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村的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居住區基本上位於村區劃的中心。到20世紀90年代初,村裏有6個居民區,村民習慣稱之為“東胡同”、“南胡同”、“前門”、“老池畔”、“胡同”、“後街”。1928年旬邑農民起義失敗後,1929年春在旬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整頓黨的組織,在旬邑地區發展黨員。1930年春,* *成員潘利用親屬關系,在趙家屯村發展趙君如、趙門兒、趙俊賢、趙金賢。1931年,建立了以趙家屯莊黨支部為核心的趙家屯莊遊擊隊,成員10余人,趙門兒為遊擊隊隊長,多次進攻敵民兵組織張虹鎮的據點,發動群眾抗糧、抗捐國民黨。黨支部的遊擊隊也在外夜宿,收集傳遞信息,配合旬邑遊擊隊進行扶富鬥爭。1932年初,根據上級黨組織的指示進行了糧食分配鬥爭。6月19日,遊擊隊在黨支部的活動被文的反動民兵發現。民兵包圍了趙家屯村,繳了趙家屯村遊擊隊的槍,打死了黨支部書記、遊擊隊隊長趙門兒,並當場拷打了黨支部委員趙興林。他在同壹天被釋放,因為他拒絕承認自己是遊擊隊員。趙俊賢和趙金賢被拘留了兩個月,並於8月在張虹鎮被殺害。趙寅兒到正寧加入陜甘遊擊隊,其他成員紛紛逃跑,給黨組織造成重大損失。趙家屯村第壹支部轉入地下秘密活動,歸旬邑特科西區(張虹)管轄和領導,西區區委書記為五新堂(又稱新書)。
1937年秋,紅軍在黨中央的命令下奔赴抗日前線。1938年3月,新成立的旬邑工作委員會繼續以八路軍駐旬邑辦事處的名義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這期間恢復了趙家屯莊支部,有5名黨員擔任書記,成員全部加入旬邑縣抗日救亡協會。它受中國共產黨西部地區委員會(張虹委員會)和旬邑縣抗日救亡協會張虹分會的管轄和領導。黨支部的工作人員負責宣傳抗日政策,組織動員群眾加入抗日隊伍,募集錢糧等物資,支援抗日戰線。
直到全國解放,趙家屯莊黨支部至今發展順利。幾經村更名,現為趙家村黨支部。
村莊變遷
趙家祖最早在趙家溝挖窯洞居住和生活。久而久之,人們發現溝中造田費力費力,於是逐漸向平坦地區遷移,形成村落。20世紀90年代以前,住宅形式主要是正房、廂房和純土木結構的大宅,少數家庭居住在用土坯箍搭建的窯洞和人工挖掘的窯洞中。東胡同與南胡同交匯,老池畔附近有壹片空地,村民稱之為“前門”。前門很簡陋,卻曾是村民娛樂休閑交流運動文化傳播的中心,近30年來經久不衰。前門也是當時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辦公地點,有壹個商店和壹臺黑白電視機。最早的時候,村民不僅可以獲得與中央層面壹致的政策信息,還可以花錢購買必需品和日用品。偶爾,他們甚至可以站著、蹲著或坐著,看幾場鄉政府下鄉的露天電影。
20世紀90年代以後,農村的居住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此,東胡同、南胡同、前門、老池畔、胡同、後街六個居民區的原有格局不復存在。南胡同和東胡同的格局基本穩定。2010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全村街道路面進行了硬化。為了改善村裏的文化氛圍,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增加人文氣息,為高考培養更多的人才,南胡同和東胡同兩條主幹道分別更名為付逸路和婦兒路。原來澇池、小巷、後街兩岸的居民區幾乎全部搬遷,形成了壹個全新的“新農村”聚落。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辦公室再次從南胡同搬到了村小學隔壁。新建的村委會前有壹個廣場,有籃球場、乒乓球臺和健身器材。此後,在村委會門前
這個廣場成了村民們新的文化娛樂中心。2010,村裏還安裝了路燈,種上了綠化,村格局建設“煥然壹新”。趙佳村總人口1267(統計結果2013),分四個村民小組,共267戶,均為漢族。趙是這個村子的主要姓氏。改革開放後,隨著婚配,遷入郭、馬、袁,所占比例較小。人口結構如下:65438+27%年齡在08歲以下;其中18以上50以下的約占42%,50以上60以下的約占19%。約12%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上。
趙佳村的祖先壹直流傳至今。村子形成後,由四個家庭組成。按照當時居住地點和工業形成的傳統,稱之為:老屋、粉屋、護城河、磨坊。相傳老屋最早,人口增多後,分為粉屋、壕溝、磨坊三份。20世紀50年代左右,人口不斷增加,老屋分為胡同(窯)、前門、胡同。至今,村裏最熟悉的家庭是:老屋、粉屋、護城河、碾坊、胡同(窯)、前門、巷子。趙家村早期的收入主要是糧食,其次是養殖,養殖的動物主要是存糞施肥農田,套車拉犁,輔助生產和耕作。工匠、生產、商業的收入很少。
