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陶爐,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烤爐(廣州)
夏天是魯管的季節。約上三五好友,壹起喝啤酒,是炎炎夏日裏壹件美好的事。當然,燒烤不是現代人的專利。雖然古代沒有“燒烤”這個詞,只是簡稱為“烤”,但其實古人的燒烤食材比我們豐富得多,吃法更是豐富多彩。他們真的吃了食物。
先秦時代
他們可以用三種方式吃烤兔肉。
對於中國人來說,燒烤是最古老和最年輕的烹飪方法之壹。說它古老是因為燒烤的歷史幾乎是從人類用火之初就開始了。考古發現表明,在馬家浜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腰檐陶壺和長方形水平陶爐箅,表明中國人最晚開始掌握燒烤烹飪技術。而且它年輕是因為“燒烤”這個詞出現的很晚,不過才壹百年。中國古代沒有“考”字,是著名畫家齊白石創作的。20世紀30年代初,齊白石應壹家燒烤店之邀,按照音形結合的方法,創造了“烤”字。寫完後,他在下面加了壹行小字:鐘鼎沒有這個烤字,是黃奇(齊白石的名字)發明的。
古代稱燒烤為三術,即燒、火、烤。焦,在《禮記》中解釋為“加在火上說焦”,即直接在火上烤;大炮,需要先把食材包在草裏或者濕泥裏,然後放火燒烤,類似後世的叫花雞;烤,“在火中奔跑”,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烤肉串。
《孟子·盡心上》裏有壹段烤的記載,公孫醜問:烤和羊棗哪個更美?臘肉是指切得很細的肉或魚,臘肉是指燒烤或烤魚。古代稱之為“百吃不厭精細”,意思是谷物越細,肉切得越好。關於公孫醜的問題,孟子是這樣說的:當然是被烤了更好。然後他說:大家都喜歡切肉烤肉。可見燒烤早在先秦之前就已經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於是,後來人們就把那些到處贊美的詩叫做“通俗”。
《詩經》裏也有熱錄。《詩經》說:“有兔則焚之。”君子之家喝酒,壹杯酒裝酒。有壹個兔子頭,它被燒焦了...有壹個兔子頭,用大炮燒的...“這裏描繪的是壹群貴族烤兔肉喝酒,人們吃東西特別講究。”壹兔三吃”,用炮、焦、烤三種燒烤技術烹飪。先秦人對燒烤的喜愛,在《楚辭》中也有體現。例如,《南遷之歌》說,“Xi歸來了!想選什麽就選什麽。烤鵪鶉和老鵪鶉。油炸鳥,保持新鮮。讓我們看看當時楚國的“野”人是怎麽吃的:烤烏鴉、清蒸野鴨、燙鵪鶉、炒鯽魚、燉山雀...烤烏鴉是什麽味道?現代人很難想象!
漢朝
木炭很精致,蟬可以烤著吃。
現存的漢代燒烤飲食習俗的記載,大多見於畫像石資料。徐州銅山漢王鄉東漢墓出土的“廚房”浮雕石,壹層樓中間有壹個人在記錄上刻肉,右邊壹個人在爐子上烤羊肉串。他左手拿著羊肉串,右手扇著火,左邊掛著待烤的肉和待宰的動物。這個畫面,這個動作,是不是像昨晚在小區門口燒烤攤看到的?
