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註意防暑降溫,但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於貪吃生冷,就容易導致內寒過盛,使人體的陽氣下降。
炎熱的夏季容易造成人的上火,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在保健方面,經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對於那些每年冬天都會發作的慢性病,這個時期是治療的最佳時期。因此,夏季養生要註意扶陽,尤其要精心調理,重在防治。
衣服
夏天穿衣服戴帽子,五顏六色。因為很多漂亮的衣服都是用化纖面料做的,面料重量輕,價格便宜,顏色多樣,很受人們的歡迎。其實夏天人體出汗多,化纖面料雖然比較輕薄,但是吸水性和透氣性差,皮膚很難通過汗液蒸發散熱,所以夏天穿這種面料的衣服並不涼爽。棉、麻、絲等天然纖維是夏裝的最佳選擇。絲綢衣服親膚,重量輕,厚度薄。夏天穿起來很舒服很好看,而且會覺得全身都涼。棉服吸汗,透氣性強,面料柔軟不僵硬。麻衣因為分子結構松散,質地輕,毛孔大,所以透氣性高,吸水性強。布衣織得越薄越稀,衣服越輕,穿起來越涼快。
吃
夏季飲食宜酸甜,益氣去火。此時暑熱深濕,適宜清化。因為夏季濕邪對脾臟非常不好,而苦味食物有瀉燥的作用,不宜多吃,所以日常飲食中多吃甘寒或甘寒為宜。季節歸心,心喜涼,宜吃酸的食物,所以夏天要多吃酸酸甜甜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番茄等。選擇黃瓜等涼性涼的蔬果。牛奶微寒,能補水養陰,清熱解毒,也是去火佳品。在這個時期,人們相對晚睡早起,休息時間減少,容易出汗,會造成人體內各種營養素特別是無機鹽的大量消耗,而且喜歡喝清涼飲料。暑熱期間,人的攝入量減少,消耗量增加,所以很多人在夏天減肥。即便如此,也不適合大量補充。因為在夏天,人們多吃稀飲料,胃的消化液被稀釋,消化功能降低。此時難以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腸梗阻。合理的飲食可以幫助人們抵禦夏天和濕氣的入侵。可以多吃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用這些食材煮粥或煲湯最合適。
如果已經感到頭暈,也可以用芳香植物緩解頭暈。例如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和飛機草,用於煮湯或煮粥。這些鮮葉可以芳香化濁,祛暑解表,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疏肝瀉熱,可以祛暑防病。還應該吃壹些能益氣養陰的清淡食物,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夏天,水也是人體內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東西。俗話說,“人是水做的。”水約占人體體重的70%,在傳統的消暑保健方法中,強烈推薦飲用白開水。有些人為了解渴,壹次喝了太多的水,卻不知道這樣會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迅速下降,甚至出現心慌、氣短、出汗等現象。因此,在炎熱的季節,在極度口渴的時候,不要喝得太多,而要慢慢地、頻繁地喝。除了多喝白開水,最適合喝綠豆湯、菊花茶等解暑涼茶。因為出汗多,所以用糖鹽水和茶水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活著
盛夏時節,陽熱下降,熏蒸,水汽上升,濕氣充足,所以在這個季節,感覺濕邪的人比較多。要熬過酷暑,臥室要註意開窗,消除暑氣,保護心靈,讓內心平靜下來,保證精神飽滿。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性趨向衰,重濁黏稠,易阻氣機。宜通風降溫解決部分癥狀,合理安排室內工作和活動,註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註意室內衛生。夏季可在室內用艾灸等方法補充陽氣,達到休養生息,預防疾病的目的。因為有些冬天容易患的病(比如陽虛)夏天可以治。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病等陽虛質疾病的人,可以在夏季進行治療,但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壹些慢性有熱的患者。
線條
夏天很熱很熱,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不要做戶外體育鍛煉或從事體力勞動,以防中暑。由於人在暑熱中容易出現“肝火”,常常會出現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莫名其妙的問題,稱為“情誌中暑”。“情誌中暑”對夏季健康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對年老體弱者。因為情緒障礙,會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導致猝死。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避免憤怒、焦慮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平氣和,自然淡然”。有“情緒中暑”傾向的人,也可以趁著夕陽西下,走出房間,在適宜的環境中散散步、乘涼,緩解壹天的炎熱。但要註意避免蚊蟲叮咬。喜歡出去運動的人,不要運動太多。中老年人要在盛夏的高溫中鍛煉,也要避免過度消耗體力的運動。
農家樂除草,以及各行各業的室外露天勞動,也要避開“日當午”,充分利用早晚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