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功能如下:
1,抗腫瘤作用
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對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髓性白血病(HL60)、小鼠白血病(P388D1)細胞系、鼻咽癌(CNE)、肺癌(A549)、口腔上皮癌(KB)細胞系、卵巢癌(HO8910)和宮頸癌。
結腸癌細胞系具有生長抑制作用。體外對胃癌BGC-823細胞的抑制作用與順鉑(DDP)相似,且呈時間和濃度依賴性。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抑制小鼠Lewis肺癌和3LL肺癌的生長,促進腫瘤細胞雕亡。
2、提高免疫功能
美洲大蠊粉不僅對環磷酰胺誘導的免疫低下小鼠有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而且能增強細胞特異性免疫和體液免疫。
3.肝臟保護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和室溫攪拌水提取物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有壹定的保護作用。
4.促進組織修復。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明顯促進小鼠創傷和燒傷模型肉芽組織的增殖,並存在相應的量效關系。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明顯促進家兔創傷、燒傷和潰瘍模型的傷口愈合。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小鼠急性潰瘍模型和乙醇誘導的胃粘膜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美洲大蠊粉能降低腹瀉小鼠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總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有效拮抗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此外,它不僅能減少腸道內大腸桿菌的數量,還能修復腸黏膜和病變絨毛。
主治:小兒疳積、扁桃體炎、腫塊、癰腫疼痛、蜈蚣毒蛇咬傷等。
美洲大蠊(地)又叫蟑螂粉,美洲大蠊粉。主產地綿陽,味寒鹹。
擴展數據
別名蕭薔,偷油賊,蟑螂,菜蟲,竈王爺。
主要產地有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
美洲大蠊是大蠊科中最大的昆蟲。成蟲體長29 ~ 40毫米,紅褐色,翅長於腹端。天線很長,前胸背板中間有壹條很大的蝶形棕色條紋,條紋後沿有壹條完整的黃色條紋。
美洲大蠊起源於非洲北部,約在17世紀由船只帶到美洲,18世紀在美洲被發現。它有廣泛的飲食習慣,喜歡糖和澱粉,汙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壹種世界性的衛生害蟲。
是我國南方室內優勢品種,主要生活在下水道、暖氣溝、廁所、浴室、啤酒廠、醬廠等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善於爬行,飛翔能力差。美洲大蠊食性廣泛,喜糖和澱粉,汙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是世界性的衛生害蟲。
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體表或多或少帶有痢疾桿菌、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變形桿菌,以及蛔蟲、鉤蟲、蟯蟲和賈第鞭毛蟲的蟲卵。據報道,美洲大蠊的腸道中常含有活躍的霍亂弧菌、結核菌、麻風菌等。這種昆蟲是許多傳染病的重要媒介,主要是傳染性腸道疾病。美洲大蠊分泌物和糞便中也含有致癌物質。
百度百科-美洲大蠊
人民健康網——美洲大蠊流行網絡康復獲四川省科技進步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