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排除風濕病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當老年人出現腿痛、間歇性跛行、走路乏力時,可能是血管堵塞,應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向四肢供血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肢體不適非常常見,常被誤認為是“老年性關節病,體力不佳,或坐骨神經有問題”。
腿痛的癥狀不能僅僅視為老年人的慢性病。如果不抓緊時間慢慢治療,最終會耽誤診療時機。
由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可以與由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腿痛區分開來。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後者是間歇性的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鐘後腿痛、緊、僵硬或沈重,但休息幾分鐘後可恢復行走,反復進行。
此外:
1.骨質疏松癥
2.間歇性跛行:
妳是否經常感到虛弱,容易疲勞或感到四肢冰冷麻木?妳是否感到小腿或足部無力、酸痛、疼痛,休息後疼痛會消失?妳的腳趾、腳或小腿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是否有持續性疼痛,在晚上更嚴重?這些癥狀應該被認為是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和神經間歇性跛行有些類似,但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因為兩種病的發病都是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分。
間歇性血管性跛行患者的疼痛更多與運動有關,而不是脊柱姿勢的改變。其癥狀易偏側,伴有冷覺,壹般無感覺麻痹。停止行走時,癥狀可以改善或消失。最重要的是,這壹側的足背動脈的脈搏必須因為動脈閉塞而減弱或消失。
4.骨關節炎是壹種以關節軟骨變性、退變和增生為特征的病理性關節疾病。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癥狀是關節痛,表現為痛-緩解-再痛,反復發作。當我早上起床時,疼痛更加劇烈。稍微活動壹下,疼痛就會減輕。過度活動後,疼痛會再次出現,休息後可再次緩解。如果長時間停留在某壹個位置,或者長時間運動,疼痛又會開始,可以聽到關節粗糙的摩擦聲。隨著年齡的增長,癥狀會逐漸加重,也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關節炎主要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骨質疏松、骨質增生、關節膨脹甚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關節處骨贅形成是骨關節炎的基本特征。
預防骨質疏松,多註意合理飲食,經常鍛煉。
保持均衡的飲食,保證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比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和奶酪、魚和深綠色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性,定期服用補腎產品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穩定和提高人體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並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的運動和長期漸進的運動,如遊泳、健美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能減緩骨量的流失,還能顯著增加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要轉身、轉脖子、彎腰,避免上躥下跳。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壹些負重運動,比如爬山、爬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儲備。工作、運動或休息時不要長時間保持同壹姿勢或姿勢,要經常變換和調整運動位置。
治療腿痛的手法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俗稱懶人腱,位於腳後跟的後部和上部。在床上,從雙手拇指和食指中間壹節開始用壹點力捏兩側跟腱,以可以忍受為度,捏20至30次。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方麻木疼痛,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近小腳趾的壹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魚際從上往下推。可以塗壹些“按摩乳”,或者用軟布推20到30次。
3.穴位:第1穴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可摸到的骨尖)與股骨大轉子(髖骨外側突出的骨)連線的中點。第二個點是大腿後側的中心。第三點在小腿正中。第四個在內踝後面。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最好有酸脹麻木的感覺,每個穴位1分鐘。
4.抖腿:站立時,用健腿托住重量,患側放松,手掌壓在大腿後側左右抖動肌肉1 ~ 2分鐘,然後坐下,雙膝微曲,手掌壓在小腿後側左右抖動肌肉1 ~ 2分鐘。抖動應該是連續的、平滑的和自由的。
5.牽引:俯臥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邊,壹至二名家屬托住患者腳踝向下拉。當患者感覺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此牽引直至厭煩,繼續拉5 ~ 10次。
除了上述的手法治療,還要註意保暖防潮,幫助防治腿痛。
防止腿部衰老的五種方法
1.手扶墻或桌子,單腳站立分別10秒,左右交替20次。
2.用手扶著墻或桌子,擡起腳跟,然後下蹲5秒,讓胸部盡量靠近大腿,重復15 ~ 20次,註意下蹲和站起時動作要慢。
3.扶著墻或桌子,用腳後跟踢臀部,左右交替20 ~ 30次。
4.坐在沙發或椅子上,雙膝壓臀,雙手托住中大腿,大腿分開合攏,臀部盡量外展,做10 ~ 20次。
5.平臥床上,左腿屈髖屈膝,雙手托住下肢,使雙膝盡量靠近同側肩部,停留3 ~ 5秒恢復,左右交替20 ~ 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