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爨下村用鐮刀生火,民國以後用火柴。那時,火柴通常被稱為“外國燈籠”用鐮刀或洋燈生火時,也常用打火棍。打火棒又叫撲火棒,是用俗稱的壹種“其淩擦棒”制成的。淩擦棒是壹種落葉灌木,有琵琶形的葉子,黃色的花和多刺的樹枝。木纖維又細又易燃,所以人們把它砍回去,把它的枝幹剪掉。照明時用照明棒點燃木頭。點燈時,用點火棒放入爐內引導,然後點燃,既方便又省火柴。晚上出門,也可以用照明棒照亮道路。自從有了打火機、手電筒、電燈,鐮刀就沒人用了,“洋燈籠”用的更少了,熒光棒就更少了。
說起茼蒿,用途還真多。現在人們可能想不到,在過去,普通人幾乎離不開它。濱蒿是壹種落葉灌木,有長柄的掌狀全裂葉和小的紫藍色花。它不在乎肥沃的土壤。它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籽,年復壹年,在山上,山坡上,溝渠裏。
茵陳蒿生命力很強。第壹年能長到三四尺高,叫黃荊。是編筐、籃、籠、籃、儲糧的好材料,建房時可用來串聯椽子。用樹葉包成小球,曬幹後可以用來熏蚊子,味道清香。茼蒿的嫩枝和葉子泡在水坑裏,蓋上土,可以出很好的肥料。茵陳蒿的種子可以做動物飼料,炒熟後也可以做肥料。井首子也是煤礦生產材料。煤礦巷道中性至坑木,叉木後不要進入井首子。京華的用處最有價值。每年夏季至日過後,京華蜜是最大最好的蜜源,養蜂人的年收入取決於京華蜜期的品質。
爨下村家家戶戶的墳頭上都種著茼蒿。人死後下葬,要種壹棵茵陳蒿,種在墳頭上。這是因為茼蒿非常容易成活,更重要的是諧音,“凈善子”,希望後人有用。雖然墳頭上種了“凈好兒子”,但還是有“害群之馬”。美好的願望和現實似乎總是有差距的。
第二,北方不挖,南方不砍柴。
爨下村朝南,建在緩坡上。村子後面是老龍頭山。龍頭後山體像龍脖子壹樣下垂十幾米,有五六十米長。後來山體逐漸上升形成龍脊,龍脊兩側的梯田如同龍鱗,除了龍頭到龍脊的龍頸全是黃土。爨下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北不挖(指龍)人的生產生活離不開黃土。黃土用於蓋房築墻,用於炕上築竈,也用於在煤粉中加入適量的黃土。村民們不得不去兩英裏外的西崗搬運黃土。文革後,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黃土全部用來挖龍脖子。沒幾年,龍脖子就被挖得坑坑窪窪,千瘡百孔。
上世紀80年代初,壹個外地牛販子想在白魚臺村買牛。當妳第壹次來這裏的時候,妳向我問路。我出於熱情給他帶了壹條路,但是當我經過龍脖子的時候,他突然停下來說:“告訴妳們村幹部不要允許村民在這裏挖,否則妳會倒黴的。”百裏之外,壹個這裏的新人能說出這種話,說明老壹輩的規矩不是沒有道理的。
爨下村對面的南坡梁像壹個大屏幕矗立在村前。山頂上有柏樹,有太陽,有月亮,有星星,還有夏天的熱風,成為古村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見證。山坡上長滿了茂密的樹木和灌木,有牛犁、青杠鈴、土床,大部分是牛蹄和胡須,郁郁蔥蔥,花香四溢,綠葉婆娑。我們南方不砍柴是家喻戶曉的事。幾百年來,這座山上的山林壹直在發號施令,調解氣場,呵護勤勞的村民,被人呵護。大山和村民相親相愛,共度時光。如今,全社會都在關註生態,保護環境。爨下村的老祖宗怎麽能說自己沒有遠見呢?
