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認為癌癥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癌癥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

中醫認識癌癥的歷史

癌癥是壹種惡性腫瘤,中醫對腫瘤的認識歷史悠久,經歷了奠基、理論成熟、學術繁榮、完善發展等不同階段。

1.基礎鋪設階段

早在3500年前的殷周時期,古人就對腫瘤有所了解。當時甲骨文中就記載了“腫瘤”這個病名,這是中醫記載腫瘤最早的文獻。先秦時期的李周記載了“擇醫”,這是壹種治療腫瘤和其他疾病的專家。其日:“選擇醫生治療腫脹和潰瘍是壹樣的。”主要治療的“腫瘍”包括今天臨床上的腫瘤,主張內外兼治,其中內治為“五毒攻之,五氣養之,五藥治之,五味調之”。外治法是用“朱藥、...殺齊”。“願”是外敷藥,“殺”是用藥腐蝕壞肉。“願”和“殺”都是現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說明古人在公元前N世紀就對腫瘤的治療方法有了深刻的認識。

對腫瘤疾病的系統認識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為中醫腫瘤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書中對疾病的描述有:既往腫瘤、腸滯、石疹、成癮、中膈、下膈。《內經》也論述了腫瘤的病因病機,認為腫瘤的形成與正氣虛弱、外邪侵襲、七情內傷有關,如雲:“虛邪影響人,而留而不去……”。《靈樞九針》雲:“四時八風之客在經脈,亦為瘤。”認為外源性病原體的入侵可以引起腫瘤。《蘇文怡法方壹論》說:“如果妳吃得好...妳的病都是癰。”這裏的癰包括現代醫學中的體表潰瘍的腫瘤,是指飲食不良引起的體表腫瘤。《靈樞·萬病始》雲:“內傷若因焦慮、憤怒,則氣上,氣上則六不失。溫經氣不行,血積於內而不散,津液滲出而積。”如果手指的情誌不暢,就容易患腫瘤疾病,這與現代臨床對腫瘤病因的認識是壹致的。《內經》提出的“堅者斷之”、“堅者散之”等治療原則,對今天腫瘤疾病的防治仍有指導意義。

繼《內經》之後,秦越人的《難經》詳細論述了壹些內臟腫瘤的臨床表現和遺傳機制。如《難經五十六難》描述了積病的部位、性質和具體癥狀,提出了良惡性腫瘤的鑒別和預後:“陰積則滯,五臟生。它的起源是共同的,它的痛苦是分不開的。”聚者,陽也動,陽也動,六腑生。它的本源不是根本,它的痛苦是無常的,是可以移動的。雖然困,但是可以治。“對五臟之產物進行粗略的區分和描述,以指導後世防治腫瘤的臨床實踐。

秦漢時期撰寫的第壹部中醫專著《神農本草》中人參、杜仲、白術、大黃、半夏的功效與腫瘤疾病的治療有關。其中治療腫瘤疾病的中藥有150余種,其中大部分仍是臨床治療腫瘤的常用藥物。東漢末年,張仲景撰寫了《傷寒論》,詳細闡述了惡心、積滯、婦科腫瘤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還明確指出了壹些腫瘤的鑒別和預後。書中許多方劑,如鱉甲萬劍、大黃蟲丸等,已被臨床常用於腫瘤的治療。

漢代名醫華佗在《漢藏經》中指出:“夫癰瘡腫之所為,不但是由於榮衛淤血,也是由於內臟積毒所致。”認為腫瘤的病因是臟腑內毒的積聚。華佗治療膈壅塞、惡心的方劑中含有朱砂腐蝕藥,對體表、粘膜腫瘤的外治有明顯的治療作用。秦漢時期就有手術治療方法,也用於治療腫瘤疾病。比如漢末的《華佗傳》記載了最早的胃腸腫瘤疾病的外科治療,開創了人類外科治療內臟腫瘤的先河。

總之,秦漢時期對腫瘤的認識為後世腫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理論成熟階段

魏晉隋唐時期,中醫對壹些腫瘤的病因、病機、診斷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如甲狀腺腫瘤、乳腺腫瘤等內臟腫瘤,治療方法多樣化。這壹時期,中醫腫瘤認識理論逐漸成熟。

