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麻疹是壹種過敏性皮膚病,常因吃魚、蝦、蟹等海鮮、飲酒、出汗等誘發,也有藥物過敏引起。這種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麻疹發病突然。起初出現局部瘙癢,搔抓後皮膚發紅,出現大小不壹的扁平局限性皮疹塊,呈圓形或不規則狀,中心鮮紅或白色,邊緣發紅,瘙癢明顯,有輕度灼熱感。壹般1-2小時後逐漸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慢性麻疹搜索多由急性麻疹搜索延遲而來,從數月到1-2年不等,壹般抗過敏治療無效。
中醫稱之為成癮疹,認為急性麻疹多因感冒滯於皮毛,或食滯、邪熱、寒邪所致。慢性病多因情誌受挫、肝郁、久郁燥熱、傷陰道液所致。手部按摩對麻疹有很好的效果,大部分求治的患者都是壹般抗過敏治療後慢性遷延無效。手部按摩可以疏肝解郁,平衡陰陽,調節免疫系統功能。
尋找麻疹的發病機制
麻疹的發病機制可分為過敏反應和非過敏反應兩種。前者主要由ⅰ型過敏反應引起,少數為ⅱ型或ⅲ型反應。這種類型的抗體IgE與血管周圍的肥大細胞和血液中的嗜堿性粒細胞結合。當抗原再次侵入時,這些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引起肥大細胞膜本身和壹系列生物物理生化變化,促使細胞質中的顆粒脫出,釋放各種藥理活性介質,如組胺、血清素、肝素、前列腺素、乙酰膽堿、溶酶體酶、纖溶酶、補體、各種激肽和慢性反應物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
非過敏性麻疹是由於細菌酶、蛇毒、蛋白腖等壹些物質和壹些藥物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紅斑和風團。
慢性蕁麻疹的說明
1.慢性蕁麻疹是壹種沒有原因的疾病。患者的身體、面部或四肢經常會不時出現紅、腫、癢的皮疹,越撓越癢、腫。發作次數從壹天幾次到幾天壹次不等。
2.很多人認為慢性蕁麻疹是壹種不會斷根的病。其實這種皮膚病需要很長時間吃藥改變體質,才能斷根。通常,發病時間越長,服藥時間越長。如果能配合醫生,耐心定時服藥,壹般幾個月內就能痊愈(頑固的可能要1到2年)。
3.和飲食有關嗎?
誠然,有些蕁麻疹是因為吃了某種食物或喝了酒引起的,但慢性蕁麻疹與食物並沒有絕對的關系。只是有些人在吃了某些食物(如海鮮、蘑菇、竹筍、酒、芒果、草莓)後會使皮疹惡化...).所以在蕁麻疹的藥物控制過程中,如果發現那些食物會加重蕁麻疹,就要盡量避免。
4.「過敏原檢測」能找到原因嗎?或者幫助疾病控制?
目前過敏原檢測主要用於特應性體質(特應性皮炎)患者。經過多年的醫學研究,確實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可以檢測到比正常人更高比例的過敏原。但在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只有少數患者在驗血時能發現少數過敏食物;更可笑的是,即使患者避開這些食物,蕁麻疹還是會正確發生。所以蕁麻疹患者做過敏原檢測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會因為反復抽血而給患者多打幾針。耐心配合醫生,定期接受口服抗組胺藥脫敏治療,是壹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浪費時間和金錢。
5.長期服藥會造成身體負擔甚至影響肝腎功能嗎?
目前皮膚科醫生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壹線藥物是抗組胺藥,相當安全,不會造成身體負擔,不影響肝腎功能。只有部分患者服藥初期會出現“嗜睡、口幹”等副作用,但3 ~ 7天即可適應,您可以安心使用。極少數難以控制的疾病必須輔以二線藥物治療。這個時候醫生會和妳討論用藥的利弊。
日光性蕁麻疹
[定義]
紅斑(Solsrurtaria)是指皮膚光照後出現瘙癢或疼痛的紅斑和風團,光激發試驗可誘發皮膚病變。
[流行病學]
日光性蕁麻疹或光化性蕁麻疹相當罕見,迄今為止文獻報道僅有90余例。此病是指各種波長的電磁輻射波造成的風損,對紅外輻射波的反應不包括在內,因為屬於熱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可以是特發性的,也可以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壹些藥疹引起的皮膚損傷。
日光性蕁麻疹的作用譜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歐美患者多為紫外線,日本可見。同壹患者在不同時間的誘導譜也可能發生變化。此病好發於女性,發病年齡為20-40歲。
[日光性蕁麻疹的分類]
各型日光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相似,但致病因素和發病機制不同。Harber(1963)根據作用譜、被動轉移試驗和抗被動轉移試驗將日光性蕁麻疹分為六種類型,但有些病例不能完全納入他的分類。1980中,Ramsey將日光性蕁麻疹分為三種類型:UVB型(290-320 nm)、UVA型(320-400nm)和廣譜型(290-700nm)。根據波長和可能的免疫機制、不同類型的檢測方法和壹些特殊的臨床表現,Czametzki可分為四種類型。
