。
第四,是保證孩子大便通暢。
寶寶體內的膽紅素代謝完畢,最終排出的通道是糞便和尿液。而且由於寶寶腸道功能不成熟,代謝後的膽紅素很可能被小腸再次吸收,危及寶寶;同時,胎糞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所以,壹定要保證寶寶的大便通暢。
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只排尿2 ~ 3次,排便3 ~ 5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大便顏色逐漸變為黃綠色,在餵養滿意的情況下,排尿次數可增至6 ~ 8次/天或更多,尿液顏色清澈。
如果寶寶排便次數少,壹天只有1 ~ 2次甚至不排便,且大便顏色持續暗綠色,小便次數少,顏色偏黃,說明寶寶吸奶少,胎糞排出不及時,腸道蠕動變慢。
此時,家長需要多給寶寶餵奶,雙手塗上按摩油,避開臍帶,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排便。
如果胎糞排出延遲嚴重,護理人員會根據醫囑給孩子進行灌腸治療。這個時候,請不要拒絕,也不要著急。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排出胎糞來減少膽紅素的吸收,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核黃疸的風險。
溶血性黃疸有什麽預防方法嗎?能提前知道嗎?
預防性篩查-免疫篩查可在懷孕期間進行:
事實上,關於嬰兒和母親有兩種溶血性血型:
ABO溶血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母親的血型是O型,胎兒的血型是A型或B型(父親的血型是A型或B型)。
第二種是Rh(D)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在Rh溶血病的發病率中,母親Rh(D)陰性的兒童Rh(D)陽性是最常見的。
新生兒出生前,特殊血型的孕婦應進行ABO和Rh(D)血型檢測,篩查血清中異常免疫抗體。母體與胎兒血型不相容,母體也要註意防止不明原因流產、死胎、死產。
篩查出Rh(D)陰性的母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孕期註射抗D丙種球蛋白可以防止她們發生Rh(D)致敏。
小貼士:
隨著我國醫療、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4-48h隨母親出院,導致ABO溶血漏診率上升。同時,ABO溶血引起的溶血性黃疸是新生兒再次入院和換血治療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早預測溶血性黃疸並及時幹預,家長還應密切關註孩子出院後的身體變化,以減少高膽紅素血癥,減少神經系統後遺癥的發生。
1.觀察膽紅素腦病的表現:如果患兒入院後出現嗜睡、吸吮反射弱、乳房排斥、眼睛直、抽搐、尖叫聲等,就要懷疑膽紅素腦病,及時就醫。
2.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膚色越來越黃,首先是從寶寶的眼睛、臉頰、脖子開始,然後逐漸延伸到肚子、手臂等四肢,逐漸蔓延到手腳。手腳發黃時,黃疸說明很嚴重。及時就醫。
3、排出寶寶的膽紅素使寶寶形成金便。如果寶寶大便呈灰色或陶白色,則尿量較少,說明黃疸也較嚴重。,要及時就醫。
所以,如果準寶寶的血型和媽媽的血型不相容,也不要太緊張和擔心。有些媽媽甚至覺得很對不起自己的寶寶。孕期要及時篩查,預防風險。即使寶寶和媽媽溶血,出生後積極配合治療也基本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