1951土改後,農民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高,糧食連年增產。
1953以來,推廣小麥良種,引進試種57個,如50年代的老紅麥、蓖麻1。80年代,秦麥4號、和尚頭、長武131、秦麥10產量增幅更大。
從1955到1956,農業生產是合作化的。
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期間,由於各級幹部虛報浮誇等工作作風,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集體食堂夥食標準降低,最困難時期靠野菜維持生活。
1962到1965,國民經濟調整,取消公共食堂,給村民少量自留地和養殖飼料地。農業生產恢復發展,村民生活略有改善。
65438年至0970年本縣建糖廠後,部分村民種植甜菜獲利。後來由於收購中的不正之風,加上價格低廉,村民的積極性被挫傷,放棄了種植。
1979年9月至1982年9月,村黨支部村委會開辦醬料廠,主要生產紅牌豆腐腦,產品銷往鹹陽、平涼、Xi、甘肅等地。三年後由於各種因素下馬。
65438年至0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大部分家庭有余糧。這期間,壹些村民還種植了黃芪,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1981年,縣果業局科技人員郭赴日學習回國,示範推廣蘋果樹集約高效栽培技術。1983他牽頭組織十戶在我們村建立了30畝示範園。經過努力,實現了三年開花,四年結果,五年三千多斤的高產,六年壹畝的豐產。我們村出現了趙熙奉、趙忠群、趙冬靜、郭躍進、趙天珍、趙向敏、趙自民、趙新珍、趙怡君、趙宜春,為張虹地區乃至全縣優質蘋果基地建設樹立了典範、提供了經驗,開創了率先致富的新模式。
1985後,響應國家政策,村民發展了烤煙、地膜玉米、西瓜、甜瓜、蔬菜等農副產品,有人開始下海經商,增加了收入。
2000-2065 438+03期間,在國外務農創業收入過10萬元的家庭陸續出現。很多家庭在城鎮買了私房開回了車,資產過百萬的人也在逐漸增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蘋果已成為趙佳村最重要的經濟特產,並在全縣率先發展和種植。全村蘋果種植總面積1,000多畝。是旬邑縣第壹個種植蘋果的小康村,是旬邑縣蘋果致富的帶頭人。
果園起步階段,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重視,吸引了省市電視臺和眾多媒體的報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和外國友人前來參觀學習。時任縣委書記賈、縣長梁、副縣長多次到趙家村果園指導,並向全縣推廣。
1990通過省政府驗收,綜合評定為“陜西省首家優質蘋果基地”。
1995建成全省首個優質蘋果示範園區。
1996年9月,在陜西省“蘋果質量管理現場會”上,農業廳在全省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中評選出第壹批12“省級優質蘋果示範園”,趙家村優質蘋果示範園被評為全省第壹。並頒發了證書、獎金,還在果園裏掛了貝樂樹牌。既是對這些優質果園管理者成績的肯定,也對他們身邊乃至全省的果園管理起到輻射和典型作用。
時過境遷,趙家村可能已經被人們遺忘了。隨著各級政府政策的落實,周邊村莊的面貌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家村黯然失色,但他曾經帶動全縣人民致富的事實,永遠不會被歷史遺忘。(1)春節,即正月初壹,在趙家村也叫“過年”。春節是壹年的開始,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早起,大家穿上新衣服,開門放鞭炮,稱為“開門放鞭炮”。鞭炮聲過後,滿地碎紅,稱為“滿堂紅”祭祀竈神,焚香蠟臺(壹種折疊的黃紙)紙(燒紙),敬祖靈。吃完早飯,就是拜年了。趙佳村村民拜年的形式大致可分為三類:壹是家庭式拜年,是對祖先的尊敬,晚輩必須向為已故祖先服務的家族中樞家族磕頭。然後按輩分,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被崇拜的長輩要給孩子分發核桃、糖果等。新婚媳婦必須拜家族長輩,拜的人要送禮。磕頭拜年是趙佳村村民最完整、最持久的拜年方式。然而,未婚女孩磕頭拜年是禁忌。村裏人說,未婚姑娘給“鐵腦袋”磕頭。二是禮節性拜訪同事朋友拜年,壹般只是鞠躬。三是感恩拜年,給欠別人人情的人帶點禮物,借機表示感謝。拜年後,文藝愛好者可以參加秧歌、社火等各種娛樂活動。
(2)正月初二,外甥拜舅舅,女婿拜張越,出嫁的女兒拜母親。特別是,新婚夫婦必須在這壹天去張越的家中向他們的長輩拜年,拜年者將設宴招待“新女婿”並贈送禮物。隨著社交禮儀的革新,年輕人給親戚磕頭拜年的習俗逐漸淡化,壹般走路就夠了。
