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炎癥反應期(0-1周)
目的:止痛消腫;早期肌肉力量鍛煉;及早鍛煉活動範圍,避免粘連和肌肉萎縮。
在功能鍛煉的早期和初期,由於肌肉力量水平較低,組織內有明顯的炎癥反應,斷骨的連接仍然脆弱。所以靜態鍛煉(關節不活動,保持壹定姿勢直到肌肉疲勞)是主要方法。逐漸加大小負荷的耐力運動,即選擇輕負荷(完成30個動作後感覺疲勞的負荷),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2-4組,直至疲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康復醫學中心鄭路
將患肢置於外展中立位:避免髖內收(交叉雙腿等。)!仰臥時,在兩腿之間墊壹個枕頭,這樣腿就不能並攏。不要轉向受影響的壹側!在向健側翻身的時候,要保護好患腿,以保持整個運動過程中臀部微微出攤!側臥後,兩腿之間墊個枕頭,保持臀部略向外攤!
不要走得太多!拄著拐杖走路,永遠不要讓腿承受負擔!走路不應該作為練習方法!
術後將患肢擺正,可在腿下墊壹個枕頭,擡高患肢,防止腫脹。
(1)麻醉消退後,會移動腳趾和腳踝。如果可能的話,開始腳踝泵運動:通過小腿肌肉收縮和放松的擠壓作用,促進血液和淋巴。5分/組,1組/小時。此操對防止腫脹和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有重要意義,應認真練習。
(2)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300次/天以上。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做。
(3)術後3天:開始CPM鍛煉。
CPM,每日兩次,30分鐘/次,練習後立即冰敷30分鐘(角度逐漸增大無或有輕微疼痛),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完成。整個鍛煉過程中保持髖外展中立!
冰敷20分鐘左右後,立即進行關節活動,如活動自如。如果平時(站立行走後)關節有明顯發熱腫脹,冰敷3-5次/天。
2.初始階段:(2-4周)
目的:加強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力量的鍛煉。在髖關節屈曲角度達到90°之前,絕對禁止以正常姿勢坐起!只能坐起來(也就是躺著坐下)!
(1)開始直腿提升肌力練習;
每組10-20次,每天1-2組。
(2)開始主動關節屈伸運動(以無或輕微疼痛、骨折穩定為前提):
主動髖關節屈伸運動:坐下,雙腳保持在床面上。緩慢而有力地彎曲膝蓋和臀部到最大限度,10秒後慢慢伸直。每組10-20次,每天1-2組。參見附錄1-圖13。
(3)增加CPM練習角度:
如果骨折愈合良好,4周左右膝關節屈曲達到65438°+020°,髖關節屈曲角度接近90°。
(4)開始拄拐行走:如果沒有疼痛,患腿可以承受部分重量(小於1/4體重),註意保護!不要掉下去!
3.中期:(5周-3個月)
目的:加強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壹步壹步,試著通過在受影響的腿上負重來改善步態。x光檢查確定是否可以開始加載!
(1)負重和平衡鍛煉:(必須以骨折愈合程度為前提)
負載和平衡:
隨著骨折愈合的牢固程度,負荷逐漸從:1/4體重-1/3體重-1/2體重-2/3體重-4/5體重-100%體重過渡。您可以將患腿放在平板健康秤上,以明確部分承重的感覺。漸漸地,妳可以用患側的壹條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次,2次/天。
(2)繼續加強關節活動度的鍛煉:(必須是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許的前提下)
坐下並抱住妳的腿:
出發前測量腳跟與臀部的距離,逐漸縮短到與健腿相同的角度。在髖關節感到疼痛的地方保持5-10分鐘/次,1-2次/天。
(3)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開始固定自行車運動,輕載到重載,逐漸降低座椅的高度。20-30分鐘/次,兩次/天。
(4)開始腿部肌肉力量練習。
後腿提升練習:
30次/組,連續4-6組,組間休息30秒,2-3次/天。
俯臥位抗彎:
10次/組,10-15秒/組,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
抗阻伸膝練習:
用沙袋或橡皮筋作為髖關節無痛活動範圍的負荷。10次/組,10-15秒/組,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
(5)提踵運動:2分鐘/次,休息5秒,3-5次/組,2-3組/天。
4.晚期:(4個月-6個月)
目的: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穩定性。完全恢復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如果骨折完全愈合,有足夠的牢固度,就可以開始下面的練習了。
(1)靜態深蹲練習:
隨著力量的增加逐漸增加下蹲角度(小於90°),2分鐘/次,間隔5秒,5-10連續/組。2-3組/天。
(2)臺階練習:
向前壹步,向後壹步,向旁邊壹步。
包括前後、側跨步練習,20次/組,組間休息45秒,連續練習4-6組,2-4次/天。
(3)患側單腿深蹲練習:
要求慢、硬、有控制(無晃動)。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天。
股骨頸骨折康復方案(脛骨結節骨牽引保守治療)
1.固定期:骨牽引階段(約8-10周視斷端愈合情況而定)。
目的:止痛消腫;早期等長肌力練習。
(1)移動腳趾和腳踝。如果疼痛允許,開始腳踝泵練習。
通過小腿肌肉收縮和放松的擠壓作用,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5分/組,1組/小時。此操對防止腫脹和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有重要意義,應認真練習。
(2)股四頭肌和腘繩肌等長收縮練習:
也就是大腿前後肌肉的緊張和放松。練習時壹定要保證牽引的位置,不能動四肢,不能屈伸膝蓋。超過300次/天。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做。
2.早期:拔骨牽引後。
目的:開始膝關節和髖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力量的練習。
在髖關節屈曲角度達到90°之前,絕對禁止以正常姿勢坐起!只能坐起來(也就是躺著坐下)!
