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壹本書的原文:
強迫癥-焦慮癥中許多盲目的災難性聯想和無知的焦慮背後的始作俑者之壹就是“幼稚思維”,它取代了成年人成熟的情緒反應模式。壹旦明白了“癥狀”的幼稚和盲目,我們就能主動順其自然,而不是被動接受。(以下回答摘自臨床心理學自助書籍《走出焦慮風暴》)
1)科學識別幼稚思維。
所謂“幼稚思維”,是相對於成年人的“成熟情感”而言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在毫無根據的想象或“敏感妄想”基礎上,迅速衍生出災難性的聯想,使心靈處於焦慮狀態。
許多患有“慢性焦慮癥”的人經常會改變癥狀。在各種“恐懼”的背後,有壹個非常明顯和突出的思維特征:明知自己擔心的事情可能不會發生,卻毫無理由地無條件投降。這種無條件投降的姿態,就像三歲的孩子被大人“嚇”了壹跳後表現出來的無條件服從和恐懼。
比如強制洗的情況,我認為如果不反復洗十次以上,就會發生壹些不可預知的結果;舉個例子,在廣泛性焦慮的情況下,如果妳沒有找到每天都要擔心的事情或者提前預料到壹些莫須有的潛在沖突,似乎妳就會缺乏安全感。
簡而言之,這些痛苦的心似乎常常會主動臣服於這些焦慮的“快感”,盡管他們也覺得這些浮動的焦慮是不必要的。
我認為“幼稚思維”往往是童年“反應性思維”的壹部分。幼兒缺乏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不善於以客觀事實為分析依據。他們的思維模式是線性的,很容易被壹些成年人的虛假故事所欺騙。
比如,壹個成年人對壹個哭鬧的4歲孩子說:“妳再哭,我就從口袋裏掏出壹個‘魔鬼’或‘怪物’,咬掉妳的鼻子。”大多數孩子聽後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恐懼。現實生活中,很多焦慮的心害怕那些莫須有的“癥狀”,這顯然比成人的“成熟情緒模型”更符合兒童的“幼稚情緒反應模型”。
因為小孩子怕事,大人壹般都不怕,還經常覺得好笑。那麽,為什麽壹個成年人在童年會有這種幼稚的情緒反應呢?
這裏的原因在分析心理學中被稱為“回歸機制”。很多靈魂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後不久,當壹些深層欲望受挫或者感受到持續的應激壓力時,自身的能量場處於持續消耗的狀態。這時,更多的“殷琦”(指消極思想)也容易乘虛而入。這時候,壹些有焦慮情結的靈魂就會放棄自己已經學會的成熟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用早年“幼稚”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壓力或者某些欲望,這就是所謂的回歸。
容易導致“退步”的壹大因素是性心理在青春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滯或道德上的壓制,因為個體心理的發展有強大的動力。當這種強大的動力被阻斷後,它會進壹步與回歸機制“並駕齊驅”,通過替代和轉移回到壹種類似於“孩子生病時會得到父母額外的照顧和保護”的無意識補償狀態。
總之,癥狀發展模式是:現實困境是誘因,然後不自覺地倒退到童年心理模式尋求安慰,表現出幼稚的情緒(莫名的緊張)。這種幼稚的情緒背後是壹種幼稚的思維(無條件地把想象當成事實),導致了這種成年人無意識焦慮的不斷循環。
此外,我們還需要了解壹個叫做“內投射”的概念。很多心智在青春期前後,往往會將自己苛刻的言行或各種不愉快的指向安排內化為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尤其是父母。小我認為自己可能沒那麽害怕他們,這個過程也是“強大超我”的誕生。
心靈通過內部投射機制,將父母的壹些“批判聲音”內化為自己的“超我”。總之,壹個靈魂之所以會退步,也和早年的壹些早期焦慮有關。
所謂初始焦慮,就是壹個人在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大量的驚嚇或破壞性的批評,導致當時的心智處於恍惚狀態,進而卡在“無意識”的某個區域。這種未經處理和釋放的焦慮,就是所謂的“不完全體驗的無意識印記”,而壹些大的焦慮印記,在青春期就像“多事之秋”壹樣相對容易被誘發。
為了更好地解釋幼稚思維和成熟情緒的區別,有必要深入了解3-7歲兒童的具體情緒反應模式。孩子缺乏“分析頭腦”,即理性智力,容易相信大人的壹些“威脅”。有時候他們完全以自己的想象作為判斷未知的依據,所以分不清幻想和現實。
另外,幼兒的心智發育還處於初級階段,還不能穩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心情,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即使是樂觀的孩子,還是會被壹些大人的“謊言”所愚弄。