金皇甫謐的《針灸經典》是壹部針灸專著,其中包含了大量關於運用針灸治療膈壅、惡心等腫瘤疾病的內容。金的《肘後備急方》是當時醫生的急救手冊,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惡化有全面的認識,認為“凡癥始於漸長,若突則難愈。”如果腹部有結節,會危害飲食,贏得體重。“在書中,海藻被用來治療疥瘡,今天人們已經用它來治療甲狀腺腫瘤。

隋代方所著《病因論》記載了169個與腫瘤病因學有關的證候,詳細記載了各種腫瘤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如“腫塊”、“食噎”、“惡心”、“癭瘤”等。

到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耀》開始根據疾病的性質和部位對腫瘤進行分類,出現了癭瘤、骨瘤、脂肪瘤、石瘤、肉瘤、膿瘤、血腫等分類。與千金方耀同時代的《外臺秘方》記載了許多治療腫瘤的方劑,並大量使用蜈蚣、全蠍、僵蠶等蟲藥。,為後人利用昆蟲類藥物治療腫瘤提供了借鑒,尤其是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的案例,開創了腫瘤內分泌治療的方法,對後人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從這壹階段的醫學文獻可以看出,到隋唐時期,中醫對腫瘤的病因、病機和治療的理論已經非常全面和成熟,促進了後世中醫腫瘤學的進壹步發展。

3.學術繁榮階段

宋金元時期,百家爭鳴,醫學理論日益豐富。中醫防治腫瘤的理論也不斷豐富,對腫瘤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了腫瘤學的進步和發展。“癌”壹詞最早由宋代俗人吉煒·包書提出,並對其診斷和治療進行了探討。被列為癰“五毛”之壹,並提到外用麝香軟膏治療“癌毛”。《任齋知止郁芳論》更詳細地描述了癌癥的癥狀和病理特點,認為癌癥是“毒根深”所致,為後世苦寒解毒治癌提供了理論依據。並提出癌癥具有“穿針引線”的性質,容易浸潤轉移。宋政府編纂的《生肌通誌》論述了氣血凝滯或體內某些異常物質滯留可能產生腫瘤疾病,並載有與肝腫瘤相似的肝郁、肝郁、肝脹等疾病的證治。顏《濟生方》記載了切除腫瘤與藥物治療腫瘤的病例。竇漢卿的《瘡瘍驗書》對汝嫣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描述了其早期可治、晚期難治的特點。

金元時期,劉主張運用寒藥治療熱病,對後世運用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方法治療腫瘤有壹定的指導意義。例如,葛亮散在治療窒息性膈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張從正的《儒釋道·家學》壹書,主張祛邪攻用,但在治療膈噎、惡心等腫瘤疾病時,也非常重視辨證論治。高力提出"脾胃內傷則百病"的論點,並創立補中益氣湯、通幽湯,對癌癥患者具有滋補強壯、固本培元的作用。朱丹溪倡導“相火”學說,治療“惡心”、“膈嗆”等腫瘤疾病主張“潤澤滋養津液和血,降火散結”,創立大補陰丸、瓊玉膏等。《丹溪心法》對汝嫣、膈壅塞、積塊的形成、演變、預後及治療有詳細描述。

明代溫補學派代表人物張景嶽的《井磊》、《鏡月全書》,全面總結了前人對腫瘤疾病的病因病機,深化了對積的辯證認識。他們將積累的藥物分為攻、消、補、散四類,針對噎膈、惡心等疾病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還提出了對輕淺疾病的早期治療,以預防噎膈等腫瘤疾病的發生。

陳世功的《正宗外科》詳細描述了乳腺癌的癥狀。書中提到了“質硬、木痛、瘡滿乳頭基部”的特點,認為消腫和腫瘤疾病內外兼治,特別是調理脾胃很重要。王肯堂對腫瘤疾病也有深刻的認識,在《證治規範》中記載了乳腺癌和膈壅滯的病因、病機和預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貝母、黃藥子、昆布、夏枯草、半夏、天南星、三棱、莪術等100多種抗腫瘤藥物。此玄之術。《血腫冗余》記載了切除加藥線結紮治療外突明顯、根部較小的腫瘤和蒂部纖維瘤的情況。《外科證治大全》詳細記載了內服和外用藥物治療乳腺癌、惡性核、壞疽等。