第三,用水打顫
以前,爨下村家家有殼,戶戶有水。以麻繩為緯,柳條為經,編織成桶形,底部呈半球形,稱為“老殼”,有大有小,用來裝米。爨下村離地球很遠,中午在地裏吃飯是常有的事。早上妳要背上壹小殼米,背上壹杯水。水都魯是陶器的壹種,嘴巴小,肚子大。盛水很冷,但即使熱也不會變酸。中午的時候,樹蔭下,幾個人圍在壹起嚼著貝殼,粗瓷碗盛著小米飯,吃著老鹹菜,嚼著春種,聊著秋收,聊著農時氣候,判斷今年,算明年。飯後喝涼水,抽壹包幹煙,然後入睡,休息壹天。可惜這個鏡頭已經不在了。
四。杏仁油和杏皮醋
杏樹,落葉喬木,春天開花,白色或粉紅色,果實被稱為杏兒。仁叫杏仁,仁叫杏仁。甜杏仁可以直接吃,苦杏仁有毒,可以入藥,也可以熬油。
寬多峽下有壹片廣闊的山野,杏樹很多,每年能采集幾十顆杏核。以前,每家每戶收獲杏仁後,都要熬杏仁油做飯。曬幹的杏仁,用滾筒碾碎,和水壹起煮。水開後,用皮(壹頭寬壹頭窄的木頭)攪拌。杏油慢慢浮起來,用勺子盛油。油裏有壹些糊狀的東西,叫杏皮醬,用鹽蘸著吃。將杏皮醬分離出來的油倒入器皿中,這是炒菜或拌涼菜的絕佳選擇。鍋裏的湯叫杏湯。去除雜質(破碎的杏核殘渣)後,放入鍋中煮,用瓢來回舀取,去除苦味,即可制成杏湯粥。杏湯加水,燒開,放入玉米糝,再加壹些豆類和瓜類,做成杏湯粥,特別好吃。誰做杏湯粥,誰就不自己吃。他總是邀請親戚朋友和鄰居來享受美味的食物。
杏仁油是木本油,用的時候需要保存,但是有錢人家的女人經常用杏仁油梳頭,讓頭發又亮又香,比現在女人用的發油強多了。
杏兒的果肉叫杏皮,有些杏皮是苦的,沒什麽利用價值。有些杏皮是甜的,可以做醋。杏皮洗凈,放入鍋中發酵。用抽屜布過濾掉雜質,把幹凈的湯當醋喝,酸甜可口。
動詞 (verb的縮寫)雪松油和草木灰
爨下村歷史上有熬柏木油的習俗。雪松為常綠喬木,包括側柏、臭柏、阿羅漢柏等。其木材堅硬致密,樹幹可作建築、棺木之用,稱為柏木板或柏豎門,小件材料可制成木桶或木箱。剩下的下腳料,或者挖出來的根,被用來煮雪松油。
將用作建築和制造器皿的柏樹下腳料或刨平的柏樹根切成木片,放入底部有孔的鐵鍋中,在鍋底的孔下連接壹個器皿,點燃柏樹碎片,用小灰(草木灰)覆蓋,瀝青在高溫下滲入鍋下的器皿中,裝罐備用或出售。用雪松油拌種,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絕對是無公害農藥。山羊疥瘡後,用焦油塗抹非常有效。
爨下村人把草木灰叫做“小灰”,是燒完柴禾和稭稈後剩下的灰。幾十年前,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使用草木灰。在農業上,草木灰和人的糞便混在壹起是很好的肥料,青苗會產生害蟲。用草木灰摻水噴,挺麻煩的。女性洗衣服時,草木灰泡在水裏,去汙力強。後來有了肥皂和洗衣粉,就沒人用草木灰了。即使有人這樣做,也只是為了讓壹些老年人經濟實惠。
豆子很難儲存。人們經常將綠豆、紅小豆、江豆等混入大量草木灰中,存放在同壹個儲存罐中。在使用它們的時候,草木灰被篩選出來,豆子被洗幹凈吃掉,這樣豆子可以保存幾十年甚至更久。
女性經期用衛生巾也不過十幾年的事。在有衛生巾之前,他們用的是衛生紙。在有衛生紙之前,婦女在經期使用草木灰。那時候人們不搞計劃生育。壹個家庭有四五個婦女是正常的,所以這麽多婦女在經期使用紙張是非常困難的。女人們經常把篩選過的草木灰裝進長條袋子裏作為衛生用品。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仔細想想,草木灰的吸附性真的很強,而且衛生環保。
據說草木灰還能辟邪驅鬼。村裏的死人參加葬禮時,沿途在門口撒草木灰,防止鬼魂侵擾。但是現在沒有人在葬禮上灑草木灰,也沒什麽事。看來這種說法確實是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