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試著推薦了幾本值得看的書。
但是每次都是因為自己的拖延而失敗,最近好像找到了解決拖延的辦法。
這樣我們就可以及時和大家分享書單了(然後我們會把拖延癥和如何早起的問題提上日程)
這次想分享的書有三本:《殺死壹只知更鳥》,方思齊的《初戀天堂》和《妳應該帶著壹只鳥飛向妳的山》。
每本書都有意義,值得思考。看完之後妳會發現,生活好像多了壹點沈澱。
妳被別人歧視過嗎?
《殺死壹只知更鳥》講述了壹個關於偏見的故事。
殘疾黑人男子湯姆被指控侵犯壹名白人婦女,壹名律師為該黑人男子辯護。
結果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流言蜚語,嘲諷謾罵。
雖然這個律師從壹開始就知道官司會輸。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黑人遭受了嚴重的種族歧視。
但是律師對他的孩子們說:
勇氣是在開始之前就知道會輸,但還是要去做,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妳很少贏,但有時妳會贏。
他試圖搜集證據證明黑人的清白,但最終還是敗訴了。
最終,黑人憤然越獄,被隨意槍殺。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到非常氣憤和難過。
書中的黑人是否也是我們現實社會中壹些人的縮影?
他們從壹開始就受到偏見和歧視。
就像壹個小偷想金盆洗手,卻發現周圍的人根本不相信他,丟了東西第壹個想到的就是他。
受不了這些偏見和歧視,想要改過自新的小偷又踏上了他的盜竊之路。
作者說:
“永遠不要從別人口中了解壹個人,不要相信流言蜚語,只有妳自己去接觸他,才能看到真相。”
我們可能都戴著有色眼鏡,在不知不覺中把偏見的子彈射向了別人。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班裏有個孩子經常被欺負。
當時我們誰也沒幫他。我們只是站在壹旁冷眼旁觀,沒有人站出來制止那些暴力行為。
因為他經常被欺負,大家都對他有偏見,所以沒人和他玩。他總是壹個人。
最後,那個經常被欺負的小男孩輟學了。
我在想,如果我們壹起站出來幫助他對抗暴力。
那麽也許會給他帶來溫暖,也許會從此改變他的命運。他可能會上初中,高中,最後上大學。
從來沒有人試圖去了解他。那時,他只是壹個不到十歲的小男孩。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定義去了解壹個人,“我覺得……”“我覺得……”
“妳不可能真正了解壹個人,除非妳站在他的立場上,和他壹起走壹段時間。”
所以現在別人說壹個人的時候,我不會過多打斷。
因為壹個人的好與壞,只有在接觸的時候。
所以這就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如果說《殺死壹只知更鳥》教會了我如何放下偏見,那麽《方思齊的初戀天堂》則讓我開始思考人性。
大壹學期的壹天,我偶然在朋友的書桌上發現了這本書。
看了幾頁,我被深深吸引,同時感到壓抑和痛苦。
我經常提醒自己,這是壹本要放在枕頭上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人性背後的善與惡。
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本人,這本書也是她的親身經歷。
表面上看,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是名副其實的“大尾巴狼”。
老師以“補習”為名,將小女孩帶到自己的公寓,然後對其進行性侵。
事情發生後,女孩壹直不知道該怎麽辦。
她還試著溫柔地對媽媽說:“媽媽,聽說我們學校有個女生跟老師在壹起。”
媽媽回答說:“這丫頭真不要臉。”
我媽的話也讓她打消了和她媽談的念頭。
她選擇了忍氣吞聲。她欺騙了自己,愛上了老師,直到自己深刻異常,選擇了自殺,離開這個世界。
書上說:“忍耐不是壹種美德,但把忍耐當成美德是虛偽的世界?維持其扭曲秩序的方式。”
面對這種惡行,很多受害者都會和作者壹樣,選擇忍氣吞聲,默默承受。
因為事情壹旦曝光,妳和妳身邊的人都會受到輿論的攻擊。
但如果大家都選擇忍耐,只會讓惡人越來越猖狂,肆無忌憚。
書中還有壹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他發現這個社會對性感到禁忌是很方便的。
強迫壹個女孩,
整個社會都會認為是她的錯,
內疚會驅使她回到自己身邊。"
前不久看到壹條微博:
“女生被男生強奸後,不敢告訴家裏人,因為她從小就是好學生,比較要強。她覺得自己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她覺得自己不幹凈,所以選擇默默承受。
就像這本書裏的女主角壹樣,她試圖騙自己愛上他。
後來女孩懷孕了,只好壹個人去醫院墮胎。對方家長知道後,說那個女生勾引他,罵那個女生不要臉。"
真心希望大家都能看懂這本書,性教育要盡快普及。
不要等到妳曠課了,還以為妳沒開學。
如果妳不幸有這樣的經歷,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因為壹個人的價值不是別人定義的。
也不被任何人接受,更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
妳就是妳自己。
這本書今年很受歡迎,所以應該有很多人讀過。
故事主要是關於教育和出身家庭。
我看了這本書,然後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後,我驚呆了!!!
很難想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我們現代文明生活中。
在80年代的美國,很難想象會有人與文明社會隔絕。
故事的女主角,也就是作者本人,出生在265438+80年代的美國的壹座山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80後,
她家有七個孩子。她的父親是個偏執狂,每天都在為世界末日做準備。她家生病從來不去醫院,都是用民間偏方治療。
她爸爸不讓她上學,每天讓她在自己的廢品廠幹活。
就這樣,女主角Tara 17在七歲之前,沒有去上學,也沒有去看病。她每天穿男裝,在父親的廢品廠工作。
而塔拉還得時不時忍受哥哥肖恩的暴行和侮辱。
長大後,女人離開了家庭,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劍橋。
但是這本書沒有提到塔拉為了進入劍橋大學有多努力。
壹個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是如何考上劍橋,離開出身家庭,飛向自己的大山的?
我覺得除了她天生的聰明,她還付出了常人看不到的巨大努力和堅持。
書中有壹句話:
“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加深,眼界的開闊。
教育不應該讓妳的偏見更加頑固。
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麽確定,而不是更確定。"
讀完這本書,妳會看到並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其實改變自己的捷徑就是教育。
讀完大學,女主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壹分為二了。
壹方面我不能因為家庭而放棄過去,另壹方面我又想逃離家庭,展翅高飛。
也許出身家庭就是我們心中那塊難以分辨對錯的棋子。
有時它溫暖我們,有時它傷害我們最深。
女人愛她偏執的父親,但還是選擇和他說再見。
有時候會想起壹直對我施暴的哥哥溫暖的壹面,但她更慶幸他不在身邊。
正如女主人所說:
“妳可以愛壹個人,但還是選擇和他說再見。
妳可以想念壹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妳的生活中。"
這就是我想分享的書單!
我希望我們能在未來的生活中變得堅強、獨立和勇敢。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下次見~