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童年故鄉的麥收

童年故鄉的麥收

文|王聖博

家鄉有句諺語“布谷鳥叫,麥收”。芒種過後,我常常聽到布谷鳥的歌聲,仿佛在提醒人們,麥子就要割了。每當聽到悠揚的布谷鳥叫聲,思緒就會回到童年故鄉麥收的遙遠記憶。

我的家鄉是壹個平原地區,盛產糧食和水果。每年上半年,村外的原野都是麥田,與鄰村的麥田相連。壹望無際的麥田壹直延伸到地平線。

到了晚上,南風起,麥子黃了。我的家鄉位於膠東腹地,夏天的至日小麥成熟了。俗話說“麥子壹日熟”,看起來就像黃中帶綠的麥子。經過壹天的烈日暴曬和熱風吹拂,它可以變得成熟。這個時候壹定要把握好小麥收割的時機,避免小麥籽粒在收割過程中因過熟而流失。我們要趁著天氣好的時候抓緊時間收割,以免連雨天也隨時到來,導致小麥受潮發黴發芽,所以麥收被稱為“搶收”。

割鐮刀的那天,天還沒亮,家家戶戶都傳來鐮刀磨人的聲音。天色微明,人們手裏拿著閃著寒光的鋒利鐮刀來到麥田。幾十名社員,多為青壯年男性勞動者,也有少女、少婦,年長的勞動者在院子裏做打谷打谷的工作;我們班的少年在學校請了麥假,按照安排恢復收割,就是跟著割麥子的大人去撿丟的麥子。

南風吹來,麥浪翻滾,麥田在初升的太陽下閃閃發光,層層麥樹隨風湧動起伏,麥香夾雜著泥土的氣息。看著粒粒飽滿的小麥,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隊長大步走到麥田邊,像打仗的指揮員壹樣進行戰前動員,對群眾說:“我們要用鐮刀割麥子了。每個人都要努力盡快搶到糧食,幹活要利索,不要把麥子弄散了。小學生要把留守的小麥撿起來,顆粒歸倉。打開鐮刀!”他帶頭用鐮刀割下了第壹捆小麥。

隨著隊長的壹聲令下,所有的人就像聽到號角的士兵壹樣,不約而同地向麥田靠近,壹字排開,每人瞄準六七行小麥,揮舞著鐮刀,期待已久的麥收開始了。

在金色麥田裏忙碌的人們,就像在金色海洋裏遊泳的遊泳者;麥田裏到處都是鐮刀割麥的“刷刷”聲,每個人身後都留下壹堆麥子,不斷向前延伸。

大部分割麥人都精於各種農活,如今在麥田裏大顯身手,輕松收獲豐收果實。他們割麥子的姿勢不壹樣,但動作都很快。他們有的彎下腰,用鐮刀的柄繃出壹個鉤子,把壹小塊小麥放在身體左側,左臂反過來托住小麥,左腿輔助擋住。然後右手鐮刀壹扭壹拉,稻草斷了,斷了。重復兩到三次,就可以割下壹捆小麥。有的人是蹲著割麥子,蹲得離麥子很近,右手迅速伸出鐮刀割麥子,左手抓住割下的麥子,夾在大腿根和肚子之間,邊割邊往前蹲,夾夠麥子就放到地裏捆成麥捆。

在我的家鄉,捆好的麥子叫“麥”,捆麥是個技術活。捆紮時,選擇壹根長小麥,用手握住並撚動,使麥穗撚在壹起,再用手拉成“麥稭繩”(俗稱“麥腰”),在地上拉直,將割下的小麥放在“麥稭繩”上,用雙手握住“麥稭繩”兩端,使其撚在壹起。為了捆綁牢固,把壹個膝蓋頂在麥捆上,雙手紮緊繩結,然後把“麥草繩”的繩結插進“麥繩”中間,壹顆麥就被捆綁好了。捆好的小麥均勻、整齊、結實,可以很容易地搖動。

割小麥是壹項非常辛苦的農活。家鄉有句話叫“女怕坐月子,男怕割麥”,足以說明其中的艱辛。麥收時節,村民們真的是“蒸銹燒背,烈日灼人”的局面。

割麥子時,要經常彎腰或蹲下。時間長了,人就會腰酸腿痛。不停地揮舞鐮刀,雙手抓麥,讓人手臂發脹。

為了防止麥篷刺傷人,盡管夏天炎熱,人們還是要穿上長衣長褲,但還是避免不了麥篷對裸露皮膚的刺傷和劃傷。針狀的麥篷不停地刺撓手背、脖子、臉,皮膚呈現出壹連串的紅印子,然後被汗水浸透,讓人感覺又癢又痛。

初升的太陽像壹個火球,把熾熱的光灑在大地上,大地像壹個蒸籠,炙烤著麥田和在田裏勞作的人們。穿著秋褲的割麥人,經過烈日的暴曬和酷暑的蒸制,汗流浹背,臉上、脖子上掛滿了汗水,背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濕,仿佛被水浸泡過壹樣;割麥時被抖落的小麥根部的灰塵不斷撲向身體。每個人都很臟。如果妳把壹只手放在臉上,它會變成壹張大臉。

然而,辛苦多年的村民已經習慣了艱苦。目前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沖淡了麥收的艱辛。人們對艱辛完全無動於衷,每個人都在揮汗如雨,爭先恐後地收割小麥。