其他親戚朋友在第三天、第四天互相拜祭。
(3)破五,即正月初五,趙佳村的人也叫“五窮”,習慣上吃“餃子”,叫“填窮坑”。在破五年計劃的那壹天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合適的,尤其是不要使用刀、剪、針等鋒利的工具,否則在新的壹年裏會出事。趙家村的人的活動主要是搖貧送貧。①震窮,趙村人又叫“響窮坑”、“炸窮坑”。每周五,全村放鞭炮、燒香、祭祀,抗議貧困。2送窮人。這壹天,許多家庭集體洗澡、洗頭、洗衣服,稱為“洗窮人的疥瘡”。洗去“窮痂”,容光煥發,脫貧致富。破五年計劃的活動,是先民對貧窮的恐懼,對富足充實生活的向往。
(4)七天,即正月初七。據說女媧在世界之初創造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然後在第七天創造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根據傳說,這壹天也是靈魂回歸的日子。禁忌很多,幾乎什麽都不適合。尤其是不能使用刀、剪、針等鋒利的工具,否則對靈魂不好。那壹天,家家戶戶的飲食主要是長面,也叫“脫魂面”。“收魂”是關愛靈魂的簡稱,“收魂”也是無災無病、健康長壽的象征。
(5)元宵節,即正月十五,在趙村稱為“過十五”或“過十五”。元宵節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十五”期間趙佳村人們的主要活動有:①早上放鞭炮,即起床迎接“十五”計劃的到來。(2)晚上祭祖掃墓、送竈等祭祀活動。給墳墓獻祭是特別重要的。壹般都是死者的直系後代。天黑前,他們帶著香紙(壹種折疊的黃紙)和冥幣,在逝者墓前跪拜,焚香,燒紙和冥幣,在又壹個月圓之夜寄托哀思。(3)燃放鞭炮和煙花慶祝第15個國慶節。(4)掛燈籠,天黑後,家家戶戶門前掛燈籠,通宵。孩子們提著燈籠,點燃煙火,四處遊蕩。從遠處看,壹切都是紅色的,非常壯觀。趙家村曾經是壹個制作紙燈籠的著名村莊。按其形狀分,品種有:牛屎坨、拔火罐、西瓜、荷花、燈籠車等。⑤玩社火,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演社火的趙家村也很出名。早期有句農村諺語說:“趙家孩子多。賣地的時候會社會火。到二月半,不種豌豆就是個屁。”雖然貶義,但足以說明趙家村的社火很有名。2006年以後,因為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了,在外打工的人大多在十五之前就上班了,學校也要求孩子回校註冊,所以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就漸漸冷了。
(6)正月二十四日,趙佳村的人們稱之為“遼幹節”。在這壹天的清晨,家庭主婦們通常會用前壹年收割的麥稈在自家墻外的水洞口(雨水和汙水的排水口)燒壹堆火,在火焰上烘烤最近要用的日常工具等物品。孩子們在火上跳來跳去,以示辟邪、消災、祛病,希望家業亨通。趙佳村的人們在正月二十四日之前被禁止燒餅和鍋盔,只有在“遼幹節”後天氣熱的時候才能燒餅和鍋盔。
(7)清明節,壹般在公歷4月5日左右。清明節不僅是壹個重要的節日,也是壹個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就是把清明節當作壹個節氣。趙佳村的人們在清明節去掃墓,主要是掃墓、祭祖和植樹。掃墓活動的細節與元宵節相同。
(8)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趙佳村的人們註意在端午節吃粽子和糯米。門楣上插艾葉,孩子耳朵上貼艾葉,手掌上塗雄黃酒,胸前掛香囊,手腕腳踝上系花繩等。,以達到鎮邪、驅蟲、祛病的作用。過去,孩子們在端午節穿“裹腹”。顧名思義,“肚兜”就是裹在肚子上的小衣服,有利於保護孩子不著涼。“裹肚”也是端午節臨近時,爺爺奶奶、叔叔們要送給小孫子、小外甥們的禮物。“裹肚”本身就是壹件藝術品,刺繡圖案栩栩如生,有“五毒”,有各種花鳥魚蟲草。趙家村有許多中老年婦女是制作“裹腹”的專家。因為現在很少有人穿,所以腸胃疾病頻發。據說當今世界上著名的“505”神奇活力袋,就是受“裹肚子”的啟發,為預防常見腸胃疾病而研制的。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趙家村的人們慶祝中秋節相對簡單。月圓之夜,團圓的氣氛比較濃。大多數家庭吃“炸糕”,各種時令水果和月餅放在院子裏,以獻月來慶祝豐收,收獲秋天的種子。但畢竟現在是農忙季節,很多賞月活動還是被農忙季節沖淡了。
