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特別自卑。
窮人家的孩子在這裏經常輸。要坐地鐵,不知道怎麽過閘;要吃飯,不知道怎麽按電梯。雖然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周圍都是同學,但周圍的壹切都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貧窮。其實這種自卑感從小時候就開始了:記得有壹次,我去同學家玩。我媽再三叮囑我:不要弄壞別人的東西。我們負擔不起。不知道什麽時候,膽怯和自卑刻進了我的身體;謹慎和猶豫成了我的性格。
02、被迫理解
父母不停的告訴我們要“懂事”,我們也真的在現實面前學會了“懂事”。甚至和同學出去玩,花點錢上網,都會被負罪感包圍。我們變成了小心翼翼的人,用沈默掩蓋壹切情緒的人,在乎家人的人,不再“自私”的人。在貧窮的家庭裏,任何事情總是受到最粗暴的對待。同齡人所擁有的任性、愛好、個人空間、選擇自由,不是也不應該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我們成了除了“懂事”之外壹無是處的人。但是城市似乎不歡迎窮人。壹切都讓妳覺得新鮮,卻給了妳無法融入的恐懼。室友的耐克鞋,大學裏的少男少女滑板,城市的酒吧夜市,都讓我無所適從。更可怕的是,我發現我根本不喜歡我的專業。他們只告訴我“好好學習”,卻沒有人告訴我該如何抉擇。我聽說過穩定性,所以讓我學這個。最後劃掉了自己喜歡的文科,選擇了工科;雖然我不知道這個選擇意味著什麽。
害怕犯錯誤
與其說是“無法選擇”,不如說是“怕犯錯”。窮人沒有試錯的成本。他們已經生活了幾十年,這就是他們如何來到這裏。當壹個人的目光局限於生存,為今天吃什麽明天吃什麽發愁的時候,還能做什麽來追求更多?別無選擇,路只能越走越窄。就算有空也只能打麻將找樂子,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快樂。他們希望我們能過得更好,會把自己的“生存經驗”加到我們身上。
04、很在意錢
窮人家的孩子很早就當家了,但是他們必須當家,而不是能夠當家。“窮人家的孩子深感無能為力。在任何年齡,他們都應該反過來理解父母,甚至原諒父母,因為妳知道他們已經盡力了。壹路上感覺是在向父母要命,吃了壹碗麻辣燙就覺得對不起祖宗十八代。很在乎錢,不懂得投資,曾經有夢想的人,現在過早的世俗化,小氣化,真的很痛苦。現在覺得只有把錢給父母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