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避免外界刺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癥。
1.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控制結膜炎癥,減少充血。充血嚴重時可以加皮質類固醇滴眼液。為了減少外界刺激,可以佩戴合適的變色器。有炎癥刺激時,可點0.25%氯黴素、0.5%可的松滴眼液,晚上可塗四環素可的松眼膏。
2.小而靜止的翼狀胬肉不需要治療。如果翼狀胬肉進行性或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或限制眼球運動,可以手術切除。對於不願手術的患者,可在表面麻醉下,將2000 ~ 3000 U/ml的博來黴素溶液0.3ml註入翼狀胬肉頸部和體部,每周1次,3 ~ 6次為1療程。為減少局部反應,可在對側球結膜下註射0.3ml潑尼松龍和四環素可的松眼膏進行包紮。
3.冷凍療法使用-40℃的冷凍探針接觸翼狀胬肉的頭頸部,破壞其新生血管,使其萎縮。用於較小較薄的翼狀胬肉。
4.外科療法
(1)適應癥:①翼狀胬肉進行性、肥大、充血;②翼狀胬肉已侵犯近瞳區,影響視力。
(2)手術方法: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需要三個主要目的:安全地移除翼狀胬肉;具有良好的光學效果;避免復發。因此,在選擇手術方式時要特別慎重。手術方法主要有:翼狀胬肉頭部轉移、鞏膜暴露、結膜移植,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口腔黏膜移植和羊膜移植。
為盡量減少術後復發,應註意:①取不太厚的健康球結膜,順利移植;②術後用虹膜復位器將移植結膜瓣的血壓抽出,使其平整並緊貼鞏膜;③翼狀胬肉切除幹凈,角膜表面盡量平整,不損傷健康組織;④翼狀胬肉切除時,註意不要傷及淚阜和肌腱,以免日後發生瞼球粘連或運動障礙;⑤對於翼狀胬肉下方的結膜下組織,切除範圍大於翼狀胬肉,以減少術後新生血管或組織增生的快速發生;⑥由於角膜表面及結膜下翼狀胬肉的殘留組織是翼狀胬肉術後復發的基礎,而鞏膜表面新生血管進入角膜創面是翼狀胬肉復發的根本原因,因此,徹底切除角膜緣、鞏膜及角膜上的變性組織,暴露鞏膜,作為緩沖帶,防止結膜纖維組織侵入角膜;還可以在角膜緣外側刮去寬度為65438±0mm的鞏膜作為屏障,防止結膜纖維的侵入。術後患者必須定期復查和隨訪,觀察是否有復發跡象。
5.術後用藥雖然翼狀胬肉的手術方法經過多次改進,但仍不能避免復發。Castroviejo曾報道復發率為25% ~ 45%,自從采用板層角膜移植術後復發率有所下降。壹般認為術後適當的輔助治療對降低其復發率是有效的。有幾種方法可以總結:
(1)噻替派:這是壹種抗癌藥。方法:1∶2000滴眼劑(即15mg噻替派溶於30ml林格氏液中)於術後5天滴眼,每3小時1次,共8周。也有人建議可以連續使用3 ~ 6個月。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術後新生血管的新生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防止細胞核絲狀分裂,對防止翼狀胬肉復發有較好的作用。
(2)絲裂黴素C滴眼液:這是壹種抗增殖藥物,防止術後復發。術後0.2mg/ml絲裂黴素滴眼液,每日3次,* * 7天,或每日2次,* * 5天,足以維持較低的復發率,是安全的。
(3)局部皮質類固醇治療:翼狀胬肉術後復發可能與新生血管形成有關。皮質類固醇可以抑制炎癥反應和角膜水腫,從而防止新生血管形成。使用時間可在角膜上皮缺損修復後每日4次,從0.5%可的松滴眼液或0.025%地塞米松滴眼液開始,持續6周。
6.理療
(1)β射線照射:術後β射線照射對預防復發有顯著作用。術後通過β射線照射可使翼狀胬肉的復發率降至3.6%。最常用的是90Srβ射線。總輻射量為2600R,分術後第二天拆線時和術後8 ~ 10天三次。如果總劑量低於0.31C/kg(1200R),就容易復發。但如果劑量過高,超過1.29C/kg(5000R),就容易發生放射性白內障,要引起重視。
(2)激光治療:用氬激光光凝翼狀胬肉頸部和體部血管,壓力200 ~ 400 MW,時間0.2 ~ 1.0s,直徑200μm,每次凝固點100 ~ 200個,凝固後眼部用0.5%可的松溶液或0.65438+。
(2)預後
成功的手術會帶來良好的恢復。術後復發的原因與眼部情況(如翼狀胬肉肥大、進行性翼狀胬肉有明顯充血)、操作不當、手術方法有關。危險因素的持續刺激也是壹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