比如,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大人會故意發出嘶嘶聲來嚇唬孩子:“山裏有只大壞狼,它喜歡咬吃不好的孩子,”或者“快吃,妳今天吃不好,會有惡魔咬妳的屁股,疼死了”,或者幹脆“妳吃不好,我就從兜裏掏出老虎,咬掉妳的鼻子。”這時,如果孩子看到大人很認真,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反應性思維做出無條件的“投降”,行為就會收斂。
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幼兒容易無條件接受各種“嚇人”的東西,所以如果家長長期給孩子破壞性的批評或否定,那麽孩子就會自動接收到“權威主義”的信息,如果輸入過多,就會形成最初的“自我認知”。
也就是說,孩子內心的自卑或自信,大多取決於從童年到青春期接受到的外界反饋信息。如果這些年從父母和其他教育者那裏得到很多有力的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安全感會比較強。進入小學後,他們往往敢於舉手發言,以團隊助手的身份上臺,參加壹些文體表演,敢於在足球場或籃球場上展示自己的“技能”。
如果壹個孩子在早年接受了很多讓他感到焦慮或者害怕的事情,雖然這些焦慮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暫時遺忘,但是那些焦慮的情緒能量並不會全部消失,肯定會有相當大的殘留,而這種情緒殘留是存在於無意識中的。
此外,在很多患有強迫癥和焦慮癥的人當中,很多情況都與早年的壹次重大負面經歷有直接關系,尤其是事件發生得越早,其影響可能就越大。
比如,孩子4歲或近5歲時,在田間或山坡上玩耍時,不小心踩到壹條蜷縮在綠地上的蛇。當他看到蛇本能的自衛和攻擊性時,他很害怕。在那壹瞬間,孩子的大腦意識會處於壹種類似於“意識恍惚”的狀態,而在這種恍惚的幾秒鐘裏,孩子的大腦邊緣處理系統會形成壹種“屏障”機制,會讓這種非常。孩子長大後,因為某些導火索的觸發,對蛇產生壹種莫名其妙的異常恐懼。原因是大腦神經網絡中的“阻塞記憶”沒有被完全處理,“無意識”的能量沒有被“意識化”或“脫敏”或大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和海馬沒有被重新編碼,所以這就是這些孩子長大後聽到關於蛇的信息會感到疼痛的原因。
當然,有些精神創傷不壹定在童年,但童年創傷往往是最初焦慮的根本驅動力之壹,讓很多敏感的心靈在青春期完全“淪陷”。在臨床上,很多患有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的人都是在青春期,因為他們遇到壹些
持續的負面壓力或壓力事件得不到緩解,就開始不自覺地誘發那種強烈的初始焦慮。
與此同時,壹些性心理扭曲的人,因為在童年時偶然看到父親播放的成人光盤,突然被女主角裸露的身體所震驚和興奮,這很容易刺激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和性早熟,同時使他們長大後對暴露的異性產生額外的性心理興奮。
這就是第壹次的力量。相比較而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感官體驗都無法超越第壹次。因為在第壹次體驗中,個體的感官無意中接收到了那些刺激因素。當時頭腦處於無意識無準備的狀態。壹旦出現強烈的興奮,就容易形成“神經鏈”。但第二次及以後的強化是在有意識預測的情況下獲得的經驗,其強度完全不同。
現實生活中,很多女生知道男朋友會送花就收到花,和完全不知道時的興奮是不壹樣的。我們人類的大腦總是更傾向於記住第壹次。就像如果有人告訴妳誰是第二個進入太空的人,妳可能會完全失去探索的欲望,因為妳的大腦只會傾向於知道誰是第壹個進入太空的人。在很多運動場館,我們只記得誰是冠軍,而其他地方的選手似乎可有可無。
同樣,當壹個獨立創業者第壹次賺到65438+萬元時,他的心理敏感度和第二次、第三次賺到差不多數額時是不壹樣的。這個簡單的例子只是為了說明“第壹次”比隨後的幾次更容易在妳的腦海中留下印記,但並不代表隨後的經歷完全沒有影響。
從動態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多焦慮癥狀都是受到潛在抑制機制和替代機制的影響,當他們裝扮成人後,在遇到持續的壓力和挫折時,很容易跑出並回到最初焦慮的心理軌道。然後潛意識防禦機制為主人量身定制了壹個關於癥狀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麽在神經癥的世界裏,很多疾病的本質都是同壹種“焦慮”,只是癥狀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以上摘要摘自韓非寧波出版社《走出焦慮風暴》壹書作者。
真心祝福,記得采納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