被動轉移試驗:將患者血清註入健康人皮膚,24小時後用日光照射同壹部位,觀察是否有風團反應。
逆被動轉移試驗:先將健康人皮膚暴露於陽光下,再局部註射患者血清,觀察是否有風團反應。
[病因和發病機制]
根據反向被動轉移試驗,將疾病分為不同類型(表4.5)。特發性日光性蕁麻疹的原因不明。該病的發生與刺激的波長有關,部分患者有特殊的免疫特征。熱不穩定血清因子在UVB類型中很常見。這種血清因子註射入正常人皮膚,5分鐘後可誘發風團。有的病人對可見光能有反應,被動轉移試驗也發現了血清熱穩定因子,但絕對不會發生反向被動轉移。這種血清因子不是IgG或IgM,它們的熱穩定性提示它與IgE壹致。
對於日光性蕁麻疹是否有媒體介入,看法不壹。Ive等(1965)發現本病皮損中存在組胺或類似物質,約1/2-2/3患者給予化合物48/80或抗組胺藥預防性治療,可減少風團的發生。在四種類型的日光性蕁麻疹中,發現血清組胺水平升高。局部皮膚刺激2-5分鐘後組胺水平達到高峰,20分鐘後恢復正常水平。同時嗜酸性和嗜中性趨化因子比正常增加3-5倍,在10-20分鐘達到最高值,60分鐘恢復正常。皮損中肥大細胞脫顆粒。然而,Hawk等人研究的4例日光性蕁麻疹中只有2例血清組胺水平略有升高。簡而言之,患者血清中有壹種未知物質,在陽光照射後產生過敏原(血清因子)。這些過敏原與肥大細胞表面的抗體結合,使肥大細胞脫粒,釋放化學介質和組胺。患者血清中的抗體可能是IgE,這種抗體耐熱,可以被動轉移。
抑制譜:部分日光性蕁麻疹患者,無論陽光照射多長時間,光線停止照射後都會出現風團。說明有兩種譜對風團的形成起作用:壹種譜起促進作用,另壹種譜起抑制作用。抑制光譜的波長較長,約為660nm,促進光譜的波長在400-500nm之間。不是所有的日光性蕁麻疹都有抑制譜。以下條件表明存在抑制譜:風團不是在太陽光照射時出現,而是在照射後出現;陽光照射過程中和照射後只出現快速紅斑,但單色光可產生風團。抑制光譜可能通過滅活光過敏原或化學介質,或阻止化學介質與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
[臨床表現]
壹些患者還可以在衣服的遮蓋部分看到損傷。皮膚暴露於陽光下30秒至3分鐘後出現彌漫性紅斑和微風,類似膽堿能性蕁麻疹。嚴重者可見彌漫性皮膚水腫。皮損可伴有嚴重瘙癢、刺痛和灼痛。風團通常在1小時後平息。經常暴露在陽光下的皮膚,如面部和手背,壹般不會出現皮膚病變。
皮損廣泛時,可伴有組胺引起的乏力、虛弱、腸痙攣、頭痛和暈厥。這些癥狀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消失。
[復合疾病]
這種疾病可能是遲發性皮膚卟啉癥或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癥的壹種表現。這種疾病也可以是早期或晚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癥狀之壹。文獻報道1例此病用磺胺和氯丙嗪。另有1例合並冷接觸性蕁麻疹、皮膚抓傷、熱接觸性蕁麻疹。
[實驗室檢查]
所有常規化驗都在正常範圍內。日光性蕁麻疹發作時胃酸分泌增加。壹些作者發現抗核抗體陽性,但沒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證據。Baart報道了1例該病的血清乳酸脫氫酶和紅細胞脆性增加。
蕁麻疹的預防
想辦法找出病因,切除。比如註意防止吸入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蓖麻粉等,避免接觸過敏原,禁用或禁食壹些對身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如果患者因冷熱刺激而復發,也不要過分回避。相反,他要逐漸接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才能適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急性扁桃體炎、膽囊炎、病毒性肝炎、闌尾炎、腸道蛔蟲病等。,以消除病源。
註意事項:
1.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2.避免用力搔抓患處,不要用熱水燙傷,不要濫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物。
3.積極尋找並清除病因,治療慢性病變,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
4.不吃動物蛋白食物和海鮮,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喝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慢性蕁麻疹治療要點:慢性蕁麻疹患者以血虛風動為主,以養血祛風為主。古代名醫以“先治風,治血行風自熄”治療風疹瘙癢癥,認為蕁麻疹與先天稟賦不足、風、濕、熱珠等外邪或飲食起居失調有關。或外感風寒、風熱;或者飲食不當,傷脾胃;或者肺衛肌面不固,感冒乘虛而入;或虛弱,少血,風自內生。壹般急性蕁麻疹多為實證,慢性蕁麻疹為虛證。故專家重用黃芪、當歸、益氣固表、益氣生血、蟬蛻止癢脫敏,標本兼治,防止痊愈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