(1)開始直腿提升肌力練習;
伸膝後,直腿在離床15㎝處擡高至腳跟,10秒後慢慢伸直。每組10-20次,每天1-2組。
(2)開始主動關節屈伸練習:
在沒有或輕微疼痛、骨折穩定的前提下,練習開始時活動範圍達不到圖示角度,必須逐漸加大角度。緩慢而有力地彎曲膝蓋和臀部到最大限度,10秒後慢慢伸直。每組10-20次,每天1-2組。如果骨折愈合良好,6-8周左右膝關節屈曲達到65438°+020°,髖關節屈曲角度接近90°。
(3)可能的話可以用CPM練角度:
如果骨折愈合良好,6-8周左右膝關節屈曲達到65438°+020°,髖關節屈曲角度接近90°。
(4)開始拄拐杖走路:
如果不痛,患腿可以承受部分重量(小於1/4體重),註意防護!不要掉下去!
3.中期:X射線檢查後,確定是否可以啟動負載。
目的:加強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提高關節穩定性。壹步壹步,試著通過在受影響的腿上負重來改善步態。
(1)負重和平衡練習:
必須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許的前提下進行。負荷從1/4到1/3到1/2到2/3到4/5到100%逐漸變化。每次5分鐘,每天2-3次。
(2)繼續加強關節活動度的鍛煉:(必須是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許的前提下)
坐下並抱住妳的腿:
出發前測量腳跟與臀部的距離,逐漸縮短到與健腿相同的角度。在髖關節感到疼痛的地方保持5-10分鐘/次,1-2次/天。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固定自行車練習,從小負荷到大負荷,逐漸降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鐘/次,兩次/天。
(3)開始腿部肌肉力量練習:
後腿提升練習:
將患腿伸直後擡至腳尖離床面5cm 1次,30次/組,連續4-6組,組間休息30秒,練習2-3次/天。
俯臥位抗彎:
10次/組,10-15秒/組,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並逐漸過渡到“立膝屈”。
抗阻伸膝練習:
用沙袋或橡皮筋作為髖關節無痛活動範圍的負荷。10次/組,10-15秒/組,每次間隔5秒。4-6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30秒。
提踵練習:
2分鐘/次,休息5秒,3-5次/組,2-3組/天。
4.後期:骨折完全愈合,有足夠的牢固度後,就可以開始下面的練習了。
目的:增強肌肉力量和關節穩定性。完全恢復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
(1)靜態深蹲練習
隨著力量的增加逐漸增加下蹲角度(始終小於90°),2分鐘/次,間隔5秒,5-10連續/組。2-3組/天。
(2)臺階練習
包括前後、側跨步練習,20次/組,組間休息45秒,連續練習4-6組,2-4次/天。
(3)患側單腿深蹲練習
要求慢、硬、有控制(無晃動)。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天。
股四頭肌(1)應與肩同寬,全腳著地,上身伸直。然後,當膝蓋彎曲到最低時,緩慢而有力地站起來。站立時,雙手分別按在大腿中上側,適當用力。當腿部和身體完全伸直時,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會收縮和緊張,停頓,放松肌肉,再次下蹲。下蹲時呼氣,起立時吸氣。15-20次為1組,可重復3-4組。妳也可以在脖子和肩膀後面負重的情況下做。(2)半蹲。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雙手自然放在腿上。上半身呈挺胸半蹲的姿勢。保持這個姿勢壹會兒。腿部肌肉酸痛腫脹時,站起來休息幾秒鐘,再做壹次。在半蹲期間,妳可以自由呼吸。我根據自己的體力,自己設定運動量。
腓腸肌,比目魚肌。訓練方法與鍛煉股四頭肌相同,但改為腳尖站立。手可以扶在墻上或者椅背上。下蹲和起立後,使小腿後面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緊張,停頓,恢復重做。訓練10-15次為1組,可重復3-4組。
本文(包括:頸部徒手操、手臂徒手操、胸大肌徒手操、腹部徒手操、腿部徒手操)提供了練習次數和組數,僅供參考。新手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增減。練習壹個階段。體力增加後,要加大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