從發現的畫像石來看,漢代的烤爐壹般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少數為圓形。1969陜西省Xi市雁行門村出土壹方銅爐。烤箱分上下兩層,底部有幾個條形的雕刻孔,下層是壹個淺托盤,四蹄四足。上層用來盛炭火,下層用來盛炭灰,方便清理。這和我們現在用的燒烤爐挺像的。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三個青銅爐及其配套的鏈條、鐵釬棒和鐵簪。它們是南越王第二代趙昆的燒烤用具。有些細節很有意思,既體現了設計的精致,又突出了實用性:壹是烤箱四壁配有動物頭像的青銅扶手,方便用鏈條提起和攜帶;其次,爐底設計成微凹,方便放置炭火;竈臺四角微微,防止烤串滑落;竈臺每面墻上都有壹個方扣,可能是為了插鐵釬和放烤羊肉串而設計的;有四個帶有軸輪的腳連接在爐盤的底部。有了它,爐子可以隨意移動。可以先在室外做木炭,跑完煙氣後直接搬到室內。這樣既方便,又能讓王公貴族免受吸煙之苦。
漢代燒烤用的木炭開始註重其材質。其中以桑葚炭為最佳。張家山漢簡《使徒行傳》記載了壹個國君吃了烤肉,上火而追之的案例。偵查員說:我調查過燒烤工具,木炭很好(“桑葚炭很漂亮”)鐵爐也很結實,這樣烤出來的肉會焦脆,但只有三寸長的毛沒有燒焦,不像是燒烤者的罪行。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燒烤最重要的壹項——食材。在漢畫像石的廚圖上,不僅有宰殺牛、羊、豬、雞、狗的場面,還掛著龜、魚、鵝、鳥、兔等不同動物的腿肉。鹿、麋鹿、野豬、兔子、野鵝、野雞、麻雀、鶴等傳統“野味”。與上壹代相比,漢代的燒烤食材更加野化。陜西歷史博物館有壹個綠色釉陶爐,爐口有兩個標簽,上面串著四只無翅蟬。漢代的人喜歡捉蟬吃蟬,史記中記載的捉蟬術也很多,比如瑤蟬(壹種捉蟬,夜間用火發光,蟬見光後拋火)和粘蟬。
南北朝時期,烤肉串更受歡迎。北魏賈思勰所著《齊姚敏書》中有20多種烤法,其中《十字烤》有記載,並細分為:“用竹簽包裹”,是壹小串竹簽;“兩個不同的簇被兩個簇烤”,這是壹個大串的鐵標簽。
唐朝
吃烤全羊,有四種燒烤可以治痔瘡。
受胡人飲食習俗的影響,隋唐宮廷流行大塊吃肉和狂嚼,如李白的“進酒”和“煮壹只羊,殺壹頭牛,磨壹磨胃口,使我,三百碗,壹口長飲!”。這與《禮記》中的“不要做飯”(不要狼吞虎咽地吃燒烤)相反。滎陽酒壺是隋朝宮廷中最著名的菜肴。據《太平廣記》卷二三四《禦廚》壹文記載,這道菜是將壹只鵝去毛、去五臟,用肉、糯米填塞,再配以各種佐料而成。之後我弄了壹只羊,剝了皮,摘除了肺,把前面的鵝放進羊肚子裏,縫好,放在地火上烤。等羊肉熟了,把皮剝下來,把肚子裏的鵝拿出來拿在手裏吃。多奢侈啊!