我們小學生的勞動內容主要是撿丟下的麥子,其次是運麥子的馬車來幫大人把麥子擡上車,由大人來裝。小麥放假前,老師安排寫壹篇參加麥收的作文。為了寫作文,我們關註大人們割麥子的場景;同時準備多收點麥子,以便把記錄寫進作文;另外,生產隊收的麥子按重量給工分,我還是想給家裏掙點工分。

小學生每人和壹個割麥子的大人壹起撿麥子。幾個年紀大的,有點心計的同學,瞄準了莊稼工作水平低的人,真的是撿了更多的麥子。我缺少別人的心眼,也沒想過跟上最後壹個我叫二哥的人。我二哥是個三十出頭的軸工。他在農田裏幹了十多年,精通農作物工作。只見他壹會兒站著,壹會兒蹲著,兩種姿勢交替著割麥子,手中的鐮刀迅捷如風,不壹會兒就割到了很遠的地方;妳看他割的麥田,留下的麥茬又短又整齊,小麥所剩無幾,幾乎是跨田。壹些鄰近的學生已經撿了壹捆小麥,但我只撿了兩捆。我心想,二哥,妳就不能多留點麥子讓我多撿點嗎?但事與願違,我不禁後悔。我真的不應該跟著我二哥。

壹天下來,學生撿的小麥多達二三十斤,我只撿了九斤,有的是我搶完之後剩下的(每次運麥車走的時候,學生都會搶著去撿)。

雖然摘麥遠沒有割麥辛苦,但在漫長的夏天,長時間待在灼熱而冒著熱氣的麥田裏,讓摘麥少年苦不堪言。他們不成熟,懦弱,缺乏成年人努力的耐力。走了半天,彎了半天腰,累得腰酸背痛,全身無力,腿像灌了鉛壹樣重。火辣辣的太陽讓我難受,汗水滿臉流遍全身,滴到眼睛裏,睜不開眼睛。尖尖的麥芒給嬌嫩的皮膚打上了血痕,被汗水浸透後又癢又疼。過了壹個麥季,很多同學的臉和胳膊都被曬傷了,壹個個皮膚白皙細膩的花童被太陽暴曬,變成了壹臉黝黑的小黑人。

麥收時,為了趕上天氣涼爽,防止麥粒容易脫落,人們往往天壹亮就去麥田,壹天要幹十幾個小時的重體力活,工作中途需要吃東西補充體力。因此,很久以前他們家鄉就流傳了壹個習俗。在上午或下午的中間,他們為割麥子的親戚準備飯菜,送到地裏,俗稱“送麥機”。

早上很長壹段時間,人們陸續來到麥田,有老人,有孩子,有的背著或翻著挑著的籃子,有的背著缸。他們給割麥子的家庭送去了“漿糊”。這壹幕再現了白居易在《守望麥子》中的描寫:“丈母娘出錢食,子擔鍋漿,出錢田。”

快到所有送飯的人都來的時候,隊長喊道:“休息壹下,該吃飯了。”人們去了田頭,打開了他們自己的米籃。幾十個“糨糊”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和菜肴,但比人們通常吃的要豐富得多。為了給辛苦割麥子的家人補充營養,節儉不舍得吃的家庭主婦們不惜拿出家裏最好的食材,做出美味佳肴。在各種食物中,主食有雪白的饅頭、菜肉包子、白面餅、蔥油餅、白面蛋等。下壹餐是時令蔬菜。不同的是加入了平日很少吃的肉和蛋,如蕓豆、土豆、茄子、芹菜燉或炒豬肉,還有炒西紅柿、韭菜、雞蛋煎餅絲。還有五花肉炒面醬,豬頭拌黃瓜,鹹鴨蛋,鹹雞,鹹魚幹。餓了很久的人在吃飯,喝小米湯、綠豆湯;有的人互相交換食物,邊吃邊講笑話;吃“粘天”的,會用自己帶來的磨刀石磨鐮刀。隨著隊長的呼喊,吃飽喝足的人們都全力以赴加入到割麥的行列中來。

收割後的麥田像脫去了金色的衣服,變成了壹片白茫茫的田野,麥稭閃閃發光。成群的燕子和鳥兒在白色的田野上空盤旋,尋找暴露在外的昆蟲。藍天上,壹只布谷鳥高高飛翔,發出清脆悅耳的歌聲,平日裏被人們解讀為“光棍多苦”,現在在我看來,這首歌是“割麥子多辛苦……”

小時候參加過麥收,讓我親身見證了收割小麥的艱辛,深感糧食來之不易。人們的飯菜和谷物是農民辛勤勞動和汗水的結晶,從而樹立了愛惜糧食的觀念。

作者簡介王勝波,山東省萊陽市人,1954,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煙臺分行,已退休。愛看書,有壹點古詩詞知識。我願意與書為伴,享受生活。在《財經文學》雜誌、中國財經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中國財經作家協會山東創作中心微信公眾號、齊魯壹點《島夢》欄目發表多篇文章,其中《在細雨蒙蒙的秋雨中,我遇見了我敬愛的周總理》已有492.4萬人閱讀。

壹點好島尋夢

  • 上一篇:女性外陰尖銳濕疣有什麽癥狀,如何治療?
  • 下一篇:媳婦和女兒壹起坐月子,婆婆端了兩碗不壹樣的雞湯。她怎麽和這樣的婆婆相處呢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