清朝開始強調腫瘤預防、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吳所著《醫宗金鏡》提出,癌癥如能早期發現,治療得當,是可以治愈的,這與許多腫瘤患者如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可以帶病生存的觀念是壹致的。吳還認識到,腫瘤的生長部位大多與臟腑經絡有關。如“汝嫣”屬於肝脾疾病,而那些屬於腫瘤疾病的,如崩漏、白帶等,多屬於沖任經疾病,而口腔腫瘤多屬於心脾經疾病,喉腫瘤多為肺經熱郁、多言失氣所致。在明清的醫學文獻中,也有陰莖癌和舌癌的記載。清代高炳軍在《選科經驗集》中描述了“腎石開花”的過程,將“舌瘡”、“奇恥大辱”、“乳石”、“腎石”列為四大絕癥,充分認識了惡性腫瘤預後不良。

明清時期,中醫腫瘤學的繁榮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的深入,對腫瘤疾病的發展和預後認識的進壹步加深,對腫瘤應及早治療的建議,對腫瘤的治療方法更加豐富,特別是認識到更多的藥物對腫瘤有治療作用,對臨床指導意義重大。

4.提高發展階段

晚清以後,西醫大量傳入,對腫瘤的認識開始了中西醫的交匯期。隨著現代醫學的滲透,中醫對腫瘤的認識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清末王清任創立的"逐瘀湯"系列,為後世活血化瘀治療腫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在《王維德外科證治總集》中,內服陽和湯、黃羲丸、千金藤散、外敷蟾酥,建立了許多治療癌癥的有效方劑。唐榮川是中西醫結合學派的早期代表。在他的《血證論》和《中西醫結合五書》中,“痞郁”證與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相似。他認為痞滿、積聚、腹塊等腫瘤疾病與臟腑經絡氣血瘀滯有關,主張活血化瘀治療。張錫純《醫禪·郤詵錄》提出以腎者配唐遠治療膈證,闡述食道癌、賁門癌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強調補中化瘀的原則,為扶正固本治療癌癥提供了理論依據。

用中西醫結合的思想研究腫瘤,自晚清以來壹直有影響,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中醫藥界運用現代技術,從實驗和臨床兩個角度對腫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斷探索中醫藥治療腫瘤的新方法。中醫腫瘤學已經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現代中醫將中醫理論與實驗、西醫、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相結合,多方向研究腫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明顯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古代醫學文獻中與腫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整理和挖掘,系統研究了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並結合現代醫學對腫瘤的研究成果,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編撰了壹批中醫腫瘤相關的教材和著作,用於指導臨床實踐,為進壹步研究提供參考。

(2)在文獻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腫瘤的病因病機。中醫病因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內因、外因、物理因素。病機主要包括氣虛、氣滯血瘀、痰濕凝滯、熱毒四個方面。正能量不足是腫瘤之源,邪氣過剩是腫瘤之標,腫瘤疾病虛實夾雜。根據腫瘤的病因病機,中醫治療腫瘤的原則分為扶正祛邪兩大類,又可分為活血化瘀、化痰利濕、清熱解毒等治療方法。

(3)證實了許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藥的療效,並研究了其抗癌機理。發現中藥具有不同的抗癌作用機制。扶正藥物主要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間接起到抗腫瘤的作用,緩解臨床癥狀,延緩生命。致病藥物主要是直接殺死癌細胞,抑制其生長。扶正祛邪有異曲同工之妙,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4)從大量方劑中篩選有效的抗癌中草藥,進行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開發抗癌中草藥制劑或從中提取有效成分作為化療藥物,如從青黛中提取靛玉紅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壹種由莪術油制成註射劑,用於治療宮頸癌;從山慈菇中提取秋水仙堿治療乳腺癌:鴉膽子油用於治療肝癌和宮頸癌,這些藥物是臨床治療癌癥的常用藥物。

(5)針對放化療引起的副作用,中藥具有減毒增效作用。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證實,根據臨床辨證將放化療與中藥相結合,既能增加抗癌效果,又能降低放化療對機體的毒副作用。目前,有大量的文獻報道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的方法。

總之,現代中醫在預防和治療腫瘤方面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中醫藥作為壹種抗癌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中醫藥的抗癌研究技術和方法將會日益完善和發展,在治療癌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上一篇:為什麽4歲半的兒子深夜尿尿總是餓、困、哭?
  • 下一篇:牙疼臉腫怎麽辦?吃消炎止痛的藥有用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