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半夏30克,生桃仁60克,生大黃15克,生黃柏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研成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65438±00克,* * *研成細粉,用40%酒精外敷患處。適用於寒性關節疼痛。
(3)取大椎、陽陵泉、首列、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阿膠、雄黃(3:5)粉末0.3-0.6g,放在普通膏藥中央,貼在穴位上,24小時後揭去膏藥,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將部位清洗幹凈,更換。若未能痊愈,可進行第二次治療,壹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的所有證候。
2.稀糊法
(1)川草膏:川烏、草烏、附子、當歸、丹參、白芥子30克,麻黃、幹姜15克,桂枝、木通12克,白芍20克,阿莎麗、乳香10克,三七。將配好的藥放入鍋中翻炒至不燙皮,將0.25克香混合均勻。在敷料上塗抹適量,約0.5cm厚,趁熱敷於患處,用繃帶固定。每劑可重復使用5-7次。重復使用時,必須按上述方法添加,並配合炒菜使用。適用於寒性關節疼痛。
(2)香丹膏:香油240毫升,黃蠟7.5克,松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乳香9克,沒藥9克。先將香油燒開,加入黃蠟,再加入松香,然後放入黃丹中,加入其他藥物,研成粉末,攪拌成藥膏,取適量稀糊狀敷於患處,每日用繃帶固定。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幹姜60克,幹辣椒30克,附子20克,熊掌25克,水3000毫升,煮沸30-40分鐘後倒出藥汁,用幹凈毛巾蘸藥汁熱敷患處,每日1次,每日5-65438次。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g、草烏10g、草烏10g、當歸10g、雞血藤6g、獨活6g、牛膝10g、木瓜12g、赤芍12。然後倒出藥汁,用幹凈毛巾蘸藥汁熱敷患處,每天早晚1次,5-10天1次。適用於寒性關節疼痛。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g,藥材用500ml白酒浸泡1周,宜久服。使用時,將棉花蘸藥汁,揉至痛處有發熱感,每日2-3次。適用於寒痹、濕痹。
塗抹藥物
川烏、草烏、半夏、天南星、半夏各30克,研成粉末,用酒浸泡,敷於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艾灸
蓖麻油30毫升,生附子30克,乳香5克,* *細粉,用豬油調成糊狀,焙幹後熱敷患處,用手掌摩擦。適用於濕痹、寒痹。
7.煙熏
荊芥65438±000克、防風65438±000克、紫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65438±000克、獨活65438±000克、白前60克、蒼耳50克、幹姜65438±000克、千層塔40克水煎15分鐘,溫度保持在45-55攝氏度,每次熏蒸患處30分鐘至1小時,每日2-3次,7天為壹療程,以出汗為度。適用,寒濕痹痛。
8.煙熏法
穿山龍12。g,八股丹120g,壹根120g,九層塔9。g,獨活12。g、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成粗粉,加入樟腦60克,混勻,置於瓶中,取適量,放入熏蒸鍋內,燃炭熏制,蓋上大小合適的出煙口,熏制患處,或在壓痛點附近選取2-3個穴位,每次約3-10分鐘。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腳法
尋骨風30克,透骨草30克,白毛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藥、血竭10克,仙鶴草20克,萆薢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紅腫熱痛患者。
10.藥浴法
(1)透骨強風湯:透骨草15g,追地風16g,雞血藤12g,三棱30g,水煎洗患處或藥浴,每日2次。適用於因風寒濕引起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馬龍酒配方:當歸65438±00g,乳香65438±05g,沒藥、續斷、花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艽、甘草5g。,水煎過濾,洗凈患處或沐浴全身,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
(3)秦檜湯:吳沁、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65,438±02g,水煎濾汁,藥浴患處或全身,每日65,438±0次,每次20-30分鐘。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脹變形,不利活動。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三棱65438±000克,海風藤200克,絡石藤200克,忍冬藤60克,研成細粉,用紗布包裹,水煎,過濾去渣,用熱水洗澡,每日65438±0次,每次約65438次。適用於熱痹。
11.離子電滲療法
(1)幹姜3g、桂枝2g、赤芍2g、當歸2g、羌活1g、葛根1g、牡丹1g、姜黃、乳香,全部研成粉末,裝入約25cm * 15cm的布袋中(每袋約含9-10g。適用於風寒濕。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威靈仙用陳醋浸泡2周,去渣取汁,每次直流電導入15-30分鐘,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