(10)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29很重要,也叫“重九”。漢代中期以後,儒家的陰陽觀念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也叫“重九”。因為九月初九“九九”的諧音是“長久”,有長久的含義,所以這壹天往往要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趙佳村的大多數人不慶祝重陽節,但只有這壹天他們吃“棗糕”。“棗糕”的諧音是“糕”和“高”。作為壹種節日食品,它首先是為了慶祝秋糧豐收,喜歡品嘗新糧。百姓才有了“吃得越多,得越高”、“住得越高”、“住得越富”的吉祥寓意。
(11)十月壹日也是古歷每年六月65438+十月1的重要祭祀日。趙家村的人把6月65438+10月1的祭祀活動稱為“送冬衣”。“送冬衣”是由紙和棉花制成的、形似衣服的紀念紙制品,冬天到來時由死者直系親屬在死者墓前火化。“送冬衣”是“祭墳”的壹種形式,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12)臘八節,臘月初八。古時候叫“拉日”。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也是在十二月初八,所以臘八也是佛教節日,又稱“佛教開悟節”。趙佳村的人們在臘八節吃臘八粥。“臘八粥”選用大米、小米、綠豆、紅小豆、花生、大棗、核桃仁等八種原料,大火煮,文火煮,營養極其豐富。
(13)小年,臘月二十三,也叫“祭竈節”。趙佳村的人們慶祝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作為對竈神的祭祀。因為壹般家庭都在竈臺附近貼過竈神畫像,經過壹年的煙熏火燎,畫像又舊又黑。要把舊畫像脫下來火化,貼新畫像,燒香燒紙,甚至殺豬宰羊作為祭品。目的是讓竈神“在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臘月二十三貼的竈神畫像,大部分人都是正月十五以後揭下來火化的。由於臘月二十三臨近春節,大部分家庭從這壹天開始打掃室內灰塵,大人小孩都洗澡理發。俗話說“有錢沒錢,剃光頭過年”。
(14)除夕
除夕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裏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月窮舊歲盡”。人們應該擺脫舊的壹年,迎接新的壹年。所以期間的活動都是以辭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趙佳村人們的除夕活動主要有:①貼門神,即將門神的畫像貼在門扇上。有壹些門神,如秦瓊、尉遲敬德(尉遲恭)、關羽和張飛。門神像有壹個左門扇和壹個右門扇。2貼春聯,是對聯的壹種。因為它們是在春節期間張貼的,所以被命名為春聯。趙家村的人叫“對”。春聯大多是用紅紙寫的。但廟中用黃紙,白黃守護(喪未滿)。第壹年用白紙,第二年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喪滿後恢復紅紙。除夕夜,把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3)墳、竈等祭祀活動。祭祀掃墓尤為重要。壹般死者直系後代在天黑前帶上香紙和冥幣,在死者墓前跪拜,焚香,放鞭炮,燒紙和冥幣,表達對舊年的哀思。(4)守歲,在趙佳村又叫“坐夜”,從年夜飯開始,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就坐,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不僅表達了對似水流年的懷念,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⑤給壓歲錢,壹般是長輩在年夜飯後給晚輩的,鼓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成長。也有家長在孩子晚上睡著後,把壓歲錢放在孩子枕頭下面。這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是融入家庭倫理的習俗。告別舊日的鞭炮聲,是壹年的結束,是壹聲響亮的繼往開來!(1)餐食
主食: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趙家村和中國廣大農村的老百姓壹樣,把溫飽作為生活的基本追求。過去,大多數人吃不飽穿不暖,過著“半年谷殼”的生活。遇到災難,他們不得不靠苜蓿、槐花、野菜和糠皮充饑,村民普遍營養不良。玉米粉粑粑、玉米粉結、小米粉窩、高粱粉,甚至糠球,主要是用自種的玉米、高粱、豆類等雜糧做成的。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主食多為面米,或粗細混合,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經過1985,趙佳村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饅頭,小籠包,花卷,鍋盔,面條,餃子,面條,狗舌,饅頭是主要的面食,也習慣壹起吃點米飯。21世紀,村民的飲食觀念已經從吃飽轉變為好吃、好吃、營養、健康。