唐代的燒烤,突出壹個字——好。駱駝肉也被列入唐朝的食譜,駝峰是壹種罕見的美味。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是壹位燒烤美食家。他在《酒泉太守表》中提到吃駱駝肉,“渾烤耕牛烹野駱駝,造河酒歸羅”,《酉陽雜記》中也提到“屈將軍,可以嗎?”烤駝峰”有壹種“西式風味”,就是把駝峰切成薄片,用各種麻辣調料燒烤。
這些菜在北方並不常見,多見於駱駝盛產、胡風盛行的地方。至於“炒牛”,就是烤全牛。烤全牛的時候,烤全羊。唐代燒烤的菜單上有“紅羊棒”(可能是現代烤全羊的前身),意思是將全羊留有四肢,放在火上烤至近似紅色,意為“紅羊”。
中唐以後,這種粗獷豪放的飲食風格逐漸細化。唐代燒烤界有壹道神菜叫“小令燒”。這道菜今天已經失傳了,說它是史上最好吃的燒烤也不為過。同昌公主出嫁後,唐懿宗把這盤“小令烤”作為嫁妝送給了公主。根據後來的記載,這道“小令烤”是以喜鵲的舌頭和羊心的尖肉為原料。經過極其復雜的工藝,終於烤好了。“壹只羊的肉,吃四兩,熱了就再也不臭了。”壹只羊身上只有四兩肉可以作為這種食物吃壹個夏天。
燒烤是現代人增肥的利器,深夜燒烤攤被視為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在唐朝人眼裏,有些燒烤屬於藥膳。唐代名醫殷琦在《食醫心鑒》中記載了烤鴛鴦、野豬、鱔魚魚、河豚(八哥)、黃母雞等多種燒烤美食。他在書中提到,前四種燒烤還可以治療痔瘡和並發癥。比如“烤野豬”就是烤野豬的意思。野豬切2斤,撒胡椒粉,鹽,蔥等。做熟肉,可“治痔瘡久而出血、邊、腹痛”;“烤鴛鴦”就是烤鴛鴦,用壹只鴛鴦,烤得很好,然後細細切開,蘸五香醋吃,可以“治五痔、瘺管瘡”。
宋朝
羊肉德高望重,皇帝半夜貪。
宋人繼承了隋唐的燒烤風格,食材越來越廣泛,並被引入節日習俗。在宋代,吃燒烤是“暖爐會”的內容之壹,《年譜雜記》也說:“北京人十月飲酒,爐中烤肉,圍坐飲酒,謂之暖心。”
羊肉在宋代很受推崇。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仁宗是宋朝最受寵愛的皇帝。《宋史:仁宗年譜》說,北宋仁宗皇帝有壹天早晨起,對朝臣說:“昨夜失眠,肚子很餓,想著吃燒羊。”皇帝晚上翻來覆去,餓了,想吃烤羊肉。朝臣問:“妳為什麽不下令?”仁宗答道:“聽說最近宮內但凡有什麽事情興起,宮外都會跟著起哄。”我怕今晚吃了烤羊肉,壹般的仆人每晚都會準備好給皇帝吃烤羊肉。幾年過去了,無數的羊被殺。可以為了壹時的文字欲望而開始無休止的殺戮嗎?”仁宗說完,周圍的人都喊了起來,有些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據東京《夢梁璐》、《夢魯花》中記載,在宋代宮廷,烤羊肉有熏、火烤、炭烤、石烤之術,根據不同食材的搭配,有二十多種烤法。不過要說比較流行的壹種還是炭火燒烤法。炭煨之前,要先在地上挖壹個洞,然後在洞裏放壹個鐵鍋,再把沾滿調料的全羊放進去。壺口需要用土封住,就像叫花雞壹樣。宋代胡荃對龍興桂味宴的記述中提到:吃兩味椒醋,羊頭真珍珠粉,炕羊炒飯。尚(指,講師)對於說:“炕羊很美。”
“非常漂亮”的烤羊,只有在宋代皇宮裏的貴族才有可能出現。壹般人吃壹口不容易,但都說食比食深,街邊小吃裏有很多好吃的燒烤。眾所周知,宋代已經出現了繁榮的夜市生活。在《東京夢》中,孟詳細記錄了宋代夜市的美食之豐富。其中,冬季夜市有壹種很受歡迎的食物,叫做“紡豬皮”,就是把豬皮放在炭火上烤,在豬皮上掛壹絲肉,既能嘗到烤肉的美味,又能嚼出豬皮的油,這樣有嚼勁的豬皮不會太多味道。
明清時期,燒烤食物變得更加流行。清朝末年,也有“滿漢全席Xi”是“燒烤Xi”的俗稱的說法。到了現代,“燒烤”壹詞開始出現,這種延續了幾千年,深入中國人飲食基因的吃法,繼續在餐桌上占據重要地位。
文/記者陳品供圖/笑笑
以上是關於爐內生活人店名的火,是關於燒烤的分享。看了爐中微信的昵稱生命之火,希望這個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