蔬菜:1985之前,村民用的是蘿蔔、白菜、荷葉等。腌制泡菜或者做煮蔬菜當飯吃。冬天吃鹹菜,春天吃幹鹹菜是相當普遍的。普通人基本上每天都吃不到肉,只有在節假日或者有客人來的時候才會供應少量的肉。進入90年代後,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壹年四季都能經常吃到肉。菠菜、芹菜、韭菜、黃瓜、茄子、西紅柿逐漸成為村民們常吃的蔬菜。近年來,各種反季節蔬菜、肉、禽、蛋、奶以及各種水產品也進入了家庭餐桌。
(2)穿衣
解放前,包括趙家村在內的廣大農村人民生活貧困,缺衣少食。壹件衣服往往是“三歲、三歲、三歲”,衣被、禦寒成為貧困農民最基本的需求。上世紀50年代,趙家村的人主要穿土布,很少有人穿素布。大部分土布都是自己織的,以藍色、黑色和灰色為主,在染坊裏上色。有些人在家裏的廚房裏用大鍋煮染料。流行雙排扣外套,褲子是人字形,白布腰連接,襪子又粗又長,到小腿。因為褲子寬松,老人有裹腿布。穿上褲子後,小腿松弛的腿部用裹腿布包裹,方便行走和生產。20世紀60年代流行素布,但其顏色和款式相對簡單。當時流行列寧裝和中山裝。“文革”期間,青年男女最時髦的衣服是黃色的軍裝和黃色的軍帽,胸前佩戴毛澤東的徽章,背著黃色的軍用書包上學。改革開放後,西裝開始流行,各種中青年時尚不斷更新。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服裝日新月異,向時尚、高檔發展。1.對有傳統養殖經驗的農戶,支持其發展特色牛、羊、豬、雞等牲畜,推廣養殖新技術,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2 .對有傳統種植經驗的農戶,鼓勵和支持其發展優質專用小麥、高油玉米、中藥材等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通過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示範和推廣,實現增產增收。
3.依托果品貯藏深加工企業,大力實施優果工程,優化品種結構,教育引導群眾普及蘋果生產新技術,提高優質果率。依托美麗山河工程,在種植柿子、仁用杏、核桃等傳統品種的同時,積極推廣引進雜果新品種,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4.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結構,擴大規模,註重質量,大力發展精品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積極發展野菜、實用菌和無公害蔬菜,不斷拓寬致富新路子。
5.充分利用縣農技中心、農廣校、縣職業技術學校、鄉鎮農民夜校等教育資源,開展農業新技術應用培訓,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依靠科技增加收入。
6.依托縣勞務服務中心和職業介紹機構,組織勞務輸出,確保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有1名外出務工人員獲得現金收入。近年來,趙家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社會事業發展明顯加快,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趨於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共服務條件大幅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善,鄉風和社會治安進壹步改善,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主幹道安裝了照明路燈,進壹步加強了文化室、休閑公園等文體設施建設,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趙佳村在創建生態文明村的過程中,註重環境保護,實現無公害農業生產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按照創建生態文明示範村的要求,從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環境入手,集中力量使村莊的飲用水源、廁所、道路、垃圾處理、汙水處理、畜禽養殖、綠化美化、文化基礎設施達到創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